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詩曰”至“善矣”。正義曰:《周頌-烈文》之篇也。彼注雲:競,彊也。無疆乎維得賢人也,得賢人則國家彊矣,故天下諸侯順其所為也。
晉侯有疾。鄭伯使公孫僑如晉聘,且問疾。叔向問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實沈、台駘為崇’,史莫之知,敢問此何神也?”子產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高辛,帝嚳。駘,他才反。崇,息遂反。閼,菸葛反。嚳,苦毒反。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曠林,地闕。能,如字,又奴代反。日尋幹戈,以相征討。尋,用也。後帝不臧,後帝,堯也。臧,善也。
[疏]注“後帝”至“堯也”。正義曰:襄九年傳稱閼伯為陶唐氏之火正,知後帝是堯也。
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丘,宋地。主祀辰星,辰,大火也。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商人,湯先相土封商丘,因閼伯故國,祀辰星。相,息亮反。
[疏]注“商人”至“辰星”。正義曰:《殷本紀》稱相士,契孫,是湯之先也。襄九年傳雲:“閼伯居商丘,祀大火。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辰即大火星也,故商大祀辰星。商,謂宋也。宋,商後,故稱商人也。
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大夏,今晉陽縣。夏,戶雅反,注及下同。參,所林反,注及下同。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唐人,若劉累之等。累遷魯縣,此在大夏。
[疏]注“唐人”至“大夏”。正義曰:謂之“唐人”,當是陶唐之後。二十九年傳雲:“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知此“唐人”,是彼“劉累”之等類也。言等類者,謂劉累後世子孫。累雖遷魯縣,子孫仍在大夏,故曆夏及商也。劉炫雲:“彼稱累事孔甲,下雲‘遷於魯縣’,此雲‘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則此居於大夏子孫,終商不滅,非累子孫,是其同族等類耳。”服虔以唐人即是劉累,故杜顯而異之,雲“累遷魯縣,此在大夏”。
其季世曰唐叔虞。唐人之季世,其君曰叔虞。
[疏]注“唐人”至“叔虞”。正義曰:服虔以為唐叔虞即下句邑薑所生者也。杜以傳說唐人,即雲“季世”,明季世是唐人之末世,叔虞即唐人之末君矣。邑薑之子叔虞,乃是晉之始祖,豈得以後世始封之君,謂之前代之末世也?故雲“唐人之季世,其君曰叔虞”。帝命邑薑之子曰虞者,將以唐國與之,取唐君之名以為名耳。
當武王邑薑,方震大叔,邑薑,武王後,齊大公之女。懷胎為震。大叔,成王之弟叔虞。震,本又作“娠”,之慎反,又音申,懷妊也。大音泰,注及下同。胎,他來反。
[疏]注“邑薑”至“叔虞”。正義曰:傳言“武王邑薑”,係之武王,知是武王後也。十二年傳稱“呂級王舅”,級是齊大公之子丁公也。級為王舅,知邑薑是大公之女也。《說文》雲:“娠,女妊身動也。從女,辰聲。”是懷胎為震。震取動義。字書以是女事,故今字從女耳。“叔虞,成王母弟”,《晉世家》文也。
夢帝謂已:‘餘命而子曰虞,帝,天。取唐君之名。將與之唐,屬諸參,而蕃育其子孫。’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叔虞封唐,是為晉侯。屬,之玉反。蕃音煩。“叔虞封唐,是為晉侯”。案:《史記》叔虞封唐侯,叔虞之子燮父改為晉侯。
[疏]“夢帝”至“曰虞”。正義曰:《晉世家》雲:“初,武王之與叔虞母會,時夢天謂武王曰:‘餘命女生子名虞。’謂此夢為武王之夢也。若是武王之夢,此傳直雲“武王方生大叔”,其文足矣,何以須言“邑薑方震”也?邑薑方震而夢,明是邑薑夢矣,安得以為武王夢也?薄姬之夢龍據其身,燕姞之夢蘭為己子,彼皆夢發於母,此何以夢發於父?是馬遷之妄言耳。服解此雲:“已,武王也。”是習非而逐迷者也。注“叔虞”至“晉侯”。正義曰:《晉世家》雲“唐叔子燮,是為晉侯”,杜《譜》亦雲“燮父改為晉侯”,則叔虞之身,不稱晉也。叔虞為晉之祖,故言為晉侯也。
由是觀之,則實沈,參神也。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台駘。金天氏,帝少皞。裔,遠也。玄冥,水官。昧為水官之長。裔,以製反。昧音妹。“為玄冥師”,師,長也,為官之長。皞,戶老反。長,丁丈反。
[疏]注“金天”至“之長”。正義曰:“金天氏,帝少皞”,《帝係》、《世本》文也。金天代號,少皞身號。《月令》於冬雲“其神玄冥”,是玄冥為水官也。昧為玄冥師,師訓長也,故雲“昧為水官之長”。二十九年傳雲:“少皞氏有四叔,脩及熙為玄冥。”昧為金天裔子,當是脩、熙之後。《釋例》曰:“脩及熙,皆為玄冥。”未知昧為誰之子,或是其子孫也。
台駘能業其官,纂昧之業。纂,子管反。宣汾、洮,宣猶通也。汾、洮,二水名。
[疏]“宣汾洮”。正義曰:《釋例》曰:“汾水出大原故汾陽縣,至河東汾陰縣入河。”其洮水闕,不知所在,當亦是晉地之水,後世竭涸,無其處耳。
障大澤,陂障之。以處大原。大原,晉陽也,台駘之所居。帝用嘉之,封諸汾川。帝,顓頊。
[疏]注“帝顓頊”。正義曰:顓頊為帝,承金天之後。台駘是金天裔孫,為臣,宜當顓頊,故以“帝用嘉之”為顓頊嘉耳。昧於金天已雲裔子,台駘又是昧之所生,則去少皞遠矣。而《帝係》、《世本》皆雲少皞是黃帝之子,顓頊是黃帝之孫。臣世多而帝世少,史籍散亡,無可撿勘,此事未必然也。《釋例》雲:“案:鯀則舜之五世從祖父也,而及舜共為堯臣。堯則舜之三從高祖而妻其女。此《史記》之可疑者也。”是皆疑不能決,因舊說耳。
沈、姒、蓐、黃,實守其祀。四國,台駘之後。今晉主汾而滅之矣。滅四國。由是觀之,則台駘,汾神也。抑此二者,不及君身。山川之神,則水旱癘疫之災,於是乎禜之。有水旱之災,則禜祭山川之神若台駘者。《周禮》“四曰禜”祭。為營欑,用幣,以祈福祥。癘音例。疫音役。禜音詠,徐又音營。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於是乎禜之。星辰之神,若實沈者。
[疏]“山川”至“禜之”。正義曰:水旱癘疫,在地之災。山川帶地,故祭山川之神也。雪霜風雨,天氣所降。日月麗天,故祭日月星辰之神也。此因其所在分係之耳。其實水旱癘疫,亦是天氣所致;雪霜風雨,亦是在地之災耳。雨之不時而致水旱,水旱與雨不甚為異,而分言之者,據其雨不下而霖不止,是雨不時也;據其苗稼生死,則為水與旱也。禜是祈禱之小祭耳。若大旱而雩,則遍祭天地百神,不複別其日月與山川者也。注“有水”至“福祥”。正義曰:水旱癘疫俱祭山川,杜略癘疫而不言之耳。杜言“山川之神若台駘者”,下雲“星辰之神若實沈者”,言此禜祭,祭其先世主山川、主星辰者之神耳,非獨祭此山川星辰之神也。計日月無其主之者,以與星辰俱是天神,連言之耳。《周禮-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示,一曰類,二曰造,三曰檜,四曰禜,五曰攻,六曰說。“鄭眾雲:“禜,日月星辰山川之祭也。”鄭玄雲:“禜,告之以時有災變也。禜如日食,以朱絲禜社也。”玄之此言,取《公羊》為說。莊二十五年《公羊傳》曰:“日食,以朱絲禜社,或曰脅之,或曰為闇。恐人犯之,故營之。”然社有形質,故可朱絲營繞。日月山川,非可營之物,不得以此解禜也。賈逵以為,“營欑用幣”,杜依用之。日月山川之神,其祭非有常處,故臨時營其地,立攢表,用幣告之以祈福祥也。欑,聚也,聚草木為祭處耳。癘疫,謂害氣流行,歲多疾病。然則君身有病,亦是癘氣。而雲“不及君身”者,陳思王以為癘疫之氣,止害貧賤,其富貴之人,攝生厚者,癘氣所不及。其事或當然也。且子產知晉君之病不在於此,故言“二者不及君身”。以病非癘疫,故不須祭台駘等也。
若君身,則亦出入飲食哀樂之事也,山川星辰之神,又何為焉?言實沈、台駘不為君疾。樂音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