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走前人未走之路(1 / 2)

社會在進步和發展,人們的需求也在根據經濟能力的提高不斷變化。隻有獨辟蹊徑,創新出奇,才能滿足人們的不同要求,從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隻要勤動腦,多觀察,多思考,成功便會接踵而至。1.靠創新追求財富

提起繆壽良,認識者無人不說他是條漢子。7歲時,他用羸弱的雙肩挑起了第一擔柴,從此擔負一家人的生計。他的家境之貧窮,在那時的中國可算典型之一了。

童年時代的磨難,造就了他堅強的性格,也使他立下了雄心壯誌:天不怕,地不怕,我不去發財誰去發財!繆壽良有個與眾不同的品性,就是做什麼事都喜歡創新,喜歡與眾不同。在琢磨如何才能發財致富時,他開始有意識地發揮這一點。為什麼不創出些新東西來,去換取財富呢?於是,他把發財的心思,全放在創新嚐試上了。

23歲時,繆壽良設計出五華縣第一台煙絲加工機,請人來加工煙絲外銷,結果大獲全勝。當時,勞動日人均收入隻有3毛錢,而他,卻一天可淨賺40元。奇跡!就是這個創新帶來的奇跡,給繆壽良帶來了許多啟發,從此走上了白手起家之路。如今,他已是一個令人尊敬的企業家。他的手下,擁有千軍萬馬;他的財富,以億萬元計。

2.巧妙開發新食品

1984年,農民楊在上海的一家工廠當合同工。幹完工作常出廠去閑逛,發現市場上瓜子生意特別好。看見小販麵前小山似的一堆瓜子很快就沒了,他十分吃驚,一打聽才知道,一個小販有時一天竟可以賣出上百斤瓜子。楊立刻覺得如果做瓜子生意會有所收獲。回到家鄉後,他利用周日到附近做了一番調查研究。由於附近有較近的葵花子來源,生產成本不會過高。他想自己所在鄉和附近的三四個鄉總共有6萬多人,一年說不定能賣出十萬斤瓜子,扣除原料和加工費,每年能淨賺2萬多元。在心裏打了一番算盤後,他有了把握。他買了一個大炒鍋,又買來一些生葵花子來試製,經過多次反複試驗,終於炒出了脆而不焦、味道很香的瓜子。他抓住農村過春節對瓜子需求量大的機會,雇人來和自己一起炒瓜子。春節過去後,楊一結賬,發現售出的瓜子竟達到20噸,賺了一大筆錢。

這一次成功,使龍橋瓜子名聲大振。借著這個有利時機,他又炒起了南瓜子、白瓜子和西瓜子。楊十分喜歡看毛澤東軍事著作,這次做生意他又特意研究了各種兵書,把兵法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經營管理上。他吸收了中國革命成功的經驗,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經營路線,先讓自己的產品廣泛地占領了農村的貿易站、個體商店、國營商店的瓜子櫃台,然後昂首向城市挺進。他先讓產品打入了江蘇、浙江一帶,接著讓“龍橋瓜子”這塊招牌在上海站穩了腳跟。在擴大經營範圍的同時,楊十分重視對產品質量的把關和產品種類的開發,使得龍橋炒貨由單一的炒瓜子發展到現在包括有核桃、鬆子在內的近30種炒貨,年產量也由最初的350噸增長到3000多噸。

炒貨是季節性食品,一到夏天,炒貨廠便到了淡季。龍橋炒貨廠是鄉辦企業,用的工人大都是臨時工,一到淡季,由於沒什麼工作可做,工資少,許多臨時工都辭職到別處找工作去,而且往往就不再回來。這樣,當炒貨旺季來臨時,企業又不得不花費時間和精力重新培養熟練工人。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深謀遠慮的楊決定投資生產冷飲的設備,充分利用炒貨淡季時間來賺錢,並留住熟練工人。他自籌資金4000萬元,迅速上馬三套生產冷飲的流水線。兩個月後,楊首創的果仁冰淇淋麵世了,這種冰淇淋以葵花子、鬆仁、花生仁等為配料。由於當時電視上正推出深受兒童喜愛的電視劇《小龍人》,楊就以“小龍人”作為龍橋廠係列冷飲的商標。這種產品投放市場後,立刻受到了消費者的喜歡,尤其是小朋友們十分喜歡,讚不絕口。經過這一係列努力,龍橋廠終於成了上海市為數極少的沒有淡季的食品廠之一。

所以,創新並非要完全兩樣的經營,別人做了什麼,你就不能再做什麼。可以是經營和方法的創新,利用產品的周期安排相關的經營模式,充分利用每種產品的特點,盡物之所能而為,賺錢自然是沒有問題的。

3.農民王躍勝:中國最大網吧的老總

中關村每天出幾個老總,已不會有太多的人在意。但看到王躍勝,中關村人的目光無論如何會有些異樣。因為這個老總,如果今天要他填寫履曆,他的身份依然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山西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