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民專業技術協會是農民致富的有效組織(2 / 3)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到1994年,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已達148.8萬個,其中種植、養殖業占50%左右,主要分布在蔬菜、水果、養蜂、養禽、生豬、蠶繭等商品性很高的產業上。據農業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統計資料表明,1993年全國各類農民協會146.3萬個,其中種植業占37.2%,養殖業10.0%,加工業2.1%,工業14.0%,建築業6.9%,運輸業8.6%,商飲業14.1%,其他7.1%。而且農民協會主要集中在提供技術服務上,從事技術服務的民間合作服務組織占84%,已建有經濟實體有能力從事儲藏、加工、運銷的隻占13.3%。從全國來看,協會數量是穩定增加的,但地區之間分布很不平衡,中部地區以橫向聯合為主,總量增加較大,沿海發達地區以縱向聯合為主,規模大,已經形成氣候,而西部地區發展比較緩慢,無論是縱向聯合還是橫向聯合都沒有太大的進展。由此可見,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組織的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市場發育程度和商品化、專業化程度密切相關。

農民專業技術協會是“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合作服務組織,是農民自願聯合起來為追求共同利益而建立的,因而具有以自願為前提的合作性、以專業相聯係的網絡性、以平等為原則的互助性、以利益為紐帶的互惠性、跨行業跨地區的開放性等明顯特征。其主要組織模式有三種:

第一種是協會+農戶。這是目前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的主要組織形式。協會基本上是一個以技術交流、技術培訓和信息谘詢為主要活動內容的鬆散的技術協作團體。

第二種是協會+實體+農戶。這種組織形式在協會與農戶之間介入了以良種繁育、農產品加工或農產品購銷為主要目的的經濟實體,協會由前一種組織形式中的技術協作團體發展演化為技術經濟服務組織。

第三種是協會+基層站+實體(企業)+農戶。這種組織形式又介入了農技推廣站、畜牧獸醫站等國家有關部門在基層的事業單位,協會吸收它們是為了充分利用其組織優勢為會員提供優質服務。非協會經濟實體加入協會,則是為了得到穩定的生產資料供應和農產品收購渠道,從而使協會、基層站、實體(企業)和農戶同時獲得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依存條件,而協會的經營活動大都不受這些單位的約束。因此,從其運行特點看,這類協會仍然是一種“民”辦組織。

農民專業技術協會以其靈活的組織方式和高效的運行機製,把科學研究和實用技術推廣和服務緊密結合起來,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推進了科技興農的進程,架起了連接千家萬戶與市場的紐帶和橋梁,促進了農業生產商品化、專業化和區域化,給農民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效益,也為農村青年成才提供了契機。

一是農民專業技術協會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為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改革和發展探出了新路子。農民專業技術協會促進和推動了農民互助合作和聯合,提高了農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組織化程度,有效地解決了分散經營解決不了的問題。這種圍繞專業生產和經營建立起來的技術經濟合作組織打破了社區界限,衝破了行政區劃和行政體製的約束。它與農村社區性經濟組織和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相互滲透,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

二是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組建了科技興農的有效載體,提高了農民的素質,促進了農科教一體化。農民專業技術協會植根於農民群眾之中,上聯各行各業,下聯千家萬戶,已成為推廣農業技術、引進農作物優良品種、開發農業高新技術和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同時,農民專業技術協會集中了一批科技致富能手和各項專業生產帶頭人,通過協會組織形式,成為傳授科技的主要方式,專業協會又作為農業科研、教育、試驗、推廣的基地,在實現農科教相結合方麵摸索出了一條好的途徑。

三是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的服務功能,幫助農民打通了走向市場的多條出路,促進了一家一戶與社會化大市場的銜接。

四是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分工分業,提高了農業專業化生產水平,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農民協會通過公司帶農戶、基地帶農戶,有效地引導了農民走集約經營、規模經營的道路,從而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使農村經濟走上了產業化道路。農民專業技術協會也給農民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效益。據山東萊蕪市下方鎮的典型調查:該鎮以蔬菜生產為主,1991年全鎮菜農人均收入958元,而加入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的會員人均收入達1300元,會員收入比非會員收入高40%以上。協會會員收入的增加,主要來源於規模效益、科技效益、費用成本的降低和市場風險的減少。

農民專業技術協會自產生起,就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受到了農民的熱烈歡迎,並且隨著其功能的逐步完善,管理水平的日益提高,在農村發揮了許多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可以從山東省的典型縣市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的發展過程,看到農民專業技術協會是中國農村一個帶有方向性和普遍意義的新事物,在發展農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山東省榮成市黃山鎮,1994年年初圍繞著蔬菜、果業、畜牧三大支柱產業組建了三個專業技術協會。現在菜農協會有42個分會,950名會員;果農協會有110個分會,600多名會員;畜牧協會有32個分會,480多名會員。各專業技術協會從技術服務起步,逐步完善功能,向產前、產中、產後全程服務發展。以菜農協會為例,這個協會有1.3公頃試驗示範基地,三年來進行過54個蔬菜品種的對比試驗;有自己的物質供應站,每年向菜農提供100萬元左右的菜用物資;有自己的銷售隊伍,與五個蔬菜加工企業有固定的業務關係,每年銷售蔬菜都在千噸以上。他們還準備籌建自己的蔬菜加工廠,到鎮外辦蔬菜批發市場,再過幾年,全鎮蔬菜生產的所有服務都有可能包下來。由於專業技術協會是以服務為宗旨,追求產業的整體效益,因此一般都實行微利經營,低價收費,而且所得收益也都用來增強服務功能,保證機構的正常運轉。黃山鎮農民專業技術協會自成立三年多來,向農戶提供的技術谘詢服務全都是無償的,提供的生產資料全部按批發價,代龍頭企業收購的產品全部按企業給的價格付現金給農戶,自己隻賺企業付給的傭金。三年來,三個專業技術協會外聘專家舉辦技術專題講座11次,召開各種不同類型的技術研討會60多次,攝製播放錄像片30多部,開展技術谘詢上萬人次,先後示範推廣新品種60多個,新農藥24個,推廣技術20多項。這個鎮連年被評為地市級“科普生產鎮”。三年多來,各專業技術協會統一為農戶銷售蔬菜1000多萬公斤,果品400多萬公斤,畜禽600多萬公斤。全鎮26個村,村村都是種養專業村,80%以上的農戶從事這三大產業的生產。從黃山鎮的實踐來看,農民專業技術協會不僅是農民自己的組織,而且也成為政府聯係農民、組織農民的重要渠道。這幾年來黃山鎮政府關於發展蔬菜、果品、畜牧三大支柱的思路,主要是通過專業協會去組織的。1995年鎮政府又提出實施“節水灌溉工程”,果農協會和蔬菜協會又積極開展工作,發動會員引進設備,籌集資金,組織施工,僅兩年時間,全鎮就發展滴灌366公頃,使200公頃大棚蔬菜、166公頃果園實現了自動化、節水化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