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紅學觀點(1)(2 / 3)

例如第一回眼淚還債處的評語:

知眼淚還債大都作者一人耳。餘亦知此意,但不能說得出。

這就清楚表明:作者隻有一人,而評者也隻有一個“餘”,此外沒有任何第三者。因此,說有幾個作者、幾個批者,都經過並了解內情是不可能的(後人偽續例外)。那也就是說,石頭、情僧、空空道人、曹雪芹都是一人,評者脂硯、畸笏、鬆齋、立鬆軒、棠村、孔梅溪也都是一人,而其中的曹雪芹和孔梅溪(白雪紅梅)則是二人的真名。

同樣,第一回標題詩處的評語講到“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時,也隻提雪芹和她;“一芹一脂”,“餘二人”,“是書”如何,“餘二人”如何,而不及第三者。第二十一回“深知擬書底裏”的題詩,也隻提“茜紗公子”之情和“脂硯先生”之恨,此外也不提及任何人。其他,如“作者曾經,批者曾經”,“作者與餘實實經過”,“隻瞞不過批書者”,“惟批書人知之”等評語,無不表明作者隻一人,批者也隻一人,所以書名隻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等等。

全部正文都出自雪芹一手(偽續例外),全部評語,除五六條出於作者外,也都出自梅溪一人之手。說脂批很亂,幾個人在那裏打架,是根本沒有的事。

什麼曹雪芹隻是一個“增刪披閱者”,孔梅溪是雪芹之“弟”,已經死了,“脂硯、杏齋相繼別去”雲雲,隻是也隻能是他二人使用的“畫家煙雲模糊法”、“狡猾之筆”而已。脂評說作者如是,她自己也如是。讀者隻有用“巨眼”,“不被瞞過”,才能解《紅樓夢》之內幕和“一芹一脂”、“白雪紅梅”的生平。

從上引的“眼淚還債”處的評語還可知:作者即是他幻造的“神瑛侍者”,而評者即是所謂“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絳珠仙子”。理由很簡單,除了“絳珠”和“神瑛”,是沒有人知道這核心機密的。包括書中的賈寶玉、黛玉都是如此。他們也不知“眼淚還債”是怎麼回事。隻有“絳珠”和“神瑛”才知道“眼淚還債”之事。因為她受了他的“雨露之恩”,卻無法酬報,隻能在“離恨天”外、“灌愁海”邊以眼淚來答謝他的恩情。今評者明批知眼淚還債的隻有他倆,所以他二人即是“絳珠”和“神瑛”就是再顯然不過的事了。這隻是個簡單的邏輯推理,不過用了點飄渺的雲煙罷了。

同處另一條評語道出了個中的含義:

以頑石草木為偶,實曆盡風月波瀾,嚐遍情緣滋味,至無可如何,始結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之悒鬱。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語不笑能留人”,此之謂耶?

也即是說他二人之所以要結“木石因果”??作幻境情人、夢裏夫妻,是因為二人的平生非常不幸,“曆盡風月波瀾,嚐遍情緣滋味”,到了沒有任何辦法時,才決定“下世”到書中寄托二人的情意。整個“紅樓”,內情不過如此。

“絳珠”不過是血淚,“西方仙境”不過是清冷禪門,不過是尼姑庵而已。這也即是她,一個優伶、妓女的最後歸宿。戚序本第三回回前總評:

我為你持戒,我為你吃齋,我為你百行百計不舒懷,我為你淚眼愁眉難解,無人處自疑猜,生怕那慧性靈心偷改。

寶玉通靈可愛,天生有眼堪穿,萬年幸遇一仙緣,從此春光美滿。隨時喜怒哀樂,遠卻離合悲歡,地久天長香影連,可意方舒心眼。

……

天地循環秋複春,生生死死舊重新。君家著筆描風月,寶玉顰顰解愛人。

可見她確實是個尼姑,她為作者持戒吃齋,淚眼顰眉,受盡痛苦,直到“君家”、??你即曹雪芹開始“著筆描風月”,“借通靈撰此石頭記一書”,“風塵懷閨秀”,寫童年舊事,失去的春天重現眼前,才得常連香影,略抒情懷,真應該感謝這塊“寶玉”和這次茫茫渺渺的“仙緣”。

而第三回回末總評更明說:

補不完的是離恨天,所餘之石豈非離恨石乎?而絳珠之淚偏不因離恨而落,為惜其石而落。可見(是)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計為之惜乎?所以絳珠之淚至死不幹,萬苦不怨,所謂“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夫!

這就更清楚可見:批書人即是絳珠仙子,此批是她在解釋自己所以常常流淚的原因。原來她並不是為自己,不是為離恨,不是為自己不能和玉兄一起生活流淚,而是為惜玉兄之人才而日夜流淚的。而為了惜玉兄之人之才,她是眼淚至死不幹,萬苦不怨的!她一生求的是這個,得到的是這個,縱使失去了一般人所謂的種種幸福,又有何憾!這就是絳珠仙子??真釵黛孔梅溪。評語充分表達了她對作者的無限深情,也道出了她自己的崇高襟懷。肆意詆毀她是完全不應該的。

而他二人的結局之所以這樣不幸,是因為他們走過的人生之路太曲折了,孔梅溪作為一個曾經淪落風塵的女子,作為優伶妓女,在當時那個社會上,是不可能有別的結局的。

兩個人雖曾一度重逢燕市,終難免咫尺天涯!一道無形的天河把他們遠遠地隔開!這就是“離恨”、“灌愁”的真正含義。

第二十六回周汝昌先生早已指出的評語:

回思將餘比作釵顰等乃一知己,餘何幸也!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