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西湖北屏,寶石閃耀(2 / 3)

現今的保俶塔,已不複“七級燃燈,周遭百盞,星丸錯落,輝煌燭天”的景象了,但是每到節假日和周末的晚上,寶石山上仍有星光點點,保俶塔被照得通體透亮,如一道光直衝夜空,成為西湖夜景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

葛嶺:道院抱樸,葛嶺看湖

葛嶺:位於西湖之北寶石山西側,傳說東晉著名道學家、醫藥學家葛洪在此煉丹,因而得名。抱樸道院因葛洪自號抱樸而名,曾與黃龍、玉皇合稱“西湖三大道院”,現為杭州市道教協會所在地。葛嶺之上有初陽台,是俯看西湖的好去處。

在保俶塔下沿著寶石山山道一路往西行進,穿過一片樹林會來到一座道院前,院牆隨山勢起伏,宛若一條遊動的黃龍,這便是有“龍牆”之稱的抱樸道院外牆,為抱樸道院的勝景之一。

抱樸道院原名抱樸廬、葛仙庵,為供奉著名道學家、化學家、醫藥學家葛洪祖師的道教廟觀。抱樸是道教教義,亦為道家的人生觀。樸,指“本真”,抱樸,即“抱守本真”,不為物欲所誘惑,不為世事所困擾,所謂“人行道歸樸”。

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丹陽(今江蘇鎮江)人,是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領袖,也是有名的醫生和預防醫學的介導者。他內擅丹道,外習醫術,研精道儒,學貫百家,思想淵深,著作宏富。《抱樸子》為其主要著作,有《抱樸子·內篇》二十篇和《抱樸子·外篇》五十篇。他對文章及美學的論述就散布其中。他不僅對道教理論的發展卓有建樹,而且學兼內外,於治術、醫學、音樂、文學等方麵亦多成就。

傳說葛洪晚年從羅浮山來到杭州,見這裏湖山秀美,有意卜居。他遍遊湖山,過棲霞嶺,忽見一嶺蜿蜒而前,忽又回環,嶺左朝吞旭日,嶺右夜納歸蟾,嶺下結茅,可以潛居,嶺頭設石,可以靜坐,有泉可汲,有鼎可安,於是便建抱樸廬,開丹井,築丹台,繼續悉心煉丹,“葛嶺”之名由此而出。

抱樸道院始建於晉,至唐逐步擴建,曆五代至宋,南宋時曾為權相賈似道據為別墅,元時部分毀於兵火,明初重建,名葛仙庵,至明正統年間又逐漸廢棄,明萬曆年間,由地方官會同士紳及葛氏後裔集資重建,幾經風雨,以至於今。舊時葛嶺抱樸道院與黃龍、玉皇合稱“西湖三大道院”。如今僅存南側之抱樸廬遺址,早年曾為印染、釀造業每年朝覲和祭奠葛洪祖師之所。現在的抱樸道院,隱秘在寶石山蔥鬱的密林中,靜逸之中有一份喧鬧,因為離市區近,這裏常年香火旺盛,也不乏在此休憩品茗的遊客。

抱樸道院的正殿是葛仙殿,奉祀葛洪。葛仙殿的東側有紅梅閣、抱樸廬和半閑草堂,皆精巧別致,為典型的南方庭院式建築。紅梅閣與半閑草堂為賈似道別墅遺址。紅梅閣內有木刻畫廊,其中戲曲《李慧娘》的故事十分引人注目。據民間傳說,裴生與李慧娘的故事即發生於紅梅閣中。半閑草堂曾是南宋丞相賈似道尋歡作樂的地方,如今堂內供奉慈航真人像。

道院周圍還有葛仙庵碑、雙錢泉、煉丹井、煉丹台和初陽台等。葛仙庵碑立於明萬曆年間,碑文用簡練的筆法,流暢的語言,記述了葛洪的生平和到此結廬煉丹的經過,以及曆代廟宇的興建情況和祀典之事。院內的雙錢泉,水質甘甜,傳說常飲可延年益壽。煉丹台旁有煉丹井,是葛洪煉丹所用,水質清冽,久旱不涸。煉丹台,一說即今日之初陽台,一說是初陽台下那十數平方米的方形平台。其實,究竟哪個是煉丹台已並不重要,在抱樸道院上下隨處可見“鼎爐”、“渥丹室”、“流丹穀”等刻石,都標誌著當年葛洪曾在此燒煉金丹。初陽台原名“葛嶺朝暾”,是舊“西湖十八景”之一,位於葛嶺之巔。葛嶺海拔125米,地勢較高,再築高台,視野更加開闊。據傳,當年葛洪“吸日月精華於此”。這裏也是現在觀日出的好地方。現存的台基相傳為英國人赫德所建,台上的亭由染坊業主楊叔英所築。亭中豎一石碑,上書“初陽台”三字。旁有聯雲:

曉日初升,蕩開山色湖光,試登絕頂;

仙人何處,剩有石台丹井,來結閑緣。

初陽台也是賞月佳地。特別是在秋天月明之夜,皓月當空,叢林蒼莽,恍若置身於廣寒宮中。元人楊載《題初陽台》詩道:

丹台欲上路盤盤,秋月圓時正好觀。

已作高亭淩岝崿,豈辭深夜倚闌幹。

雲封大壑蛟龍睡,露下蒼林翡翠寒。

下顧塵寰多迫隘,致身何止在雲端。

清代學者阮元(湖中島嶼阮公墩即因他而名)也有一副葛嶺聯提到此地賞月的佳境:

月似丹光出高嶺;鶴因梅樹住前山。

上聯寫的是葛嶺月,下聯說的是與葛嶺相對的孤山梅。月影梅香,鶴舞梅前,令人產生無限的遐想,似一幅靜美的畫卷展現眼前。其實,今天登臨初陽台,依然可以看到孤山在望的美麗景色,天朗氣清的日子於此向南望去,西湖碧波蕩漾,遊船圍繞著孤山和阮公墩等湖上勝景緩緩移動,讓人心曠神怡。

嶽廟:碧血丹心,浩氣長存

嶽廟:也稱嶽王廟,位於西湖之北棲霞嶺南麓,為紀念抗金英雄嶽飛而建。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曆代迭經興廢,現存格局於清代重修後基本形成,分為墓園、忠烈祠、啟忠祠三部分。

江南一帶向來被認為紅粉心濃、兒女情長,是適合生發浪漫情懷和詩情畫意的地方。西湖作為江南地區世人皆知的風景區,留在世人心底的形象也常常是詩意的,似乎與俠義行徑、英雄氣概絕緣,然事實並非如此。嶽飛、於謙、秋瑾等在經曆了跌宕起伏的一生後,都歸葬於西湖,與這裏的青山綠水長伴。

嶽飛是南宋初抗擊金兵的主要將領,但被秦檜、張俊等人以“莫須有”罪名誣陷其反叛朝廷,陷害至死。遇害前,嶽飛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嶽飛遇害後,獄卒隗順冒著生命危險,背負嶽飛遺體,越過城牆,草草地葬於九曲叢祠旁。關於這段曆史,張岱在《西湖夢尋》裏也有記載:“嶽鄂王死,獄卒隗順負其屍,逾城至北山以葬。後朝廷購求葬處,順之子以告。及啟棺如生,乃以禮服殮焉。隗順,史失載。”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橫遭屈殺的民族英雄嶽飛,被剛剛登基的宋孝宗趙昚詔令平反昭雪,並以五百貫高價懸賞求索嶽飛遺體,用隆重的儀式遷葬於杭州棲霞嶺下,就是現在嶽墳的所在地。迄今,嶽元帥鏗鏘忠烈的英魂,與湖山長相廝守,已曆經八百四十多個春秋。

嶽廟又稱嶽王廟,曆代迭經興廢,現存格局於清代重修後基本形成,分為墓園、忠烈祠、啟忠祠三部分。墓園坐西向東,忠烈祠和啟忠祠坐北朝南。嶽王廟大門正對西湖五大水麵之一的嶽湖,這裏是張藝謀“印象西湖”的表演地。大門是一座清式重簷歇山頂門樓建築,簷角飛翹,雕梁畫棟,基本麵貌於1897年嶽王廟重建以後得到保留,隻是某些細部的裝飾曾略有變化,如頂部正脊兩頭原先飾有龍吻鴟尾,而今則改為比較簡潔的幾何紋方形鴟尾。嶽廟與嶽湖之間,高聳著“碧血丹心”石坊,寄托著炎黃子孫對愛國英雄的敬仰之情。原先立在“碧血丹心”石坊前的兩隻石獅子,如今移至大門門樓前台階下的兩旁。

忠烈祠中軸線上的正殿,是一座重簷歇山頂建築,正殿重簷中間懸著一塊“心昭天日”橫匾,是葉劍英的手筆。殿中有嶽飛坐像,20世紀初重建嶽王廟後,嶽飛像為古代帝王形象,頭戴冕旒,手持笏板,端坐在飾有盤龍柱和其他大量雕刻飾件的寶龕中,龕前陳列有一口大鼎爐。後重塑雕像,嶽飛坐像左手按劍,右手握拳,威武凝重。坐像上麵懸著一塊“還我河山”的橫匾,是嶽飛手跡,左右兩邊各懸一塊“碧血丹心”與“浩氣長存”橫匾,是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和已故西泠印社社長沙孟海寫的。正殿後麵兩旁是嶽母刺字等巨幅壁畫,展示了嶽飛保衛國家的英雄業績。

啟忠祠是奉祀嶽飛父母的地方,它最早出現在明代,現存的一殿兩廡建築為清代康熙年間重建。正殿為歇山頂建築,麵積和氣勢略遜於忠烈祠正殿,天花板也采用彩繪百鶴圖,共有一百八十七隻姿態各異的丹頂鶴。1961年,啟忠祠正殿開辟為“嶽飛抗金史跡陳列室”。東、西兩廂則分別陳列著介紹明、清英雄於謙和張蒼水的史跡。現啟忠祠辟為嶽飛紀念館,陳列嶽飛的生平事跡。

進入嶽飛墓園,墓道兩側有明代刻存的文武俑、石馬、石虎和石羊,石俑三對正中便是嶽飛墓,墓碑上刻著“宋嶽鄂王墓”。左邊是嶽雲墓,墓碑上刻著“宋繼忠侯嶽雲墓”。兩墓保持宋代的式樣。墓前一對望柱上刻有一副對聯:“正邪自古同冰炭,毀譽於今判偽真。”墓道階下有陷害嶽飛的四個奸臣秦檜、王氏、萬俟咼、張俊跪像,反剪雙手,長跪於地,供人唾罵,遺臭萬年。墓闕門框上鐫有石刻楹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關於嶽飛忠烈事跡及嶽廟,古時有很多詩文,張岱《嶽王墳》詩:

西泠煙雨嶽王宮,鬼氣陰森碧樹叢。

函穀金人長墮淚,昭陵石馬自嘶風。

半天雷電金牌冷,一族風波夜壑紅。

泥塑嶽侯鐵鑄檜,隻令千載罵奸雄。

趙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