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是企業物質文化、行為文化、製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總和,是以企業價值觀為核心的企業意識形態。一個企業隻有擁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使企業具有生命的活力,具有真正意義上人格的象征,才能具有獲得生存、發展和壯大,以及為全社會服務的基礎。
一、陝北資源性企業文化的提出
(一)一般企業文化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一直是首屈一指的世界經濟強國,其國民生產總值、工業產量、出口貿易額、黃金外彙儲備等,在資本主義世界均占首位。在經濟實力各方麵都占絕對優勢的時候,美國對別國的工業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是不屑一顧的。美國企業管理中的任何偏頗,其傳統管理思想和方法中偏重理性主義、忽視人的因素和文化因素這樣一些弊端,也還沒有引起美國人的關注。可是,正當美國人沉醉於“美國第一”、“世界第一”的美夢中的時候,世界經濟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西歐,特別是日本經濟的迅速起飛,美國的經濟優勢逐漸喪失,美國經濟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中的地位相對下降,其國際競爭能力迅速衰落,這引起美國工業界和管理學界的嚴重關注。為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上處於崩潰邊緣、技術上屬於三、四流的一個彈丸島國,能在短短的20多年內實現經濟起飛?日本成功的奧妙何在?於是在美國出現了日美經濟比較研究熱潮,許多人不遠萬裏到日本進行考察。最後他們得出結論:美國經濟落後不僅僅在於技術問題,而在於缺乏日本那樣獨特的企業文化。一時間美國管理學界興起了企業文化研究的熱潮,所以有人認為:企業文化“源於美國,根在日本”。
(二)陝北資源性企業文化的提出
陝北資源性企業文化是指在陝北特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資源性企業通過社會實踐所形成的並為全體成員遵循的共同意識、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行為規範和準則的總和,是陝北資源性企業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獨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陝北社會文化與資源性企業組織管理實踐相融合的產物。它與一般性企業文化相比,既具有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之處。
早在20世紀50年代,在陝北這塊貧瘠的土地上,一些資源性企業就有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經營理念。如延長油礦,延長油礦創建於1905年,是中國陸上開發最早的油田。早在中共中央在延安的革命戰爭中,延長油礦人按照“革命向前進,生產長一寸”的革命精神,在血與火的考驗中,確保當時每天300輛汽車的用油及辦公與照明用油,有力的完成了支前任務,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功臣油礦”。1944年,毛澤東為當時的延長石油廠廠長、邊區特等勞模陳振夏同誌親筆題寫了“埋頭苦幹”四個大字。這既是對陳振夏同誌工作成績的肯定和褒獎,也是對當年延長油礦人艱苦創業精神的高度概括。曆經艱險和苦難,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解放初期,中國的工業基礎還很薄弱,油田開采沒有現代化的機器,隻能靠人拉肩扛,靠手工操作。為了能完成當班采油任務,工人們曾用吊桶從上百米深的油井裏吊油;三年困難時期,他們忍饑挨餓,顧全大局,默默奉獻;在生產設備極其簡陋的情況下,他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自行設計製造煉油塔、分鎦塔、鑽機、抽油機、套管、卷板機等設備;為了減少和挽回損失,炎夏酷暑他們用馬蓮草粘滴在路上的油苗,數九寒天把撒在地上的原油雙手撿起。新一代油礦人,繼承和發揚埋頭苦幹精神,他們奪油會戰沒有節假日,老父病故,依然戰鬥在油井崗位上;開發新區域,白手起家,風餐露宿。天當被,地當床,以苦為樂;市場風暴衝擊,萬名職工精打細算,開展“十個一”的節約活動,從節約一滴水、一張紙、一度電抓起,勒緊褲帶過苦日子、緊日子,硬是闖過了難關;不法分子侵占油區,老職工義無反顧,挺身而出,維護油礦的合法權益。這樣使近百年的老礦克服了市場疲軟、資金短缺、外界幹擾嚴重等重重困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這些企業精神當時雖未冠之以企業文化的概念,但實際上發揮著企業文化的價值功能和整合功能。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在引進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的過程中,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管理模式又被引入我國的企業中。一時間,許多企業都風起雲湧地搞起了企業文化,在全國掀起了企業文化的熱潮。模仿外資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的一些形式,如熱衷於搞文藝活動、喊口號、統一服裝、統一標誌,有些企業還直接請廣告公司做CI形象設計,陝北資源性企業也不甘落後,在隨後的二十年裏,企業文化也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如地處陝北的神華集團神東煤炭分公司在2003年曾委托山東工商學院組織編寫了神東企業文化設計報告、發展報告、分析報告和理念識別係統,委托上海博美廣告公司錄製“神東形象”宣傳片,編製了《神東企業文化視覺識別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