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文壇和政界兩棲(2 / 2)

迪斯累利在議會的活動是從領導“青年英國”開始的。1841年大選後,皮爾組織起他的第二屆保守黨內閣。迪斯累利未能入閣,對皮爾十分不滿。這個時期,他在下院領導了一個名為“青年英國”的托利黨人小集團活動。這個團體的發起人和組織者是三個年輕人,迪斯累利是它的真正領袖。“青年英國”的宣傳,美化中世紀封建社會,主張恢複貴族的一切特權。為了拉攏群眾,他們在議會裏宣稱他們讚同保護童工的法案,反對壓迫愛爾蘭等。實質上“青年英國”的思想反映了土地貴族對工業資產階級勢力日益上升的不滿情緒。他們既反對皮爾政府對資產階級自由貿易派的讓步,也反對真正的工人運動憲章運動。撕以罵克思曾貼切地指出,“青年英國”所主張的是“封建的社會主義”。由於沒有群眾基礎,“青年英國”在組織上很快瓦解,到40年代後期,這股思潮就成了曆史陳跡。

在議會從事政治行動的同時,迪斯累利對文學創作的愛好和興趣依然如故。這段時期他寫了傳記小說《維利西》,描寫詩人拜倫和席勒的生平事跡;敘述自己浪漫史的小說《亨利塔神廟》;長篇小說三部曲《康寧斯比(年輕的一代)》,《西比爾(兩個民族)》和《坦刻雷德(新十字軍遠征)》。它們均在1844-1847年間出版。在這些作品中,他既發揮了自己的文學才華,抒發自己對人生的認識感受,也闡述自己和“青年英國”的政治見解和抱負。《西比爾》一書更直接寫道:“我的願望是親眼看到能重新有自由的君王……‘青年英國’認為工業城市,礦山……工業化給人民帶來了苦惱、貧困。”該小說還對憲章運動的原因和性質、工人階級的政治運動進行了生動的刻劃和分析。

征收進口糧食關稅,保護本國農業的穀物法的廢除,促使迪斯累利和皮爾最後決裂。這成為他政治生涯中一個轉折點,從此他獨立拉黨結派,漸漸掌握了保守黨的領導權。19世紀40年代,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經濟高速發展。資產階級要求降低關稅,實行自由貿易。皮爾政府在自由資產階級的推動下,決定放棄保護關稅製,於1846年廢除了穀物法,開放糧食的自由貿易。這一決定引起托利黨人的強烈不滿,迪斯累利借機在下院組織起反皮爾內閣的反對派。皮爾派從托利黨中分裂出去,皮爾內閣也隨即倒台。這年,迪斯累利的黨友萊·德·羅思柴爾德因自己的猶太血統未能進入下院。對此,迪斯累利不僅為猶太人權利而鬥爭,而且在各種場合強調自己的猶太出生。經迪斯累利等許多人的鬥爭和努力,到1858年英國國會終於向猶太人完全開放。1848年,迪斯累利正式當選為保守黨領袖、中央主席。在實行議會製、君主立憲製和實際上的兩黨製的英國,成為黨的領袖就意味著可以問鼎最高權力寶座——首相職位。迪斯累利擔任保守黨的領袖長達33年,直到他1881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