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畜禽養殖創效益(2 / 2)

3.草原的養羊致富人

在內蒙古巴林右旗巴彥爾燈蘇木十家子嘎查有一位靠科技養畜致富的小夥子,他的事跡在美麗的草原上傳為佳話。他就是被人們稱做“大能人”的年僅23歲的蒙古族小夥子斯欽蒙和。

1988年,斯欽蒙和高中畢業,他雖然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進入高等學府,但他堅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他告別了母校,帶著美好的願望回巴彥爾燈,開始了新的生活。為對當地的自然條件有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他往返旗內書店、圖書館,查閱各種資料。他經過反複思考、斟酌,最後決定利用當地草場廣闊的自然條件辦養殖業。路子選定了,他就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巴彥爾燈地處偏遠山區,陳舊的種養和經營方式使牲畜品種大幅度退化,不進行優良品種的更新換代,傳統的畜牧經營方式將難以為繼。斯欽蒙和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和急迫的危機感,他首先從自己所養的山羊入手,進行改良試驗。

一開始就碰上了資金短缺這隻攔路虎。他托人求友,曆盡周折從銀行裏貸款,又到距離家鄉100多公裏的海金山牧場聯係種畜。在交通極為不便的情況下,這位牧民小夥子隻好用自己的雙足來完成這一切。利用貸來的錢,他買了書籍,請來了地方的畜牧技術人員,夜以繼日地學習、實驗,終於掌握了“人工配種”的全部技術。他又用信用社貸款購進一部分母畜,使牲畜數達到近百隻,他抓住節令,及時對所有母畜進行人工配種。第二年,所實施改良技術的羊羔降生了,經過精心飼養,羊羔長勢喜人,成活率達95%以上,每隻羊絨產量也從0.2公斤增加到0.4公斤,效益可觀。希望在向他招手,靠著當年的收入,斯欽蒙和不僅還清了貸款,還購進了50隻母畜,為以後的致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有了科學的經營,還得向規模化發展。充足的草料是大規模發展牲畜的前提,斯欽蒙和找到當地水利、畜牧部門,聯係石條、刺線等圍封了100畝草庫倫、300畝山杏、400畝果樹,建起了一處小庫倫,解決了草場和冬季貯草問題。兩年後,他的山羊已發展到了400多隻。在這種情況下,他雇用拖拉機開墾荒地近四五百畝,第二年,種植了玉米,解決了牲畜的飼料問題。之後,他又將手頭多年的積蓄全部用在了建塑料暖棚上。他雇用車輛將磚運回,全家老小齊上陣,經過20多天的日夜奮戰,一座磚瓦結構可容納四五百隻羊的塑料暖棚誕生了。有了這些基礎設施,他的幹勁更足了,不但自己搞絨山羊改良,而且帶動全嘎查90%的牧民一起搞起了絨山羊改良,使全嘎查傳統的畜牧經營方式開始向現代方式轉變。

他的科技致富技術,在全嘎查得到了推廣,在全旗、全市條件允許的地方,也都得到了廣泛的推廣。這位年輕的小夥子,為全市的科學養畜樹立了鮮紅的旗幟。由於斯欽蒙和的突出貢獻,他在1993、1994、1995年連續三年被授予青年星火帶頭人光榮稱號,1995年,被團中央評為全國42名優秀共青團員之一,1996年,榮獲內蒙古自治區首屆十大傑出青年農牧民稱號。

§§第五章 成功之路之二:創辦企業脫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