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經濟作物能增收(2 / 2)

1992年,農業部邀請他代表寧夏出席全國農業新品種、新項目、新技術研討會。在會上,他作的《黃瓜霜黴病生物防治措施及實地應用》發言,受到與會領導及專家的好評。

作為殘疾人,於中偉身殘誌不殘,他曾多次受到區、地、縣表彰,國家科委授予他“科技星火帶頭人”,自治區科協授予他“全區科普先進工作者”,自治區農建委授予他“實施231工程先進個人”,固原行署授予他“固原地區十佳青年農民”稱號。對於成功後的殘疾人於中偉來說,好多人勸他坐享其成,憑自己的知名度不出門也能掙錢,他似乎應該停下來享享清福了。他完全有理由這樣做,但他深知路才剛剛從腳下開始,他仍在執著地追求著,當問及為什麼這樣做時,他動情地說:“我不能忘了我是咋富的,沒有黨的好政策,我永遠隻能受窮。看到其他鄉親受窮,我坐不住啊!”他的話道盡了一個青年農民在成功後對黨的富民政策的無限感激之情和致富不忘鄉親的樸實心願。

3.一花引來百花開

陝西省佛坪縣袁家莊鎮黃家灣村團支部書記翟玉軍是一個少言寡語、沉穩務實的青年人,他雖語不驚人,貌不出眾,但袁家莊鎮乃至佛坪縣卻無人不知。1994年,高中畢業的翟玉軍回到家裏,麵對祖輩們麵向黃土背朝天的貧困落後現狀,他立誌用所學的知識為家鄉尋找一條致富之路。經過一番認真思考,他決定學習食用菌栽培技術。為此,他到處收集有關資料,到外地學習,憑著頑強的毅力和對脫貧致富的渴望,他很快掌握了食用菌製種和栽培的全套技術。在對市場行情做過調查之後,他自籌資金9000元,發展食用菌,獲得1萬多元的純利潤。初試小爽,這更堅定了翟玉軍走科技致富之路的決心。他開始加大投入,擴大規模,每年以67%的速度遞增,效益也隨著技術的嫻熟而滾動發展。截至1998年,他的資產達13.5萬元,年創產值17.9萬元。

致富後的翟玉軍並不滿足現狀,他通過認真分析、考察,萌發了開發山野菜、野果深加工的新思路。他外出學習加工技術,籌集資金,聯係場地,培訓人員,1995年投資1.5萬元,建成山野菜、野果罐頭廠,當年就生產板栗罐頭5000瓶,純利潤達1.3萬元,成為佛坪縣第一家搞綠色食品深加工的廠子。截至1997年,該廠已發展成為年產山野菜、野果罐頭1.5萬多瓶、年產值達12萬元的企業。

翟玉軍富了,但他堅信“一花盛開紅一點,滿園花開才是春”。致富之後的翟玉軍利用自己的資金和技術優勢,為貧困戶和下崗職工獻上一片愛心。他先是辦起了食用菌家庭學校,免費舉辦培訓班,免費為貧困戶和下崗職工提供菌種,幫助貧困戶發展壯大生產規模。在他的扶持和影響下,全縣的食用菌生產得到了迅猛發展。到1998年,全縣發展食用菌20多萬架,產值5000多萬元,全縣人均增收300多元,既吸引了四麵八方的客商,又活躍了山區經濟。翟玉軍用滿腔熱情叩響了扶貧攻堅時代的最強音,他先後被團市委、縣委命名為“農村青年星火帶頭人”、“科技致富標兵”。

4.種菜開啟了致富路

1980年,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依波沃村,外出當兵四年的彝族青年吉克木曲從大城市回到了山村。當時,依波沃村是個十分貧困的小山村,七個村民小組147戶農民分布在方圓10平方公裏的幾個山坡上,大部分耕地是“望天田”,吃的是粗糧,住的是草房和少量的木瓦房。經曆了現代社會文明熏陶的吉克木曲不甘心山村再這樣落後下去,率先向傳統的生產生活觀念發起了挑戰。

過去村裏農民從來不種蔬菜,吉克木曲在屋後荒地上開出了一片菜園,種了茄子、辣椒等,當年就收入800元,並從集市上買回來雪白的大米。過去村前村後都是隻長旱穀粗糧的山坡地,吉克木曲帶著大家開山修渠,把山上的水從9公裏外引到了村前,修起了幾百畝稻田;他從外地引進良種,把自己的田做示範田,使坡地畝產糧食從以前的150公斤猛增到四五百公斤。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吉克木曲帶領人們改變全村麵貌的種種事實,帶來人們思想觀念的一場革命:要苦幹,不能苦熬;要講科學,不能講迷信。如今,全村家家蓋起了寬敞通風透亮的新瓦房,通了電和有線廣播,用上了清潔的自來水。全村經濟發展了,村民收入也增加了。現在,年人均占有糧食從以前的300公斤增加到793公斤,年人均純收入從291元增加到741元,全村62戶貧困戶全部脫貧,80%的學齡兒童在村辦小學上了學。吉克木曲被全體黨員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成了名震一方的致富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