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經濟作物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青年農民應該根據所處環境及市場變化,適時選擇經濟作物種植種類,實現增產增收,開創成才之路。
1.如何種植經濟作物
要想種好經濟作物,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選擇優良品種了解經濟作物的生理和生態特性以及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從而選擇適合本地條件的優良作物種類。
精耕細作起壟作畦,提高苗床和大田的整地質量;施足基肥,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增施磷、鉀肥。
播前做好種子處理,適期播種,提高播種質量種子處理方法有選種、曬種、浸種催芽、藥劑拌種、種子包衣等。對於育苗移栽的作物,要培育壯苗,適時移栽,合理密植。種子的播量、播期、播種方式和深度,應視作物種類、土壤條件、氣候、種植製度等情況而定。
加強田間管理及時做好間苗、定苗、中耕除草;根據作物生長需求,科學施肥,合理灌溉;做好病蟲害的預測預報,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及時防治各種病蟲害。
采用保護地栽培措施,改善不利的生長條件如覆蓋塑料薄膜或搭遮陽網等,提早或延遲作物生長時期,提高產量,改善品質。
適時收獲,確保豐產豐收經濟作物的收獲應選擇處於最佳的養分含量、形狀、顏色、品味等狀態時進行,並做好加工和貯藏,確保豐產豐收。
2.有這樣一位回族殘疾青年
寧夏青年農民於中偉是一位身殘誌堅的回族青年。他是寧夏涇源縣興盛鄉農民。回鄉十多年來,他始終堅持學科學、用科學,大膽地探索,把所學科技知識運用於實踐,從而改變了山大溝深、地域偏僻、自然條件差的涇源不能種植蔬菜的曆史,結束了涇源人長期吃菜靠外運的曆史,在他的帶動下,被國家列為西海固貧困之冠的涇源縣成為自治區脫貧致富先進縣,而他所在的興盛鄉靠發展蔬菜生產已跨入小康試點鄉。他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專家及蔬菜大王。然而在他成功的背後卻是一段常人難以走出的路。
1980年秋天,於中偉帶著高考落榜的無奈,揮淚走上了外出打工的謀生之路。從1981年到1983年的三年多時間裏,他幾乎走遍了陝西、甘肅的各個地方,下煤窯、當小工,也正是這三年的打工生涯,使他大開眼界,當他看到那麼多的種植專業戶,養殖專業戶利用自己的優勢成為萬元戶,特別是當看到別人種菜發了財時,他眼紅了,心熱了。他想:“我何不在家鄉的土地上動動腦筋呢?”於是他萌生種植蔬菜的想法。那段時間裏,他邊給人打工,邊學種菜技術,並開始大量閱讀有關農業科技方麵的書籍。1984年,於中偉滿懷信心地回到了家鄉。他立誌要改變涇源縣隻能種小麥和土豆的傳統,決心要在生他養他的這塊土地上做做文章,改變家鄉貧窮落後的麵貌。
為確保計劃的順利實施,他先後到縣氣象站查閱了氣象資料,到縣農業局、水保站查閱了土壤資料,到各專業技術部門走訪了專家,並對市場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研究和預測。經過嚴密論證,反複思考,開發涇源縣蔬菜種植的項目誕生了。然而,要想真正幹成一件大事,特別是在被譽為地處貧窮之冠的西海固又最貧困的涇源縣,幹成一件事談何容易。第一年試種失敗了。1985年春,他又東借西湊了200元錢,先後到平涼、固原等地學習種菜技術。回來後他經過精心設計,建起了20平米小弓棚苗床。經過苦心經營,一個月後,4萬株小苗終於出床了,他激動不已,除自己栽種七分地外,其餘全部送給了親戚朋友及鄉鄰,自種的七分地,當年產各種菜4500公斤,收入1300多元,一時成了當時人均純收入僅有172元的涇源縣的一大新聞。
初步的成功,堅定了於中偉開發蔬菜生產的決心與信心。1986年,他決定擴大生產規模,用所收入的錢加上1500元的貸款,在涇源縣搞起了第一座日光溫室。為了種有所得,他又到新華書店買來了《菜農致富問答》、《蔬菜保護地栽培》等書籍,邊學邊實踐,並在200平米的溫室中,先後引進了中國農科院花卉蔬菜研究所的24個優質品種做實驗,結果都獲得成功。於中偉種植的蔬菜由單一的蓮花菜係列增加到黃瓜、辣椒、西紅柿、花菜四大係列。生產規模的擴大,他忙得不亦樂乎,白天蹲在溫棚裏勞作、觀察、記錄,晚上坐在燈下看書學習,將觀察到的具體情況和數據進行對照分析。功夫不負有心人,40天後,近40萬株菜苗,除送給親戚、朋友及殘疾人、五保戶外,全部銷售一空,一算賬200平米大棚第一茬菜苗收入3200多元,第二茬移栽黃瓜收入1800元,總計收入5000多元,於中偉終於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