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報業傳奇(2 / 2)

當普利策以36萬美元買下《紐約世界報》的股權及全部設備後,他又遲疑起來,決定打退堂鼓。夫人凱特此時十分鎮定,堅決主張在紐約幹一番事業,同時以激將法嘲笑了普利策的畏縮不安。

曆史就是這樣在瞬間決定的:普利策咬咬牙,下決心開張營業。歐洲之行暫緩,去他媽的身體健康!

如果普利策一家飄洋過海,如果他關心自己的健康甚於事業,如果沒有凱特的嘲笑,如果他們沒有在紐約停留看望在這裏辦《晨報》的普利策的弟弟,美國曆史在許多方麵就可能重寫:沒有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沒有西班牙與美國的戰爭,沒有了自由女神在紐約安家落戶,沒有“黃色新聞”一詞,當然,也沒有八十幾年不衰的普利策獎。

1883年5月11日,普利策把買下的報紙刪去“紐約”二字後,以《世界報》之名發出了創刊號。

在創刊號中,普利策大筆揮出的告讀者書中有這樣的演說:

先生們,《世界報》已經發生變化。

“在這個日益發展的大都市裏,這樣一份報紙是有用武之地的:它不僅便宜,而且明白易懂;它不僅明白易懂,而且容量巨大;它不僅容量巨大,而且真正具有民主精神——忠於人民的事業,而不當有錢有勢者的奴仆;主要報道新大陸的新聞,而不是舊大陸的消息;揭露欺詐、無恥的醜惡現象,鞭撻一切社會罪惡和弊端;誠摯地,專心致誌地為人民服務和戰鬥。”《世界報》確實忠於自己的諾言。僅兩美分一份,確實明白易懂,采用《財產浪費等於酗酒》、《為兄弟的罪行而坐牢》、《當丈夫不在的時候》這一類在當時看來過於直俗的標題。《世界報》也以民主代言人身份自居,揭露陰暗,批評權勢。這些作法在紐約引起很大反響。《世界報》一夜之間改頭換麵,這本身就是大新聞。僅僅一周,《世界報》就得到眾多下層人士的支持。3個月之後,就從接手時的15000份猛增至39000份。

在以後的10年中,普利策堅持他的辦報原則,取得了美國報業史上最輝煌的成就,在19世紀90年代,《世界報》有了日報、晚報、星期日刊等幾種版本,總發行量達62.5萬份,居全國之冠。

此時的普利策已是全美國舉足輕重的人物了,《世界報》打個噴嚏,美國國會都會抖一抖。他自己就當上了國會議員,並動用輿論力量把紐約州州長、民主黨人格羅弗·克利夫蘭推上總統寶座。而普利策本人則於1890年遷入自己新蓋的20層大樓。這是當時紐約的最高層建築,也是財富、地位、權勢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