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學決策掌握現代管理知識(2 / 2)

劉才文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鍾山縣望高鎮劉屋排村農民,他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裏,創建了望高冶煉廠和望高合興養殖場,累計為國家創稅利500多萬元,創外彙600多萬元,並扶持和帶動500多戶農民脫貧致富。

1979年,劉才文高考落榜,想進大學深造的理想從此破滅。懷著振興山區教育的希望,他選擇當了一名代課教師。其間,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學生因家庭貧困輟學,而他無能為力。嚴酷的現實使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作為一名新時期的知識青年,接受新事物快,加上自己的骨子裏本來就有一種敢為人先的勇氣和膽量,何不出去闖一闖?即使失敗了,也可為鄉親們少走些彎路積累經驗和教訓。

打定主意後,26歲的劉才文開始了人生旅途上最初的抗爭。在鄉親們的鼓勵和幫助下,他組織起十幾個人,東挪西借籌集了18萬元,利用當地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地域優勢,開始了艱苦的創業。他先後搞過鉛鋅選礦、大理石加工等等,但由於種種原因,效果均不理想,生產經營一度陷入困境。麵對困難和挫折,劉才文並沒有灰心喪氣,而是認真地總結經驗,繼續尋找成功之路。

1993年初,他通過對錫錠市場進行全麵的考察後,發現錫錠在國內外市場走俏,加工錫錠前景看好。劉才文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千方百計籌集了200萬元資金,創建了鍾山望高冶煉廠,首開全縣鄉鎮企業冶煉錫錠的先河。經過三個多月的緊張施工,1993年5月,廠子建成並一次性投產成功。縝密的決策,大膽的投資和科學的管理,劉才文贏得了最初的豐厚回報:建廠當年,冶煉廠的拳頭產品——高峰牌錫錠就打入美國、日本和荷蘭等國際市場,實現產值1700多萬元,創利稅60多萬元。至1996年底,累計創利稅500多萬元,創外彙600多萬元。企業被評為廣西先進鄉鎮企業,劉才文本人也被評為廣西優秀鄉鎮企業家。

辦冶煉廠,使他首先走上了富裕路。但麵對著家鄉那經過幾十年開采留下的無數礦坑山塘,麵對著貧困依舊的故園,麵對著經常上門借錢的鄉親,劉才文想,搞礦產加工,受國際市場影響大,風險大,加上望高鎮是老礦區,資源有限,鄰裏鄉親也因缺乏資金和技術,他們幹不了這一行。他們還得在那一畝幾分地上做文章。劉才文靈機一動,想到了一條兩全其美的致富路子。既然開采礦山留下的山塘水池比比皆是,何不充分利用這些山塘水池發展養殖業呢?利用山坡地種植水果,走一條既能使自己不斷地拓展產業,又能帶動群眾共同致富的農工貿一體化的路子。主意一經確定,再經過市場調查和論證,劉才文毅然投資300多萬元,在村裏創辦了全縣規模最大的立體綜合養殖場。養殖場擁有魚塘200畝,豬舍1300平方米,鴨舍3600平方米,倉庫及辦公室450平方米,集養豬、鴨、魚為一體。與此同時,他又投資十多萬元,聯合5戶農民,創辦了一個以種植甜柿、板栗為主,麵積達500畝的聯營果場。

從計劃興辦養殖場的那天起,劉才文就把依靠高科技,實行科學管理,走集約化經營道路作為目標。他在刻苦鑽研新領域和新技術的同時,還聘請了8名畜牧水產專家為技術顧問和技術指導。在企業管理中,他製定了一整套科學而嚴格的製度,使全場上下形成合力,共同搏擊市場經濟大潮。經過一年的發展,養殖場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豬、鴨、魚的成活率均達98%以上,比傳統養殖高出5%;蛋鴨產蛋率達92%以上,比傳統養殖高出15%。1996年底,養殖場出欄肉豬2400頭,產鮮魚10萬公斤,養蛋鴨4.5萬羽,供應鮮蛋180萬公斤,銷售收入1100萬元,實現利稅200多萬元。為適應企業發展和進一步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需要,劉才文於1997年4月投資120萬元,建成了一個全自動化,年產1.5萬噸飼料的望高飼料廠。該廠采用國內畜牧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生產豬、雞、鴨、魚等全價飼料,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果。

在劉才文的帶動和扶持下,望高鎮養殖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全鎮5000多農戶中95%的人加入了養殖行業,其中年出欄家禽超萬羽的有16戶,5000羽以上的有38戶。全鎮近2000畝的礦坑山塘全部開發成了立體養殖場。1996年,望高鎮農民人均純收入1897元,其中45%來自養殖業。如今,望高鎮已發展成為鍾山縣畜牧水產養殖基地,成了賀州地區畜牧水產養殖的一個示範窗口。在這片紅土地上,劉才文帶領更多的農民譜寫著一曲曲壯麗的致富歌。

§§第六章 成功之路之三:服務行業天地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