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強化了一個吃字
民以食為天的理念,是春秋時代齊國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提出來的,在《漢書?酈食其傳》中的表述是:“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天,指關係生存的首要條件。國家以人民為根本,人民以食物為頭等大事。這個提法成了國人吃飯問題上的經典表述,與俗話所說的“人是鐵,飯是鋼”意思差不多,都是強調吃飯對生命的重要意義。
我國的古人強調“民以食為天”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在於,人民長期處在程度不等的食物匱乏狀態中,這種狀態延續了幾千年。在舊時代的中國,能填飽肚子差不多成了全社會的最大憧憬。所以中國人說起富貴和享樂,一講就講到吃上麵來了。相傳有人問一個老農,如果當了皇帝最想幹什麼,他的回答就是每天能吃到肉包子。知道了這個民族心理背景,也就不難理解,在民間流傳著“千裏做官,為的吃穿”的說法;在中國官場上,也有“大丈夫生當封侯,死當廟食”的口號。看看,我們這個饑餓怕了的民族,一直到死後,還放不下這個吃字。但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情況有了變化。國家的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民以食為天的內涵已不再是能不能吃飽,而是能不能吃好。於是,民以食為天開始變味:吃飽了的要吃好,吃好了的要吃出花樣,吃出花樣後還要攀比吃新鮮和奇特,並且變著法子吃得與他人不一樣。天上飛的和地下跑的我們都吃,沒有什麼不敢吃的,而且還要挖空心思吃。於是,我們也漸漸熟悉那些吃完了山珍海味後吃黃金宴,吃過了黃金宴要吃人乳宴,等等畸形的吃相。
人的嘴巴好像個麵口袋和酒灌子,尤其是在“民以食為天”的幌子下,好像唯一的正經事就是吃喝。在中國人的饑餓心理支配下,對吃的片麵強調,將人的生活興奮點牢牢地鉗製在口腹之欲上。如果說在生產力水平極度低下的情況下,為了發展生產及維持種族的繁衍,“民以食為天”還有一定的合理性與緊迫性,那麼,到了食物相對豐盛時代,再打著“民以食為天”的旗號胡吃海喝,就顯得非常荒謬了。因為過度吃喝不僅會導致道德淪喪,還造成了驚人的浪費。據統計,中國因亂吃亂喝,每年浪費的糧食價值超過1000個億,每年公款吃喝達3000多個億。
其實,吃喝無度還不僅僅是浪費了錢財,它同時也吃掉了健康。現在我國日益增長的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病率,其最大的原因正與吃有關。於是,我們這個曾經為吃不上而發愁的民族,也開始因吃壞了而背上沉重的負擔。
現在是不是已到了重新審視“民以食為天”的實際內涵的時候了?我們確實是這樣認為的。是不是可以將其調整為“食以民為天”,即以健康為本,建立人和食物的正常關係。
民以食為天的具體內涵
從古到今,說起民以食為天都離不了一個“吃”字,但時至今日,這個吃字已被賦予了更多的科學內涵。與吃的動作相比,人們對世世代代都吃了些什麼,可能付出的關心是少了點。其實,這才是吃的關鍵。因為不論人類的食譜如何千變萬化,說到底,也就是吃下去了六大營養素。
何謂“營養”?用專業的話來說,即營養是供給人體用於修補舊組織、增生新組織、產生能量和維持生理活動所需要的合理食物。營養是人體從消化道吸收、利用食物中的營養素來維持生命活動,促進生長發育,維持新陳代謝,保持良好健康的全過程。
任何食物,隻要是可食﹑不含有害物質,皆可稱之為有營養的食物。事實上,每種食物多少都含有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營養素,從營養的專業角度看,沒有所謂“好的食物”或“壞的食物”。因為,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可以提供一個個體一整天的全部營養需要;必須從各類食物中,廣泛適量地攝取各種營養,以達到均衡營養的目的。換言之,食物本身並沒有好與壞之分。唯獨日常飲食習慣有“好”與“壞”的差異。
哲人說:“生命在於運動”;營養學家說:“生命在於營養”。這些無疑都是正確的。道理很簡單,因為沒有營養,生命就會停止。即使是孕育於母體中的胎兒,其一切營養也由母親通過血液來提供。當胎兒離開母體來到人世時,開始靠哺乳,然後靠進食來獲得各種營養。經過十幾年的生長、發育,由嬰兒長成成人。這全靠對食物中各種營養素的綜合吸收而成。進入成年後,生長雖停止了,但機體仍在不斷更新。這種更新,也是靠吃進的營養物質來進行的。一個人本身就是由這個人所吃進的營養素組成的。一個兒童將來會長成什麼樣,取決於他日常攝入的營養;一個體態苗條的少女能否繼續保持優美的體型,取決於她日常攝入的營養;人到中年會不會發胖,會不會出現各種常見病,還是取決於他日常攝入的營養。可以說,決定一個人身體未來一切的一切,都是從眼下他所吃的開始的。人正是通過一口一口的吃在塑造著自已的身體與健康,如食物營養差,身體會很瘦弱;食物營養過剩,身體將過於肥胖,或患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等疾病。因此,後天的食物營養決定了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和壽命。
所以,營養是生命的物質基礎,生命與營養密不可分。
民以食為天的“天”就是六大營養素一般認為,食物中可以被人體吸收利用的物質即營養素共分六大類,它們是: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礦物質和水,合稱人體所需的六大營養素。前三者在體內代謝後產生能量,故又稱產能營養素,為了突出它們的重要性,也泛稱其為三大營養素。
1.蛋白質
如果把人體當作一座建築物,那麼蛋白質就是構成這座大廈的建築材料。人體組織、器官由細胞構成,細胞結構的主要成分為蛋白質。人體的重要組成成分:血液、肌肉、神經、皮膚、毛發等都是由蛋白質構成的。蛋白質還產生能量,為生長發育提供能量。機體的生長、組織的更新和修複、各種酶和激素對體內生化反應的調節、抵禦疾病的抗體的組成、維持滲透壓、傳遞遺傳信息,無一不是蛋白質在起作用。可以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是由20多種氨基酸合成的,這20多種氨基酸有的可在體內合成或轉化,有的不能在體內合成,其中有8種氨基酸,稱必需氨基酸,必須由食物供給。一般來說,動物性食品中所含的蛋白質--必需氨基酸,在成分和形式上接近人體的需要,因此說其營養價值較高。植物性食品中所含的蛋白質--非必需氨基酸,也非常重要,是維持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如將穀類食品與豆類食品混合食用,所含的氨基酸能得到互相補充,改善蛋白質的質量,提高其營養價值。因為豆類食品含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其比重高達30%~45%。
2.脂肪
脂肪俗稱油脂,可分兩大類:①中性脂肪;②類脂,主要是膽固醇和磷脂。脂肪是人體組成的重要成分之一,也是機體供給和貯存能量的主要物質。除了提供和儲存能量外,還有幫助人體吸收脂溶性維生素,保護髒器和保溫作用,支持、保護體內各種髒器,以及關節等不受損傷。脂肪酸是結構最簡單的脂肪,又分為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兩種。一般來說,動物脂肪含飽和脂肪酸多,植物油含不飽和脂肪酸多。富含脂肪的食物有動物油、植物油、肉類、油料作物的種子等。
脂肪是人體的“燃料”,被人體吸收後供給熱量,是同等量蛋白質或糖類供能量的兩倍;脂肪是人體內能量供應的重要的貯備形式;脂肪還有利於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體表脂肪可隔熱保溫,減少體熱散失。
3.糖類
營養學稱糖為“糖類”。糖類是人體內最主要的供給能量物質,人的大腦的能量完全來源於葡萄糖。人的一生離不開糖,糖類是一個大家族,它可分為三大類。第一是單糖,如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第二是糖,如蔗糖、麥芽糖和乳糖。第三是多糖,包括澱粉、纖維素和糖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