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西湖北屏,寶石閃耀(3 / 3)

《嶽鄂王墓》:

鄂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

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

高啟《嶽王墳》詩:

大樹無枝向北風,千年遺恨泣英雄。

班師詔已成三殿,射虜書猶說兩宮。

每憶上方誰請劍,空嗟高廟自藏弓。

棲霞嶺上今回首,不見諸陵白霧中。

如今的嶽廟,節假日時遊客或者從蘇堤漫步而來,或者沿著北山路抵達,這摩肩接踵的人群裏,不知有多少是為緬懷忠烈而來,可能更多的隻是到此一遊,“我來過了”而已。

民國建築:一個世紀前的背影

北山路民國建築:北山路沿線有很多清末至民國時期的建築,多與當時的名人有關。其中比較知名的有1929年西湖博覽會舊址、抱青會館、新新飯店、秋水山莊、菩提精舍等。深秋時分漫步在北山路,舊時蹤影會不期而至。

西湖邊有許多路令人流連,哪怕它車流不息、人流不止,依然有著別樣的風情,北山路就是其一。這條東起於斷橋殘雪,西止於曲院風荷的道路,曾經叫靜江路,後數易其名,如今與湖之南的南山路相對應,被稱作“北山路”。它有著太多的故事,有著太美的風景。蔣經國故居、抱青會館、靜逸別墅、秋水山莊、西湖博覽會、新新飯店……沿著湖畔徜徉,這一幢幢凝聚著昔日舊影的民國建築,似無聲地訴說著近百年前的故事。而高大的法國梧桐,隨著四季變幻,也呈現出不一樣的色彩。講西湖,北山路是不得不提的。

西湖博覽會

1929年的西湖博覽會,是中國會展史上一次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展銷會。當時博覽會在國外十分風行,世界上最早一次博覽會的時間是1798年,首創者是法國的拿破侖。後來,許多國家每逢有紀念性的事件都會開一次大規模的博覽會。與今日的奧運會、世博會一樣,雖然大家都明白舉辦一次盛會將要投入無數的資金和人力,但依然會引來全世界各個國家爭相舉辦。因為,這不僅是一個對外展示的絕佳時機,也是刺激當地經濟的良好契機。當時的浙江省主席張靜江出身於湖州的絲綢巨賈之家,加之後天的經營,可謂富甲一方。在結識了孫中山後,他對孫中山的革命一直予以經濟上的大力支持。張靜江上任後,立即宣布召開西湖博覽會。因他深知,要扭轉一省的財政拮據之局麵,最快速、最經濟的辦法就是搞一個大規模的博覽會。

西湖博覽會的籌備人員先後達數千人,僅杭州一地就有六百多人。博覽會分設總務、場務、征集三股。內部設有評議部和執行部。此會的宗旨是:提倡國貨,獎勵實業,振興文化。西湖博覽會籌備耗時近八個月,1929年6月6日開幕,10月10日閉幕,前後時間達一百二十八天。整個博覽會設有八館、二所和三個特別陳列處。八館分別為:革命紀念館、博物館、藝術館、農業館、教育館、衛生館、絲綢館、工業館;二所是:特種陳列所、參考陳列所;三個特別陳列處為:鐵路陳列處、交通部電信所陳列處、航空陳列處。

這樣的一次盛會,自然會引來無數賓朋,國民政府代表孔祥熙、國民黨中央黨部代表朱家驊、行政院代表蔣夢麟、監察院院長蔡元培、浙江省主席張靜江及中央各部、各省、各市代表和來賓數百人參加了開幕式,參加博覽會的觀眾更是多達十餘萬人。

關於那次盛會,如今依然能見的是北山路40號一座帶有歐式風格的黃色建築,它就是1929年第一屆西湖博覽會工業館的原址,2003年改建成了西湖博覽會博物館,在綠樹的掩映下,它顯得格外醒目。而與之相關的西湖博物館,則在2005年正式對遊客開放,位於湖對岸的南山路錢王祠旁,它也是國內第一座湖泊類專題博物館,陳列著關於西湖的豐富文獻和相關實物。南北相對,它們共同訴說著西湖的古往今來。

值得欣喜的是,雖然如今各類展館條件比當初好很多,但西湖博覽會博物館依然發揮著良好的作用,承載著教育、展示、休閑等不同功能,開館至今,博物館已經承辦了眾多首發式、展覽、研討會等。而西湖“申遺”成功後,這裏成了展示的絕佳場所,一場場關於西湖的攝影比賽和展覽在此召開,引得愛好者紛至遝來。

抱青會館

行進在北山路,有一幢建築是絕對不會錯過的,它離北山路是如此之近,仿佛出得門來便踏入湖邊,推開窗戶就有湖風吹來,磚紅色的建築有著方形立柱,弧形門窗,立麵凹凸,裝飾豐富,這就是抱青會館。1921年刊行的《西湖新誌》卷八稱其坐落在智果觀音院前,為浙江湖州南潯富商邢庚星所建。這幢建築有著典型的巴洛克建築風格,設計者在深諳巴洛克風格神韻的基礎上,去雜取精,選取圓形拱門和凹凸立麵等幾種能代表這種風格的樣式,於大氣中暗藏著精雕細琢。然而,即使是引進的西式建築,也應了中國國情,洋為中用,不同程度地滲透著中國特點,它的磚木結構,它的朱紅色彩,它的老式黑瓦,它的內部陳設,仍然留有中國傳統建築的痕跡。當然,六十多年的風霜雪雨,也使它積蓄了一些中華文化的沉澱,在不知不覺中與周圍的環境融成一體。抱青會館在1929年,被西湖博覽會借用,為我國曆史上首屆工業展覽會的第四展覽館。

抱青會館建立之初隻是主人家為滿足私人需求,而與如今的會館相比起來要開放得多,它被改成了私人會所,亦對外經營餐飲服務,以粵菜和滬菜為主打,根據杭州人的口味精心搭配。抱青會館小牛皮包麵定做的椅子、純銅的踢腳線、骨瓷的餐具,踩在柚木的地板上,頭頂上方是來自意大利的純銅吊燈,發出柔和迷離的橙黃色的光影,透過寬敞的落地窗戶,可以看見裏邊觥籌交錯的場景。酒酣耳熱之際,抬眼就可欣賞外麵西湖的景色,打開回廊的門,湖麵的清風吹來,通體涼爽。當初主人的眼光,於今日看來依然敏銳,在這麼一處看得見風景的地方用餐,味道也會更美吧。

靜逸別墅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今日的北山路以前曾以一個人的名字命名,叫靜江路,是為紀念張靜江任職浙江省主席期間成功舉辦西湖博覽會而命名的。張靜江,1877年生於湖州南潯,張家富甲一方,是南潯“四象”之一。張靜江在法國結識了孫中山,在孫的革命生涯中,張靜江給予了經濟上的大力支持,孫中山先生稱其為“民國奇人”,並書贈他一聯:“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四十洲。”靜逸別墅位於北山路中段現新新飯店邊,建於20世紀20年代,是一座占地1900平方米的江南庭院式建築,為張靜江的私宅,其中建築麵積1200平方米,主體為兩棟歐式洋樓,帶有寬大的陽台,可眺望湖光山色,新中國成立後曾作為許多單位的辦公場所,也有居民居住其中。

秋水山莊

秋水山莊背靠葛嶺,麵臨西湖,放眼望去,對麵就是“孤山孤絕誰肯廬,梅妻鶴子林處士”的放鶴亭。這個聽上去頗有影視劇情味道的名字,確實與一段傳奇故事相關。

20世紀初葉,滬上有一份影響全國的報紙叫《申報》,它的影響之大、流傳之廣,可謂家喻戶曉,以至於當時所有的報紙,都被叫做“申報紙”,這個稱謂在江浙滬一帶的老年人中,現在還這麼叫。而使這份報紙發揚光大的,就是史量才。20世紀20年代,魯迅先生與《現代評論》之間開展的一場激烈的文藝論爭,就是在《申報》副刊《自由談》上開始的。史量才先生主張言論自由,關心民眾疾苦;《申報》鞭撻社會、針砭時弊,深深觸犯了最高當局。而史量才自己也因言獲罪,據說他觸犯了蔣介石,因而遭到特務暗殺。

史量才的第二任妻子名叫沈慧芝,擅長鼓琴度曲,與史量才高山流水,視為知音。後來史量才給她改名為秋水,秋水以身相許後,成了史量才的二太太,並將所帶財物也全部給了他,由此史量才才有資金購進《申報》、《新聞報》,一躍成了上海報業的泰鬥。然而,後來史量才又有了外室,也許是因為內心愧疚,他為無兒無女的沈秋水在觀賞西湖風景絕佳的地方建了一棟別墅,並手書“秋水山莊”幾個大字。當秋水來到西湖邊看到了秋水山莊時,所有的委屈和不平都被付諸西湖。後來她經常住在秋水山莊,也許隻有在秋水山莊,她才能忘卻煩惱,真正做個秋水伊人。

話說當時選址時,曾有風水先生建言這裏是凶宅之地,不宜居住,但史量才看中的是這裏宜人的風貌和安逸的生活環境,並未聽信。然而,也許真的是一語成讖,他和沈秋水在這裏琴瑟和諧的日子不久,就在1934年11月13日,從秋水山莊的歸滬途中,在浙江海寧翁家埠,被預先埋伏在那裏的戴笠手下的特務所槍殺。

據說,在史量才的靈堂上,沈秋水抱著丈夫生前最喜愛的七弦琴,彈了一曲《廣陵散》,形容憔悴。樂曲將終時,琴弦突斷,秋水抱起琴走到火缽,將琴投進了火中。《廣陵散》絕,知音不再!後來,秋水離開了秋水山莊,也離開了史家,獨自一人,焚香誦經,了此餘生。

如今的秋水山莊,靜靜地居於北山路一隅,麵對西湖,終日大門緊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