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糧是農民世世代代從事的最主要的農業生產活動。過去由於生產方式落後和科技不發達,種糧僅能維持生計,而不可能有大的作為。但今天,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中,青年農民隻要努力學習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知識,艱苦創業,奮發圖強,就可以有所作為,乃至有大的作為。
1.怎樣才能種好莊稼
同樣是莊稼,同樣是辛苦,為什麼有的農民發了家,致了富,而有的農民暫時還不能脫貧?問題在於是否掌握了種田的科學知識和技術。如何做到科學種田呢?一般說來,應掌握以下幾條原則。
根據市場需要,確定種什麼莊稼不論是種水稻、小麥、玉米,還是種油菜、棉花、糖料、蔬菜、麻類、煙葉、中藥材等,都要先根據需求信息,了解市場行情。然後再了解不同作物的生長特點以及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從而選擇出既適合市場需求又適合本地條件的作物種類。
選用優良品種每種作物都有很多品種,各有各的特性,有時難以選擇。這時你可以向專家或當地種子部門谘詢,選擇與市場對路的高產優質品種。
做好土壤處理,準備種子種苗選好地後,種植前要對土壤進行整地、消毒,要施足底肥(主要是有機肥)。種子要進行浸種、消毒處理,種苗也要進行消毒,必要時還要用生長調節劑蘸根。
田間管理莊稼種下後,管理要科學。科學管理可省工省力,還可節約成本,收益大。苗期管理特別重要,種植密度要合理,施肥、澆水、中耕除草,都要按科學方法進行。
病蟲害與自然災害的防治如在作物生長期間遇病蟲害,要選擇科學、有效的方法來防治,並不是用藥越多越好,也不能選擇一種藥防治所有病蟲。對旱、澇、風、雹等自然災害,最好能事先做好預防,事後要按科學方法采取補救措施。
適時收獲,重視農產品收後貯藏、保鮮與運輸工作這也是農產品成為商品,實現其價值的重要環節。
運用新技術種子包衣劑、保護地栽培、生長調節劑、天敵防治害蟲等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為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降低消耗和省工省力提供了科技保障。
2.稻鄉種田能手
孫斌是三江平原上普普通通的農民後代。在那片黑土地上,在6萬畝稻田裏留下了他的深深足跡。他飽蘸汗水,用青春書寫下了北大荒新型農民的詩歌。
1982年,初中畢業後因幾分之差,孫斌沒能升入高中,想繼續讀書,然而貧困的家境、繁重的家庭負擔使他不得不終止了學業。孫斌讀書的念頭死了,可他的心卻沒有死,他並不認輸,他暗下決心,就是種地、做農民也要做出個樣子來。
1984年春節剛過,鄉團委和農業技術推廣站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講水稻寒地旱育稀植栽培技術。孫斌想,家裏大多種的是水田,氣溫又低,要想多打糧就得學技術。於是他懷著好奇心參加了培訓。培訓完,他拿出六畝地,搞起了水稻旱育稀植試驗。一些人勸他說:“別瞎折騰了,多少代人,地不就是這個種法,再說你能行嗎?”可孫斌心想,憑著自己的本事完全可以用好這一技術:“人家能行,咱有啥不行,再說弄不好有啥,也是長經驗嘛。”他嚴格按照技術要求試驗,有不明白的,就到鄉推廣站請教。從種到收,細心料理,到秋收時他吃驚了,盡管受到低溫寒冷的影響,畝產竟達470公斤,比上年直播要高出近200公斤。這一收獲使他清醒地認識到種田一樣能致富,但必須靠科技。
他訂閱了《黑龍江科技報》、《黑龍江農業科學》、《農民致富之友》等報刊雜誌,並購買了一些有關水稻種植技術的書籍,如饑似渴地學了起來。他早起晚睡,把別人打撲克、玩麻將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水稻種植技術上。他常常為了一個難題,趕十多公裏路到縣城拜老師、學技術。
他還參加了中央農業廣播學校、農業函授大學的學習,幾年下來,從育秧到田間管理,孫斌成了科技種田的行家。他付出的是十倍於人的辛苦,手推車運苗、小壓井灌溉、手工除草,每一次辛苦勞作之後都促使他研究如何用科技、用機械解決這些問題。他利用小灰隔離保溫法解決了育苗期間的防寒問題;他采用棚盤育秧機插深施肥,引進了高產技術;他大膽施用了ABT生根粉混“噴施寶”預防水稻苗期立枯病;他創造了用“丁草胺”混“莎多獲”製服惡性雜草的辦法;他用高矮混播的試驗成功解決了抗倒伏的問題。他對水稻的研究完全著了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