正文 第6章(1 / 3)

[疏]注“有惡疾也”。正義曰:若非惡疾,猶堪為後,以疾而廢,明是惡疾。疾之惡者也。不知其何疾也。《論語》稱“伯牛有疾,不欲見人”。《淮南子》雲:“伯牛癩”。此崔成猶能作亂,未必是癩也。彊無病亦不得立者,愛後妻欲立明故也。

而立明。成請老於崔,濟南東朝陽縣西北有崔氏城。成欲居崔邑以終老。朝,如字,一音直遙反。崔子許之,偃與無咎弗予,曰:“崔,宗邑也,必在宗主。”宗邑,宗廟所在。宗主,謂崔明。成與彊怒,將殺之。告慶封曰:“夫子之身,亦子所知也,唯無咎與偃是從,父兄莫得進矣。大恐害夫子,敢以告。”夫子,謂崔杼。

[疏]“父兄莫得進矣”。正義曰:成、彊是崔杼之子,而雲“父兄”者,成、彊之意以崔杼在,無咎與偃棄遠宗族,不可自斥於己,故舉宗族父兄也。

慶封曰:“子姑退,吾圖之。”告盧蒲嫳。嫳,慶封屬大夫。封以成、彊之言告嫳。嫳,普結反,徐敷結反。盧蒲嫳曰:“彼,君之讎也。天或者將棄彼矣。彼實家亂,子何病焉?君,謂齊莊公,為崔杼所弑。崔之薄,慶之厚也。”崔敗,則慶專權。他日又告。成、彊複告。複,扶又反。慶封曰:“苟利夫子,必去之。難,吾助女。”

九月,庚辰,崔成、崔彊殺東郭偃、棠無咎於崔氏之朝。崔子怒而出,其眾皆逃,求人使駕,不得。使圉人駕,寺人禦而出。圉人,養馬者。寺人,奄士。難,乃旦反。女音汝。圉,魚呂反。且曰:“崔氏有福,止餘猶可。”恐滅家,禍不止其身。遂見慶封。慶封曰:“崔、慶一也。言如一家。是何敢然?請為子討之。”使盧蒲嫳帥甲以攻崔氏,崔氏堞其宮而守之,堞,短垣。使其眾居短垣內以守。請為,於偽反,下注嫳為、為齊莊同。堞,音牒,徐養涉反。

[疏]“崔氏堞其宮”。正義曰:謂新築女牆而守之。

弗克。使國人助之,遂滅崔氏,殺成與彊,而盡俘其家,其妻縊。妻,東郭薑。嫳複命於崔子,且禦而歸之。嫳為崔子禦。至,則無歸矣,乃縊。終“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崔明夜辟諸大墓。開先人之塚以藏之。辟,婢亦反,徐出亦反。辛巳,崔明來奔。慶封當國。當國,秉政。楚薳罷如晉蒞盟,罷,令尹子蕩。報荀盈也。罷音皮。晉侯享之。將出,賦《既醉》。《既醉》,《詩-大雅》。曰:“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君子萬年,介爾景福。”以美晉侯,比之太平君子也。叔向曰:“薳氏之有後於楚國也,宜哉!承君命,不忘敏。子蕩將知政矣。敏以事君,必能養民。政其焉往?”言政必歸之。

崔氏之亂,在二十五年。申鮮虞來奔,仆賃於野,以喪莊公。為齊莊公服喪。賃,女鴆反。以喪,如字,又息浪反。冬,楚人召之,遂如楚,為右尹。傳言楚能用賢。

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辰在申,司曆過也,再失閏矣。謂鬥建指申。周十一月,今之九月,鬥當建戌而在申,故知再失閏也。文十一年三月甲子,至今年七十一歲,應有二十六閏。今《長曆》推得二十四閏,通計少再閏。《釋例》言之詳矣。

[疏]注“謂鬥”至“詳矣”。正義曰:鬥建從甲至癸十者謂之日,從子至亥十二者謂之辰。傳言“辰在申”者,謂其日昏時,鬥柄所指於十二辰為在申也。九月當建戌,而建申,故為再失閏也。文十一年三月至今七十一歲,應有二十六閏者,曆法十九年為一章,章有七閏,從文十一年至襄十三年,凡五十七年,已成三章,當有二十一閏。又從襄十四年至今為十四年,又當有五閏,故為應有二十六閏也。《長曆》推得二十四閏者,杜以《長曆》實於其間,分置二十四閏。《釋例》雲:“閏者,會集數年餘日,因宜以安之,故閏月無中氣,鬥建斜指兩辰之間也。魯之司曆,漸失其閏,至此年日食之月,以儀審望,知鬥建之在申,鬥建在申,乃是周家九月也。而其時曆稱十一月,故知再失閏也。於是始覺其謬,遂頓置兩閏,以應天正,以敘事期。然則前閏月為建酉,後閏月為建戌,十二月為建亥,而歲終焉。是故明年經書‘春,無冰’。傳以為時災也。若不複頓置二閏,則明年春是今之九月、十月、十一月也。今之九月、十月、十一月無冰,非天時之異,無緣總書春也。尋案今世所謂‘魯曆’者,不與《春秋》相符,殆來世好事者為之,非真也。今俱不知其法術,具依《春秋》經、傳,反覆其終始以求之,近得其實矣。”杜言以儀審望者,大史鑄銅作渾天儀,列二十八宿之度,設機關候望以測七曜所在,故於彼鑄銅儀而審望之,知此月鬥建申也。《長曆》稱大凡經、傳有七百七十九日,漢末宋仲子集七曆以考春秋魯曆,得五百二十九日,失二百五十日,是其不與《春秋》相符也。劉炫雲:遠取文十一年三月甲子者,以三十年絳縣老人雲,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以全日故。又雲:言通計者,若據前閏以來短計,不得有再失之理,今遠從文十一年以來計之,是為通計也。

經二十有八年,春,無冰。前年知其再失閏,頓置兩閏以應天正。故此年正月建子,得以無冰為災而書。應,應對之應。

夏,衛石惡出奔晉。寧喜之黨。書名,惡之。惡之,烏路反。

邾子來朝。

秋,八月,大雩。

仲孫羯如晉。告將朝楚。羯,居謁反。

冬,齊慶封來奔。崔杼之黨,耆酒荒淫而出。書名,罪之。自魯奔吳不書,以絕位不為卿。耆,市誌反。

十有一月,公如楚。為宋之盟故,朝楚。為,於偽反。

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靈王也。乙未,楚子昭卒。康王也。十二月無乙未,日誤。

[疏]注“十二”至“日誤”。正義曰:甲寅之後四十二日,始得乙未,則甲寅、乙未不得同月。《長曆》推此年十二月戊戌朔,甲寅是十七日,其月無乙未也。經有十一月、十二月,月不容誤,知日誤也。

【傳】二十八年,春,無冰。梓慎曰:“今茲宋、鄭其饑乎?(梓慎,魯大夫。今年鄭遊吉、宋向戌言之,明年饑甚,傳乃詳其事。梓音子。)

[疏]注“梓慎”至“其事”。正義曰:此年傳鄭遊吉雲:“歲之不易。”宋向戌雲:“饑寒之不恤。”是今年言之也。明年傳雲“鄭饑,子皮餼國人粟。於是宋亦饑,子罕請於平公,出公粟以貸”。是詳其事也。

歲在星紀,而淫於玄枵,歲,歲星也。星紀在醜,鬥牛之次。玄枵在子,虛危之次。十八年,晉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是歲,歲星在亥。至此年十一歲,故在星紀。明言,乃當在玄枵。今巳在玄枵,淫行失次。枵,許驕反。

[疏]注“歲歲”至“失次”。正義曰:《左傳》及《國語》所雲“歲在”者,皆謂歲星所在,故雲“歲,歲星也”。五星者,五行之精也。曆書稱木精曰歲星,火精曰熒惑,土精曰鎮星,金精曰大白,水精曰辰星。此五者皆右行於天。二十八宿,則著天不動,故謂二十八宿為經,五星為緯。言若織之經緯然也。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醜、子、亥、北方之辰也,次之與辰上下相值,故雲“星紀在醜”,“玄枵在子”。《釋天》雲:“星紀,鬥牽牛也。玄枵,虛也。”孫炎曰:“星紀,日月五星之所終始也,故謂之星紀。虛在正北,北方色玄,故曰‘玄枵’。枵之言耗,耗虛之意也。”《漢書-律曆誌》雲:“星紀,初鬥十二度,終於婺女七度。玄枵,初婺女八度,終於危十五度。”是星紀為鬥牛之次,玄枵為虛危之次也。九年傳稱晉侯問公生歲,乃曰“十二年矣!是謂一終,一星終也。”言歲星大率十二年而一周天也。十八年,晉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是言其年歲星在亥也。歲星右行於天,至此年十一年耳,行未及周,故此年歲星常法當在星紀,明年乃當在玄枵,今年巳在玄枵,是其淫行失次也。《漢書-律曆誌》載劉歆《三統曆》,歆以為歲星一百四十四年行天一百四十五次,一千七百二十八年為歲星歲數。言數滿此年剩得行天一周也。三統之曆以庚戌為上元,此年距上元積十四萬二千六百八十六歲。置此歲數,以歲星歲數一千七百二十八除之,得積終八十二去之,歲餘九百九十,以一百四十五乘歲餘,得十四萬三千五百五十。以一百四十四除之,得九百九十六為積。次不盡一百二十六為次餘。以十二除之、得八十三去之盡,是為此年更發初在星紀也。欲知入次度者,以次餘一百二十六乘一次三十度,以百四十四除之,得二十六度,餘是歲星本平行,此年之初巳入星紀之次,二十六度餘當在婺女四度,於法未入於玄枵也。傳言“淫於玄枵”,未知巳在玄枵幾度,此舉其大率耳。而五星之次行有鷃有疾,有留伏:逆順,於曆法更自別有推步之術,此不可詳也。

以有時菑,陰不堪陽。時菑,無冰也。盛陰用事,而溫無冰,是陰不勝陽,地氣發泄。菑音災,注同。泄,息列反,下同。

[疏]注“時菑”至“發泄”。正義曰:傳先言“無冰”,乃載梓慎之語,則梓慎之語為無冰而發,知時菑,謂春無冰也。言以有時菑者,以此歲星淫行之年,而有天時溫暖之菑。四時之序,冬月當寒,故溫則為菑害也。冬月盛陰用事,陰寒在地,當遏陽,使不出,時應寒。而溫無冰,是陰陽相競,陰氣不能勝陽,故陽氣出地,地氣發泄,而使時溫無冰也。歲星自淫行,天時自溫暖,其溫不由歲星。梓慎以其年有二事,而總言其占耳。服虔雲:歲為陽,玄枵為陰,歲乘陰,進至玄枵,陰不勝陽,故溫無冰。按下雲“蛇乘龍”,乃謂玄枵乘歲星,非歲星乘玄枵也。若必以此無冰謂歲乘玄枵所致,則成元年“春無冰”者,豈謂歲星乘玄枵乎?成十六年,雨木冰者,複是玄枵乘歲星也。

蛇乘龍。蛇,玄武之宿,虛危之星。龍,歲星。歲星,木也。木為青龍,失次出虛危下,為蛇所乘。宿音秀,下同。

[疏]注“蛇玄”至“所乘”。正義曰:蟲獸在地而有象,在天二十八宿,分在四方,方有七宿,共成一象。東方為青龍之象,西方為白虎之象,皆南首北尾也。南方為朱鳥之象,北方為玄武之象,皆西首東尾也。《曲禮》說軍陳象物雲:“行,前朱鳥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是玄武在北方也。龜、蛇二蟲共為玄武,故蛇是玄武之宿,虛危之星也。七星共為玄武,但歲星淫行,在虛危之分,故特指虛危言之耳。傳言“蛇乘龍”,龍即歲星也。歲星木精,木位在東方,東方之宿為青龍之象,故歲星亦以龍為名焉。龍行疾而失次,出於虛危宿下,龍在下而蛇在上,是龍為蛇所乘也。歲星,天之貴神福德之星,今被乘勢屈,是不能祐其本國之象,故知宋、鄭饑也。

龍,宋、鄭之星也,歲星本位在東方。東方房心為宋,角亢為鄭,故以龍為宋、鄭之星。亢音剛,又若浪反。

[疏]注“歲星”至“之星”。正義曰:歲星屬木,木位在東方,東方之次皆是龍分。天之分野,卯為大火,辰為壽星,大火房心為宋分,壽星角亢為鄭分,故龍為宋、鄭之星也。然則寅為析木之津,析木燕之分野,梓慎言不及燕,別當有以知之,非吾徒所能測也。

宋、鄭必饑。玄枵,虛中也。玄枵三宿,虛星在其中。枵,耗名也。土虛而民耗,不饑何為?”歲為宋、鄭之星,今失常,淫入虛耗之次。時複無冰,地氣發泄,故曰土虛民耗。耗,呼報反。複,扶又反。

[疏]“枵耗”至“何為”。正義曰:枵聲近耗,故枵是耗之名也。次有三宿,虛為其中,土虛不實,而人民耗損,不饑何為也?地氣發泄,而使時溫無冰,即是土虛之事也。於時魯國無冰,是魯亦地氣發泄。下子服惠伯雲:“饑寒之不恤。”是魯亦饑矣。經不書饑,饑當差於宋、鄭,故梓慎唯言宋、鄭饑耳。

夏,齊侯、陳侯、蔡侯、北燕伯、杞伯、胡子、沈子、白狄朝於晉,宋之盟故也。陳侯、蔡侯、胡子、沈子,楚屬也。宋盟曰晉、楚之從交相見,故朝晉。燕國,今薊縣。燕,烏賢反。薊音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