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孫斌當上了村技術員。鄉政府為了推廣水稻旱育稀植新技術,專門劃出75畝水稻試驗基地,承包給孫斌。他除了完成上級下達的20多個試驗項目外,開始雜交育種試驗。1985年他從《黑龍江科技報》上獲悉,方正縣種植的“鬆粳一號”水稻畝產達600多公斤,於是他引種三畝,喜獲豐收。從那時起,他就意識到了要提高水稻產量,關鍵是要有適合本地種植的優良品種,他便下決心要培育出一個屬於自己的良種。他在自家的後院建起了3000平方米的育種基地,盡管離家隻有幾步,也很少回家吃飯。他細心觀察,認真研究,記下了5萬多字的記錄。工夫不負有心人,經曆了無數次失敗,1993年,他終於選出了自己繁育的穩定的品係,培育出了優質水稻品種“係選一號”。這一水稻品種苗期耐寒,抗病力強,分蘖率高,成熟早,結實率高,每畝增產50公斤左右。幾年來在村裏和相鄰鄉村種植,受到農戶的歡迎。1996年春,在省糧油進出口公司通過技術鑒定,這種米以光澤好,柔軟清香適口,不回生等特點,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讚譽。這是他近十年細心鑽研,辛苦勞動的結晶。
孫斌種水稻出了名,有了錢,但他的追求並沒有停止,他把目標放在了大農業上。他擔起了縣鄉政府建立優質米基地的重任,還準備籌建個家庭農場。
早在1988年,孫斌引種富士光品種時,他就敏感地意識到隨著水稻大麵積種植,先進生產技術的應用,糧食產量不斷增加,人們對米質越來越挑剔,要想使有限的土地產出更大的效益,不能單靠提高糧食產量,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糧食的品質,隻有這樣才能增加農民的收入。1993年春,也就是“係選一號”誕生的那年春天,孫斌就策劃建優質米基地了,可由於人們的觀念和資金等因素的製約,沒能如願,隻有在部分村種植。結果,當年產出的水稻全部被當地農民留作來年的籽種。經過幾年試種,“係選一號”越來越受到農戶和消費者的歡迎。1996年末,“係選一號”經過技術鑒定後,孫斌建高產優質米基地的想法得到了縣鄉政府的高度重視,縣鄉兩級政府經研究決定孫斌為建設高產優質米基地項目的負責人。孫斌得知這一消息後,激動得流下了眼淚。他知道自己多年的心血沒有白費,終於可以用自己的才能為振興家鄉經濟作貢獻了。十幾個日夜,餓了啃幾口幹糧,困了就在桌子上休息一會兒,就這樣,一份設計周全、科學合理的計劃擺在了縣委常委會議室的桌上。方案包括無公害高產優質米基地建設和水田機械化生產組裝工程。具體內容是良種優育,工廠化育秧,機械深施肥,機械收獲,秸稈還田,水稻精深加工,分級包裝,消化全部水稻產品。這是集科工農一體化的大農業的構想,是一項係統工程。縣委領導當即拍板,優質米基地一定要建,而且要建好,要把建優質米基地當做富縣富民的大事來抓,在資金、政策上給予大力扶持。1997年初,優質米基地建設工程在省、市、縣有關部門的關懷下,已落實資金40萬元,落實種植計劃4000畝,增產20萬公斤,增收32萬元,1998年全麵推廣,為農戶增加收入240萬元。
建設優質米基地並非易事。從方案批準後,孫斌就開始忙著落實種植計劃,4000畝的任務,他一戶戶地動員,一戶戶地統計,40萬元建設資金他一家一家地分發。他嚴格把關,一些優質米基地外的農戶找到孫斌,讓他給點計劃,被他頂了回去。他說:“縣鄉領導信任我,讓我做項目負責人,我一定要把好這個關。優質米基地今年剛剛開始建立,分散了不便於管理。”他製定了優質米基地操作規程,分種子,教他們怎樣選種、浸種,他統一購置了配套農藥,幫助建立苗床,到田間指導插秧;教農戶什麼時候追肥,怎樣預防常見病……在優質米基地裏、農戶家,人們經常看到孫斌忙碌的身影。1997年9月初,孫斌兩次去哈爾濱聯係購買水稻收割機,為了省錢他不坐臥鋪,不住大賓館。把收割機運回來之後,他細心研究有關資料,第三天就投入試生產。他和鄉黨委書記到省城,跑外貿部門,與日商簽訂了供貨合同,使“係選一號”走上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