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申遺”成功的六大要素中,以“三麵雲山一麵城”為特色的城湖空間特征和西湖自然山水是兩個重要的因素。風光旖旎的杭州,外有滔滔錢塘江,浩蕩江潮,聞名天下;內有明媚西子湖,山溫水軟,世人皆知。江、湖之間,山巒起伏,群峰擁翠,山色嵐影,無限風情。所以,要認識西湖,必然從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美麗的山水風光開始。
每一個地方,總有一張標誌性的麵孔,杭州西湖,除了常用作標誌的三潭印月外,大概要數被稱為“西湖北屏”的寶石山最為典型了。從市區來到西湖畔,無論東西南北,總避不開矗立著細瘦保俶塔的寶石山了,因此,很多遊人來到西湖後帶回去的相片裏,必定會有它的倩影,或者從湖濱看去,或者在白堤近視,或者從南山路遠眺。久而久之,關於西湖的照片裏,它基本上成了最常見的一景,而以寶石山為主的寶石流霞景點,也在二評“西湖十景”的時候當仁不讓地入選。
寶石山山岩呈赭紅色,因為這個特點,喜好研究丹霞地貌的相關人士也曾慕名而來,想考證其是否屬於丹霞地貌,雖最後未有定論,但它赭紅色的山體在西湖周邊的群山中僅此一例,山上閃閃發亮的紅色細小石粒,或鑲嵌在岩石之中,或散落在山坡路旁,每當陽光映照之時,滿山流霞紛披,分外耀目,仿佛數不清的寶石在熠熠爭輝,這既是山名的由來,也是新“西湖十景”之一寶石流霞的出處。
關於寶石山,張岱在他的《西湖夢尋》裏曾有這樣的描述:
寶石山高六十三丈,周一十三裏。錢武肅王封壽星寶石山,羅隱為之記。其絕頂為寶峰,有保俶塔,一名寶所塔,蓋保俶塔也。宋太平興國元年,吳越王浚,聞唐亡而懼,乃與妻孫氏、子惟浚、孫承佑入朝,恐其被留,許造塔以保之。稱名,尊天子也。
寶石山不高,在西湖群山裏也算不上拔萃者,但卻是攬賞西湖全景和日出的好去處。登上山頂,南望平靜湖麵,畫船悠悠;北瞰城市鋪展,住宅鱗次櫛比;東則街市繁茂,高樓拔起;西有青嶂千疊,一派蒼翠。每當清晨日出之際,霞光萬道,紅滿東方,城市漸漸醒來,西湖也揭開了迷人的麵紗。
當然,“西湖北屏”一帶的山嶺並不僅僅停留於觀賞的層麵,要說風光的奇絕,近有黃山,遠有大西南的崇山峻嶺,“西湖北屏”是可讀的,寶石山頂的保俶塔、山腰間的抱樸道院、北山路沿線的名人故居、棲霞嶺前的嶽廟,等等,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保俶塔:身形消瘦如美人
保俶塔:位於寶石山東側,一般認為初建於吳越國錢鏐時期。現存的保俶塔建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為八麵七級的實心磚塔,高45.3米,不可登臨。由於其形體細瘦,故有“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說,是西湖的標誌性景點之一。
初見“保俶塔”三字,很多人都不知道怎麼去讀它,總會小心翼翼地問是不是音同“叔”,其實應讀chù,但它確實曾被叫做保叔塔,另外也有寶所塔、寶石塔等稱謂。
關於保俶塔的始建年代,現已不可考,一般認為約在吳越國錢鏐時期,距今約一千年,曆經元、明、清三代,曾有六次重修。也有一說建於北宋初期,初為九級磚木結構,可登臨遠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在塔下發現吳延爽造塔記殘碑,當時塔有七層木簷。現塔為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時任杭州市長趙誌遊和邑人程學鑾等人發起重建,共耗資二萬三千元,於當年3月1日動工,6月30日竣工。塔為八麵七級實心磚塔,通高45.3米,背麵嵌“重修保俶塔記”碑。塔刹鐵質黑色,由寶瓶、相輪等組成。
保俶塔名的來曆,眾說不一。施諤《淳祐臨安誌》卷八載:“北高峰左轉,抵葛嶺,下標以保俶塔;右轉一支挾南山,標以雷峰塔;二塔為西湖門戶。”這是今存杭州史籍中比較早的關於保俶塔的記載。其後,潛說友《成淳臨安誌》卷八十二稱:“保叔塔,在巨石山,鹹平年間(998—1003)僧永保重修,土人因號保叔焉。”“巨石山”即寶石山。值得注意的是“保俶”作“保叔”。關於這個名稱,還有一段《嫂謝叔恩造寶塔》的傳說:
杭州寶石山上有座秀麗挺拔的保俶塔,傳說原先叫做保叔塔。很早以前,西湖邊有一戶人家,兄弟兩個,父母雙亡。阿哥已經成家,還有一個三歲的兒子。阿弟還沒有成親,在蘇北一家綢布莊裏當夥計,常年出門在外,逢年過節才回家一趟。
有一年秋天,西夏國發兵侵犯中原,邊關吃緊,朝廷下令征兵。阿哥被官府抓去,編入壯丁隊伍,被押往北方。一天傍晚,隊伍來到一個小鎮上,天下起雨來,帶隊的軍官吩咐在這裏宿營。阿哥出門小解,突然見到了出門在外的阿弟。原來,阿弟聽到要打仗的消息,想念家中兄嫂,便辭別主人,急急奔回家去,想不到在半路上遇見了阿哥。兩人相見,悲喜交集,抱頭痛哭。阿哥對阿弟說:“兄弟,你回來得正好。我這一去,生死難卜,不知何日才能回來。家中剩下你嫂嫂和侄兒,拜托兄弟多多照顧。”
阿弟聽了十分難過,他對阿哥說:“哥哥,你已成家立業,嫂嫂年紀輕,侄兒還小,這一份家業你如何放心得下。我還沒成家,光杆兒一個,就是在戰場上死了,也無牽無掛,還是讓我代你去吧!”
阿哥說:“爹媽死的時候,叮囑我要把你撫養成人,我怎麼能讓你去?”但阿弟已下了決心,他把阿哥拉到一個偏僻的地方,將身邊的銀兩、包裹交給阿哥,叫阿哥趕緊回家,自己轉身跟著隊伍去了。
阿哥回到家裏,把事情的經過跟妻子一講,妻子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她對天焚香,祝願小叔平安康寧早日歸來。並且立下誓願,一定要為小叔造一座長生塔,報答恩情。從此,她省吃儉用,一點一滴把銀錢積蓄下來。幾年以後,就在寶石山上造了一座青磚寶塔。
後來,有個新上任的杭州知府遊覽西湖,來到保叔塔前,聽說這座塔是一位嫂嫂為保佑小叔造的長生塔,心中起疑,認為叔嫂之間必有私情,便拿過筆墨,在塔身上寫了一首諷刺詩:
為何保叔不保夫,叔何親密夫何疏?
縱然掬盡錢江水,難洗嬌娘一生汙。
知府在塔上題詩的事,很快傳到了嫂嫂的耳朵裏。她心裏很氣憤,就在知府寫的詩旁邊,也寫了四句詩,表明自己的心跡:
叔叔出征代奴夫,為報深恩造浮屠。
奴心明似西湖水,州官何須費猜度!
人們讀了嫂嫂的詩,才知道她為小叔造塔的原因。都稱讚她知恩思報,懂得做人的道理。更有一幫讀書人挖空心思,在“叔”字前加了個人字旁,把這座塔稱為“保俶塔”。
(徐春生 宋光甫 整理)
在中國的寶塔之中,保俶塔的身形完全不同於我們常見的帶有飛簷翹角的磚木結構寶塔,它的塔基極小,身形纖細,建築處理上成功地運用了比例和尺度的關係,突出了挺拔、秀麗、窈窕、高聳的特點,堪稱國內同類古塔的佼佼者。無論是蕩舟湖上,還是迤邐而行於白堤,或是在西湖南岸舉目,都能見到保俶塔的身影,宛如玉筍衝天。登上寶石山,來到塔下抬頭仰望,直指清空的保俶塔更有一種銳不可當之勢。隻是今日之塔,再也不能登臨,我們也無緣身臨明代著名畫家沈周所言的“故鄉迢遞獨登塔,煙水長洲一望中”的意境了,隻能在心中體會。
關於保俶塔的形容,最妙的當然是“美人”之說,張岱在《西湖夢尋》裏寫過:
曾見李長蘅題畫有雲:“吾友聞子將嚐言:‘湖上兩浮屠,保俶如美人,雷峰如老衲。’予極賞之。”
要體會這樣的形容之所以美妙,我們必須親身來到西湖不可,泛舟湖上,北望寶石山頂的保俶塔,南眺群峰背影下的雷峰塔,隻見一高一低,一纖細一敦厚,十足一個翩躚女子和一位傴僂老者的形象,這種對比再鮮明不過。然而,這位“美人”並非隻可遠觀的弱女子,竟也頗有俠氣,張寧曾有一首《再遊寶石塔》詩,從各個角度寫出了“美人”所在之處的多方勝景,說明保俶塔不但自身楚楚動人,還與湖山諸多景物融為一體,形成多維的賞景空間,顯示了非同一般的造景功能:
負郭岩扉敞石壇,上方門徑繞層巒。
樓觀海日夜先曙,竹引湖風夏亦寒。
林外歌聲泉出穀,水中人影釣揚竿。
何當雪月煙花候,來共山僧信宿看。
當然,保俶塔最突出的特點還是它的“瘦”,黃久文《冬日登保俶塔》詩曾雲:“當峰一塔微,落木淨煙浦。日寒山影瘦,霜泐石棱苦。山雲自悠然,來者適為主。與子欲談心,鬆風代吾語。”塔瘦,使得山影也瘦了,可見保俶塔在造景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而形容保俶塔與西湖山水共融的文字,則要推高濂的《四時幽賞錄·寶石山下看塔燈》了,他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當時絕妙的西湖夜景圖:
保俶為省中第一高塔,七級燃燈,周遭百盞,星丸錯落,輝煌燭天,極目高空,恍自九霄中下。燈影澄湖,水麵又作一種色相,霞須滉蕩,搖曳長虹,夜靜水寒,焰射蛟窟。更喜風清湖白,光彩儼駕鵲橋,得生羽翰,便想飛步繩河彼岸。忽聞鍾磬,半空梵音,聲出天上,使我欲念色塵,一時幻破,清靜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