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幹小事起步由求小利做起(2 / 2)

其實,薄利多銷這道理,人們很早就懂。司馬遷就說過:“貪賈三之,廉賈五之。”意思是說,貪心的商人要價太高,不能做到當賣則賣,當買則買,所以得利少;而“廉賈”則不然,價格雖然低一點,但賣得多,銷路好,利雖小,但賺的反而多。俗話說:“三分毛利吃飽飯,七分毛利餓死人。”意即薄利多銷反而能賺大錢;反之,一口想吃成個大胖子,往往導致生意蕭條,產品滯銷。“薄利”和“賺錢少”是兩個概念,有不少人把“薄利”等同於“賺錢少”。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看起來,你從一個顧客身上賺的錢很少,可是,正因為這一個“少”,才招來更多的顧客,從而積少成多,把從每一個顧客身上賺得很少的錢加起來,也就相當可觀了。因而利小也能賺大錢。

溫州有個青年,1985年初,他跑到甘肅一個貧困地區聯係校徽標牌業務,跑了許多天都一事無成。原因何在?那兒太窮,兩角錢一枚的校徽,學生們一是買不起,二是沒有那個習慣。青年人有些心灰意冷了。這一天,他來到一個建在山梁上的村辦小學碰運氣,學校的老師很熱情,答應訂製一批校徽。說是一批,也就是13枚,因為全校師生隻有13人。講好校徽每枚收費1角2分。他自知這是一筆賠錢的買賣,他猶豫了片刻,最終還是咬牙答應下來。

青年人迅速到鄉郵電所花了3.60元發了一個加急電報,請家裏在3日內趕製13枚校徽寄到這所村辦學校。開模具、製作、寄包裹,這13枚校徽寄到這個小學時,僅成本就花了70多元,而收費隻有2.60元。幾個月之後,時逢鄉上舉辦中小學生運動會,這所山梁上的村辦小學的12名學生和1名老師戴著亮閃閃的校徽走進了運動場,看著他們胸前引人注目的校徽,其他學校的學生眼饞得不行,當時就纏著自己的老師也要戴校徽。後來由鄉裏出麵,為全鄉數千名小學生從青年人那兒訂製了漂亮的校徽。受此影響,戴校徽之風刮遍了全縣。一年之後,包括鄰近縣的中小學校的學生幾乎都帶上了青年人代為訂製的校徽。他又趁機在甘肅繼續推廣校徽標牌,開拓了一個長期大市場,此後一年他就從甘肅有了十多萬元的穩穩進賬。

從“花生米大王”和這位溫州青年的例子可以看到,利小、物小照樣具有大市場。不厭其小、薄利多銷的指導思想,必須建立在具有發展潛力的市場基礎之上,小隻是暫時的,大才是目的。小本生意的經營者,更應該對小商品小利潤給以更大的關注,勿以其小而不為,隻要適銷對路,一步一步往前走,小生意也會成為大氣候,小雪球也會滾成大雪球,小投入也會賺大錢。

4.走鄉串戶也賺錢

羅海濱,陝西彬縣城關鎮青年農民。家住大灘村七組。過去,這裏一直是全縣有名的窮溝溝。貧瘠的土地,匱乏的資源,不便的交通,使這裏輩輩人生活在貧窮之中,為了走出貧困,他高考落選後不失誌,自費到百家莊攻讀無線電專業,靠科學技術走上了致富之路。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1988年初,羅海濱學成歸來幹起了電器維修,剛剛起步的電器維修,舉步艱難,慘淡經營。除去房租,應繳稅費外所剩無幾,為了打開局麵,他背起工具箱、元件袋走鄉串戶,先後到小留壩、石門、玉皇廟、江口、柳川一帶為群眾修理電器,並細心為群眾講解各種家用電器的使用、保養常識。翻譯進口電器使用說明書,逐漸贏得了群眾的信任。一傳十、十傳百,找他的人一天天多了起來,生意日漸紅火。

劈荊斬棘文為斧,技海無涯書作舟。在長期維修電器的過程中,他廣泛閱讀電子維修方麵的書籍,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不斷總結經驗,充實理論基礎,努力提高維修技能及業務水平。依靠過硬的技術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

為了做得更好,他為自己訂下製度:第一,貧困戶修理電器修理費在35元以下的全部免費。第二,孤寡老人不收修理費。第三,殘廢人、行動不便的上門修理。第四,收費低於全縣同行標準。十多年來從未改變。在廣大群眾中贏得了很好的聲譽。十幾年累計為群眾修理電視3000餘台次;修理洗衣機900餘台;修理收、錄音機、音響2600餘台次;修理錄像機、影碟機650餘台;修理其他小家電、電子小產品2600餘件。依靠科學技術使他走上小康之路,平均年收入達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