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3 / 3)

曰:“美哉!美其聲。

[疏]注“美其聲”。正義曰:先儒以為季劄所言,觀其詩辭而知,故杜顯而異之。季劄所雲“美哉”者,皆美其聲也。《詩序》稱:“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長歌以申意也。及其八音俱作,取詩為章,則人之情意,更複發見於樂之音聲。出言為詩,各述已情。聲能寫情,情皆可見。聽音而知治亂,觀樂而曉盛衰。神瞽、大賢師曠、季劄之徒,其當有以知其趣也。

始基之矣,《周南》、《召南》,王化之基。猶未也,猶有商紂,未盡善也。盡,津忍反。然勤而不怨矣。”未能安樂,然其音不怨怒。樂音洛,下“和樂聲”,下文“樂而不荒”同。

[疏]注“未能”至“怨怒”。正義曰:《詩序》雲:“治世之音安以樂,亂世之音怨以怒。”此作《周》、《召》之詩,其時猶有紂存音,雖未能安樂,已得不怨怒矣。

為之歌《邶》、《鄘》、《衛》。武王伐紂,分其地為三監。三監叛,周公滅之。更封康叔,並三監之地。故三國盡被康叔之化。鄘音容。被,皮羲反。

[疏]注“武王伐紂分其地三監”。正義曰:邶、鄘、衛者,商紂畿內之地名也。《漢書-地理誌》雲:“周既滅殷,分其畿內為三國。《詩》風邶、鄘、衛國是也。邶以封紂子武庚;鄘,管叔尹之;衛,蔡叔尹之,以監殷民,謂之‘三監’。故《書序》曰‘武王崩,三監叛’,周公誅之,盡以其地封弟康叔。故邶、鄘、衛三國之詩,相與同風。”此注取《漢誌》為說也。漢世大儒孔安國、賈逵、馬融之徒,皆以為然,故杜亦同之。鄭玄《詩譜》雲:“武王伐紂,以其京師封紂子武庚為殷後。庶殷頑民,被紂化日久,未可以建諸侯,乃三分其地,置三監,管叔、蔡叔、霍叔,使尹而監教之。自紂城而北謂之邶,南謂之鄘,東謂之衛。武王崩後五年,周公居攝,三監道武庚叛。成王既黜殷命,殺武庚,複伐三監。更於此三國建諸侯,以殷餘民封康叔於衛,使為之長。後世子孫稍彊,兼並彼二國,混其地而名之。”先儒唯鄭言然。康叔以後,七世至頃侯,仁人不遇,邶人作《柏舟》之詩以刺之。以後繼作,十九篇為《邶風》,十篇為《鄘風》,十篇為《衛風》,皆美刺衛君而分為三耳。此三國之風,實同是衛詩,而必為三者,鄭玄雲:“作者各有所傷,從其本國,分而異之,故為邶、鄘、衛之詩焉。”其意以為邶、鄘、衛各是大國,土風不同。作者雖俱有美刺,而各述土風,故大師各從其本分而異之。

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淵,深也。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衛康叔、武公德化深遠,雖遭宣公淫亂,懿公滅亡,民猶秉義,不至於困。思,息嗣反,下“憂思”反。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康叔,周公弟;武公,康叔九世孫,皆衛之令德君也。聽聲以為別,故有疑言。別,彼列反。

[疏]注“康叔”至“疑言”。正義曰:“康叔,周公弟;武公,康叔九世孫”,《世本》、《世家》文也。魯為季劄作樂,為之歌聲曲耳,不告季劄以所歌之樂名也。劄言“吾聞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先聞其善。今聲合其意,雖不知其名,而疑是《衛風》也。言“是其《衛風》乎”,疑之辭也。直聽聲以為別,不因名而後知,故有疑言焉。

為之歌《王》。”《王-黍離》也。幽王遇西戎之禍,平王東遷,王政不行於天下,風俗下與諸侯同,故不為雅。

[疏]注“王黍離”至“為雅”。正義曰:《王》詩,《黍離》為首。王非國名,故舉首篇以表之。王者,周東都王城畿內方六百裏之地也。始武王作邑於鎬,是為西都。周公攝政,營洛邑,謂之王城,是為東都。成王既居洛邑,複還歸西都。十一世至幽王,遇西戎之禍,平王東遷王城。於時王政不行於天下,其風俗下同諸侯。王畿內之人怨刺者,以其政同諸侯,皆作風詩,不複為雅。其音既是風體,故大師別之,謂之王國之變風也。謂之王者,以王當國,猶《春秋》之王,人天命未改,尚尊之,故不言周也。

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宗周隕滅,故憂思。猶有先王之遺風,故不懼。為之歌《鄭》。《詩》第七。

[疏]“為之歌鄭”。正義曰:周宣王封母弟友於西都畿內,是為鄭桓公。於漢則京兆郡鄭縣,是其都也。幽王之時,桓公為大司徒,見幽王政荒,問於史伯曰:“王室多故,餘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教之濟洛、河、潁之間,有虢、鄶之國,取而守之,唯是可以少固。及幽王為犬戎所殺,桓公死之。其子武公與晉文侯定平王於東都王城,卒取史伯所雲虢、鄶之地而居之。於漢,則河南郡新鄭縣,是其都也。武公入作卿士,國人作《緇衣》之篇以美之。以後凡二十一篇,皆《鄭風》也。

曰:“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美其有治政之音。譏其煩碎,知不能久。

[疏]“曰美”至“亡乎”。正義曰:樂歌詩篇,情見於聲。“美哉”者,美其政治之音有所善也。鄭君政教煩碎,情見於詩,以樂播詩,見於聲內。言其細碎已甚矣,下民不能堪也。民不堪命,國不可久。是國其將在先亡乎!居上者,寬則得眾。為政細密,庶事煩碎,故民不能堪也。

為之歌《齊》。《詩》第八。

[疏]“為之歌齊”。正義曰:齊者,古少皞之世爽鳩氏之虛也。武王伐紂,封大師呂望於齊,是為齊大公。其封域在《禹貢》青州、岱山之陰,濰、淄之野。於漢,則齊郡臨淄縣,是其都也。大公後五世,哀公荒淫怠慢,國人作《(又鳥)鳴》之詩以刺之。後凡十一篇皆《齊風》也。

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泱泱,弘大之聲。泱,於良反,韋昭於康反。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大公封齊,為東海之表式。大音泰。國未可量也。”言其或將複興。複,扶又反,下“不複譏”同。為之歌《豳》。《詩》第十五。豳,周之舊國,在新平漆縣東北。豳,彼貧反。

[疏]“為之歌豳”。正義曰:豳者,《禹貢》雍州、岐山之北,原隰之野。其地西近戎,北近狄。豳是彼土之地名。於漢,則扶風郡栒邑縣,是其都也。周室之先,後稷之曾孫曰公劉者,自邰而遷彼焉。由能脩後稷之業,教民以農桑,民鹹歸之而成國。積九世至大王,乃入處於岐山。世世脩德,卒成王業。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攝政,管叔流言雲:“公將不利於孺子。”周公於是舉兵東伐之,乃陳後稷、先公風化之所由,致王業之艱難,作《七月》之詩以表誌。大師以其主意於先公在豳時之事,故別其詩以為豳國之變風,凡七篇,皆是周公之事也。

曰:“美哉,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蕩乎,蕩然也。樂而不淫,言有節。周公遭管、蔡之變,東征三年,為成王陳後稷、先公不敢荒淫,以成王業,故言其“周公之東乎”。樂而不淫,音嶽,又音洛,注同。下“而又何樂”、“而可以樂”仿此。為成,於偽反。王業,如字,又於況反。

[疏]“曰美”至“東乎”。正義曰:“美哉”,亦美其聲也。蕩蕩,寬大之意。好樂不已則近於荒淫,故美其樂而不淫也。先聞周公之德,此聲同於所聞,故疑之雲“其周公之在東乎”!言在東之時為此聲也。

為之歌《秦》。《詩》第十一。後仲尼刪定,故不同。刪,所奸反。

[疏]“為之歌秦”。正義曰:秦者,隴西山穀之名。於漢,則隴西郡秦亭秦穀是也。堯時有伯益者,佐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之姓,曰嬴氏。其後世之孫曰非子,事周孝王。孝王使之養馬於汧、渭之間,封之為附庸,邑之於秦穀。非子曾孫秦仲,宣王又命以為大夫,始有車馬、禮樂、射禦之好。國人作《車鄰》之詩以美之。秦仲之孫襄公,平王之初,興兵討西戎以救周,王既東遷,乃以岐、豐之地賜之,始列為諸侯。更有《駟钅鐵》以下凡十篇,皆《秦風》也。注“詩第”至“不同”。正義曰:此為季劄歌《詩》。風有十五,國其名,皆與《詩》同,唯其次第異耳。則仲尼以前,篇目先具,其所刪削,蓋亦無多。記傳引《詩》,亡逸甚少,知本先不多也。《史記-孔子世家》雲:“古者詩三千餘篇,孔子去其重,取三百五篇。”蓋馬遷之謬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