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競爭的智慧(3 / 3)

“這——我可以少要您一些價錢……”

經過他一段時間的苦苦哀求,富蘭克林最後答應了凱謀,以很低的價格把那份報紙買了下來,並把報名改為“賓夕法尼亞新聞”。自己既任主編,又是一位積極的撰稿者,富蘭克林埋頭辦起這份自己渴望已久的報紙來。

《賓夕法尼亞新聞》終於以它的新麵貌出現在人們麵前。清晰的字體、精美的印刷,一改以前報紙的舊貌,而且它還敢於代表老百姓說話,批評殖民政府不合理的法令。於是,一開始就極大地吸引了人們的注意。當時保奈特州長和馬薩諸塞議會之間因薪金問題發生了爭執,州長把自己的薪金按政府的命令提高了1000鎊,議會對此積極反對。富蘭克林也站出來以筆為武器積極反擊政府的法令,支持州議會。這樣,《賓夕法尼亞新聞》以它的正義性、人民性贏得了很多的讀者,就連外地的人也爭著訂閱。

當地那些實力派們發現了這張報紙很有分量,也發現了富蘭克林那支筆的厲害,便開始拉攏富蘭克林,經常給印刷所一些生意。這時勃拉福的印刷所還是很有實力的,當地許多選票和一些公家的生意大部分由它承攬,但它的印刷品質量總是有問題。一次,州長的請願書被它印得既粗糙又錯誤百出,議會對此非常不滿。這個機會讓富蘭克林抓住了,他費了很大的精力挑選字模、紙張並設計版麵,把請願書印得既準確又精美,隨後他給每位議員發了一份。議員們看了,對他的印刷鋪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樣,下半年議會和政府的印刷工作被富蘭克林承攬了下來。

正當印刷鋪在賓夕法尼亞人羨慕的目光中迅速發展的時候,一個意外的困難突然降臨了。按照原來的約定,梅萊笛斯和他的父親要負責印刷設備的全部費用,但他們隻付了100鎊。現在商人來索取另一部分欠款了,梅萊笛斯的父親拿不出,那位商人便向法院起訴。法庭通告說如不及時籌措款項就要法庭裁決,到那時他們的所有努力都將前功盡棄。

就在這關鍵時刻,富蘭克林的兩個朋友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們願意墊付一切欠款,但不希望富蘭克林與梅萊笛斯合作,因為他們感到梅萊笛斯在裏麵隻能給印刷鋪帶來壞的影響。他們看到梅萊笛斯經常喝得醉醺醺地在街上亂走,經常有人看見他在酒館玩下流的賭博遊戲,和這樣的人合作,鋪子遲早要倒閉,他們的資助也會白白地丟掉。對此,富蘭克林沒有馬上同意,因為梅萊笛斯父子對他幫助很大,沒有他們也就沒有這個印刷鋪的成功,如果有一線希望,他還想和梅萊笛斯合作下去。

事情拖了一段時間後,富蘭克林開始與梅萊笛斯商量這件事的對策。而梅萊笛斯卻對他說:

“我父親無力墊付欠款,我也感到很不勝任這個印刷鋪的工作,我想到北卡羅來納去從事我的老行業。”

梅萊笛斯很悲傷地解釋著,他說他小時候就務農了,直到30歲才來到城裏,再重學一種新行業很困難,更不用說管理一家印刷鋪了,許多事情他都想得不周全,又不會招攬生意,而且他又不想完全依靠富蘭克林,因為這終究不是長遠的辦法。現在許多人都爭著到北卡羅來納去開拓殖民地,那兒的土地又非常便宜,他打算到那兒幹一番事業。

對這突如其來的一番話,富蘭克林簡直不敢相信,盡管他已看出這段時間梅萊笛斯有些厭倦這份工作,但還是沒有想到他會走。

“你真的要走嗎?你是害怕眼前的困難嗎?”富蘭克林懇切地說,“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解決欠款的問題!”

“不,謝謝了,我已考慮很長時間了……我並不是為了那欠款才走的。”梅萊笛斯很悲傷地說。

“梅萊笛斯,我希望你還是留下來,因為到一個新的地方會遇到很多困難……”富蘭克林繼續勸說道。

“不,我已經決定了,我相信到那兒會比在這兒幹得出色,正像你擅長印刷工作一樣。”梅萊笛斯突然提高了聲音說。他似乎激動了起來。

富蘭克林沉默了,他不忍心讓梅萊笛斯就此離去,通過這段時間的朝夕相處,他們已經情同手足了。盡管他身上有很多壞毛病,但畢竟是個好人。從他堅決的口氣中,富蘭克林感到讓他轉變是不可能的了,富蘭克林呆呆地望著他:

“那麼,我可以最後為您做些什麼嗎?”富蘭克林沉默了一會兒,滿懷遺憾地說。

“假如你——願意承擔印刷所的全部債務——那麼我就把鋪子的另一部分所有權轉讓給你。”梅萊笛斯望著富蘭克林緩緩地說,“不過你得返還我父親的100鎊墊款,還要給我30鎊和一個新馬鞍,這樣,我就可以順利地去開始我的新職業。”

富蘭克林答應了他的請求,於是他們馬上簽了字據,富蘭克林又給了他所要的東西。不久,梅萊笛斯便到北卡羅來納去了。過了兩年,他突然給富蘭克林寄信來,說他在那兒幹得很出色,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產業,特別是還有一座漂亮的莊園,今後的情況也許會更好些。信中他還對當地的農業狀況作了一番具體的論述,像一篇農業論文。看過朋友那熱情洋溢的信,富蘭克林非常高興,隨即便把信的許多內容在報上發表,居然在讀者中引起很大的反響。

梅萊笛斯走後,富蘭克林向朋友借了一大筆錢,還清了債務,在暫時的困境中逐漸艱難地獨自起步了。恰在這時,賓夕法尼亞的人們開始呼籲使用紙幣,這對印刷鋪是很有利的。但當地的富裕階層非常反對,因為紙幣的使用將會造成貨幣貶值,因此,他們千方百計地阻撓,不僅沒有擴大發行數額,還把僅有的1.5萬鎊的流通量減少了。對此,富蘭克林非常氣憤,立即站出來,發表大量文章,宣傳使用紙幣的好處。他列舉大量事實,讓大家看到,紙幣的使用能夠給費城的經濟帶來好處,還能使費城的人口大大增加。他在文章中寫道:“……貨幣不過是一種交易的媒介,而它的價值是以勞動力來衡量的。如果流通的貨幣是金幣或銀幣,那麼這些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之前首先得花費大量的勞動力去製造……目前商業日益繁盛,貨幣的流通量也隨著增加,因此,如果用紙幣來代替這些金幣或銀幣,從製作或使用角度來說,都合乎經濟規律……”

這些精辟深刻的見解和高瞻遠矚的眼光,再加上嚴密的論述,不僅使賓州人民大為信服,就連馬克思後來也對此作出很高評價。富蘭克林的小冊子《紙幣的性質和需要》在當地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老百姓為之歡呼,但有錢人卻為之恐慌,可他們中畢竟沒有人能站出來對富蘭克林進行反駁,這樣,增發紙幣的議案便被州議會通過了,最後富蘭克林光榮地承擔起印刷紙幣的任務。

在艱苦的創業和激烈的競爭中,富蘭克林總結出一條很重要的經驗——克勤克儉,這是獲得名譽、聲望和成功的一個重要保證。富蘭克林在生活中一貫保持著儉樸的習慣,從不出現在奢華的娛樂場所,也從不在釣魚、打獵上浪費時間。在出勤上,他也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即便因為學習需要,偶爾曠工幾次,他也盡量做得隱蔽一些,以免工人們對這位老板產生不好的印象。為了給工人們作出榜樣,他還經常推輪車去很遠的紙店買紙,故意從很繁華的街道運回來,這樣,一個勤勞、上進的年輕老板形象便在人們心中漸漸形成了。

因為大家知道他守信用,從不拖欠,所以許多進口文具的商人常常請富蘭克林光顧他們那裏,也有商人請他代銷書籍,這樣,富蘭克林的印刷鋪一天天強大起來。而對手凱謀的店卻一天天衰落下去,以至於他變賣了印刷設備償還債務,最後,不得不在巴巴多群島度過了潦倒的後半生。

凱謀走後,他的學徒大衛·哈利購買了他的設備,接替他開張了。起初,富蘭克林對大衛·哈利還很擔心,認為他是一個很有實力的競爭對手,因為他有很多親友做強有力的後台。有一次,富蘭克林提議與他合夥經營,然而卻被他輕蔑地拒絕了。

哈利這個人非常驕傲自大,目空一切,又是一個生活奢侈浪蕩的公子哥,整日尋歡作樂、吃喝享受,很少想印刷所的事業,結果負債累累,最後帶著他的印刷鋪也跑到了巴巴多群島。在那兒,這位學徒收了他過去的老師凱謀做工人,兩人在爭吵中勉強把鋪子支撐了一年。哈利最後變賣了鋪子,回到賓夕法尼亞務農去了。另一個新主人又雇用凱謀管理設備,但沒過幾年凱謀便在他那兒死去了。

這個時候,除了多年的勁敵勃拉福之外,在費城沒有第二個人能與富蘭克林相匹敵。勃拉福靠著豐富的資金,雖然隻是偶爾做些印刷工作,但生活仍很優裕。那時他正管理驛站工作,因為掌握著信息,他那張報紙發行量很大。人們認為他能夠優先得到新聞,所以對他很信任。勃拉福為了控製費城的報刊發行,便禁止驛站遞送富蘭克林的報紙。富蘭克林為了解決這一困難,便通過朋友,巧妙地打點了驛站裏的騎師,這樣他的報紙和信息就在暗中巧妙地傳遞著。於是,兩張報紙,一個在“地上”,一個在“地下”,在費城裏悄悄地較量開了。對此,財大氣粗的勃拉福毫無所知。

1737年,費城的郵務代辦被革職,已有一定聲望的富蘭克林接替了這個職務,這個良好的機遇給他的報紙帶來了勃勃生機。由於信息量的增加、發行渠道的擴展,報紙訂閱數量與日俱增。而這時的《水星周報》卻衰落了,看著勃拉福日趨沒落的境況,富蘭克林不覺苦笑著搖了搖頭,他不想也不能像勃拉福當年對待自己那樣,再去報複這個可憐的對手,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印刷事業中。終於,他成了北美洲土地上正在崛起的大有作為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