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瞄準目標攀登創業高峰(3 / 3)

簽約第二天,王琨就帶領幾名林業技術人員深入村組,拜訪群眾,踏遍荒山的每個角落。通過充分的分析論證,他決定走以改土、治水、植樹、修路、通電為主要內容的山地綜合開發路子,以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等綜合效益為目標,立體開發,長短結合,努力把深度開發和廣度開發、自然資源開發和社會資源開發、生產性開發和市場性開發結合起來,製定出了“1354”發展規劃,即:強化一個糧食基地,建立核桃、柿子、花椒三大主導產業,開發紅棗、秦川牛、豬、兔、食用菌五個拳頭產品,建立花椒、柿子、核桃、紅棗四個優秀品係示範園,提出了“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效益,十年上台階”的戰略構想。從此,他開始了在荒山建設綠色銀行的創業史。

潘家山遠離城鎮,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幹旱缺水,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被稱為合陽的“西伯利亞”。王琨和公司一班年輕人背著鋪蓋卷,帶著農具投入了大山的懷抱。他每天早出晚歸,開墾荒山,擔水栽樹,吃住在簡陋的瓦房裏。衣服磨破了,補了又補,鞋子換了一雙又一雙。然而,在硬件投入上他卻毫不吝惜,購置了拖拉機、推土機等,對潘家山進行了大規模的基礎工程建設。

創業者的道路是異常坎坷的。1997年渭北大旱,王琨的1萬株仁用杏幾乎死光;1998年,由於技術不過關,加之管理不善,數萬株核桃樹苗枯死。數九寒天,幾千隻兔子又死於病疫,王琨的心碎了,多年的心血遺失殆盡。失敗使王琨更加堅強起來。他多次到山西“取經”,向“藥材大王”王才得學習草藥種植技術,他拜西北林學院資深教授、“核桃王”高紹棠為師,學習核桃樹苗嫁接和培育技術。寒來暑往,幾度春秋,經過幾年的艱苦奮鬥,一幢幢平房拔地而起,荒山開發也初具規模;目前,建成現代化苗圃60.5畝,產苗量40餘萬株,營造優質高效經濟示範園53畝,栽植名、優、特苗木0.3萬株;以工程造林與小流域治理為主建成生態示範區320畝,埂台田2.3萬平方米,墾荒100畝,平整土地200餘畝,溝沿埂4500米,道路1200米;酸棗嫁40萬株,總投資已達370萬餘元。

開弓沒有回頭箭。今天,王琨正在一步步實施著他的宏偉抱負:一定要把貧瘠的潘家山變成渭北的“南泥灣”。他聘請市、縣林業技術人員對所承包的2萬畝荒山進行了立體規劃。根據地形特點,合理布局,立體開發,梯次推進規模經營,並劃分成三個開發區域:一號開發區,主要以培養商品苗木、飼養畜牧良種、試種藥材為主的科研基地建設;二號開發區,以植物引種、小流域工程治理為主的示範園工程建設,最終成為集花園、公園、植物園、動物園於一體的“四園工程”;三號開發區,以紅棗、核桃、柿子、仁用杏、花椒等為主的經濟林建設,實施規模化經營,集團化發展,讓利於民,開發一片,造福一方。為了加快企業的發展,增加後勁,他先後不惜重金聘用了五名專業技術人員,同時引進高科技新產品。現在,美國黑核桃、三倍體毛白楊、速生香椿已落戶潘家山,這些都為公司的兩高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播撒著滿目的生命新綠,描繪著潘家山美好的未來。50年也許太久,再過20年,潘家山的夢將會在黃土地走來的硬漢子滾燙的汗水和一片丹心的澆灌中長成綠色的現實。

麗日映三地,龍華潤千秋。辛勤的汗水換來累累的豐碩成果。年輕的王琨被評為第二屆陝西省傑出青年農民。他和他的龍華——昂首闊步在潘家山深處播種著綠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