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栽培果樹可致富(3 / 3)

他從山東、山西到遼寧,從果園到科研院校,馬不停蹄,每天隻靠麵包開水充饑。十幾天下來,人累瘦了,但他卻滿載而歸,他把收集到的大量資料同自己三年來的觀察記錄,進行分析比較,終於找出了症結:造成果樹成花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修剪過於偏重,導致果樹生長過旺。當年,他通過輕剪緩放等一係列措施,創造了畝產超萬斤的好收成。人們再次把欽佩的目光投向了科衝鋒。隨後,科衝鋒又經過不懈的努力,攻克了優果率低及果樹大小年等近十項技術難題,尤其是在低產果園改造、密植豐產、科學施肥等方麵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創下了優果率達85%,果樹連續九年畝產超萬斤的新記錄,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如今,科衝鋒經過在科學道路的艱辛跋涉,已成為當地婦孺皆知的果樹土專家,他的足跡遍布縣內外數十個果園,把果樹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果農,不知有多少果農在他的幫助下,從貧困走向富裕。

已過而立之年的科衝鋒一步一個腳印在用自己的青春實踐著人生的價值。暑往寒來的20多個春秋,他以過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探索出一條山區果樹優質豐產的新途徑。他總結獨創的果樹多頭式高接技術及消除果樹營養不平衡症等十多項實用技術,迅速在當地及縣外推廣應用,使上百萬畝果園受益,僅長峪山村果品總產量在麵積沒增的情況下,產量已由原來的75萬公斤,猛增到現在的300萬公斤,科技貢獻率達80%。全村人均純收入以每年38.3%的速度遞增,到1996年已達2720元,成為全省首批小康村。

1996年,科衝鋒榮獲市勞動模範榮譽稱號,1997年,被評為縣“十傑青年”。科衝鋒正以自己的膽識和智慧開辟著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他將會無愧於“科衝鋒”這個名字,更會無愧於生他養他的大山。

4.治理荒蕪溝坡的青年人

吳愛民,家住陝西省乾縣漠西鄉白村東嶺,高中畢業後,從事紡織、紡紗、布匹生意。1997年,他率先承包了本鄉1.6平方公裏荒山溝坡,一訂50年不變。

該地處於跨上高原南緣,旱腰帶地區,漠穀河流域乾陵水庫西岸,恰與唐乾陵隔水相望,麵積1.6平方公裏。治理開發以來,吳愛民在縣水利部門和林業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聘請幾位有關專家教授進行指導,搞好規劃設計,因地製宜,分類實施,采用機械作業,人工造林,封溝(坡)育林護草等辦法,實行了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

在準備封育、營造、嫁接護林330畝,防護經濟林717畝,改良梨、蘋果園18畝時,一個新的困難出現了——“水”,地處旱腰帶的白村,靠天吃飯,幹旱,少雨,雖位於乾陵水庫西岸,但由於長年幹旱少雨庫容水位下降,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保證造林質量,他設想在乾陵水庫新建抽水站一座,但地理位置複雜,他與村幹部座談,把存在的現實情況反映給主管部門,經過多方論證,縣水利工作隊出人做設計,他出資25萬元建成了抽水站,安裝噴灌設備一套,改造引水管道2公裏,解決了坡林區的灌溉。又被林業部門訂為該縣第一個“民營試驗林場”。

抽水站的建成受益,使吳愛民林場呈現出片片綠洲,由於植樹造林有效地保持了水土流失,既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又對該地農民脫貧致富起到了示範輻射作用,也相應地為乾陵陵區增添了新的景觀,按照規劃設計,他繼續整修水平梯田,延伸生產鏈條,營造元寶楓、香椿、油鬆、核桃、李子20萬株,造林樹種有美國黑核桃、石榴、柿子、酸棗接大棗、晉棗、雪棗、梨棗、人參果等1000多畝,治理程度達到55%,為全縣的流域治理起到示範作用,1997年被縣水利局命名為“乾陵庫區流域治理示範基地”。

由於長期幹旱,乾陵水庫存水量麵臨幹涸,吳愛民看著精心栽植的果樹苗木瀕臨幹死。1998年他毅然決定,去乾陵水庫上遊找水。於是他帶領管理人員頭頂烈日步行幾十裏山路去找水,找到水源後立即開始挖渠引水,他們渴了喝泉水,餓了啃幹饃,突擊一周開挖渠道八公裏,終於把水引向庫區。

三年多來,在縣水利水保部門和林業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他個人投資近百萬元已建成抽水站一座,埋設管網4000米,打水窖、窯窖十眼,建管理房九間。移動土方50多萬方,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200多畝,為全縣青年人樹立了一個科技致富的光輝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