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初到西湖的人會不解,為什麼她那樣讓人魂牽夢繞,贏得了那麼多的美名?畢竟,這裏的山不夠高峻,這裏的水不夠廣闊。然而,正如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西湖的山水有著比名山大川更多可道之處,僅僅一座從體量上來說根本稱不上山甚至連丘都算不上的孤山,就有道不盡的往事和傳說。
孤山是處於西湖西北一隅的湖中島嶼,它因位於西湖的裏湖與外湖之間,故名孤山,又因島上一隅普植梅花,也名“梅嶼”。孤山海拔38米,是西湖群山中最低的小山,然而卻是湖中最大的島嶼,也是湖中唯一的天然島嶼。孤山東接白堤,西連西泠橋。“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則位於孤山與白堤相連的地方。從西湖整體的格局看,孤山由於有棲霞嶺、葛嶺、寶石山為背景,北臨北裏湖,南麵外西湖,東端緊連著白堤,西端隔湖與蘇堤的跨虹橋相對,所以呈現出“麵麵有情,環水抱山山抱水”的境界,方寸之間有層巒疊嶂之感,又與瀲灩湖光、蕩漾碧波相結合,自然風光十分優美。
曾在杭州為官的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而以西湖和杭州為主題的詩歌在其創作中具有一定的分量,其中尤以吟詠孤山的為最,《孤山寺遇雨》可謂道盡了雨中孤山的情境:
拂波雲色重,灑葉雨聲繁。
水鷺雙飛起,風荷一向翻。
空濛連北岸,蕭颯入東軒。
或擬湖中宿,留船在寺門。
詩中所描述的“雲色”、“雨聲”、“水鷺”、“風荷”,至今依舊,夏日的午後,一場雷陣雨便把千百年前大詩人眼中的景致還原了。在《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詩中,他又寫道:
柳湖鬆島蓮花寺,晚動歸橈出道場。
盧橘子低山雨重,拂櫚葉戰水風涼。
煙波淡蕩搖空碧,樓殿參差倚夕陽。
到岸請君回首望,蓬萊宮在水中央。
無獨有偶,與白居易一樣,曾給西湖添上濃重一筆的大文學家蘇軾,也有很多吟詠孤山的詩篇。《臘日遊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則把孤山欲雪之時的景色描摹得十分精到:
天欲雪,去滿湖,樓台明滅山有無。水清出石魚可數,林深無人鳥相呼。臘日不歸對妻孥,名尋道人實自娛。道人之居在何許?寶雲山前路盤紆。孤山孤絕誰肯廬?道人有道山不孤。紙窗竹屋深自暖,擁褐坐睡依園蒲。天寒路遠愁仆夫,整駕催歸及未晡。出山回望雲木合,但見野鶻盤浮圖。茲遊淡泊歡有餘,到家怳如夢蘧蘧。作詩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後難摹。
由於孤山開發曆史悠久,所以在西湖諸景中所包含的人文色彩也最濃厚。《禦覽孤山誌》雲:“錢塘之勝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東南角是以“四時月好最宜秋”而聞名的平湖秋月景區;南麓是以“西湖天下景”著稱的中山公園,還有以珍藏《四庫全書》聞名的文瀾閣;山頂則是以金石篆刻聞名於世的西泠印社;東北角則是“梅妻鶴子”而著名的放鶴亭和梅園。此外,還有秋瑾墓、俞樓、蘇曼殊墓、林社等人文景點,而浙江省博物館和浙江省圖書館古籍部也都占據一角。所有這一切,使得孤山成了自古以來西湖景點中被提及最多的地方。因此可以說,“湖上精華,盡在孤山”。
西泠印社:金石殿堂
西泠印社:1904年成立的國內最早的著名印學社團,以篆刻、書畫創作和研究的卓越成就和豐富的藝術收藏在海內外久享盛譽。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等諸位大家均曾是西泠印社社長。現址位於孤山西南側,可謂兼得山水勝景和園林妙趣,是遊西湖不可錯過的景點之一。背後新建的中國印學博物館,集中展示了中國印學的方方麵麵。
“湖上精華,盡在孤山”,而此中精華,當首推西泠印社。在西湖風景名勝區諸多景點中,如果要找一個既得湖山之勝、又有園林精妙的地方,也非西泠印社莫屬。這大概與它本身的性質有關,因為隻有真正懂得山水之美和園林之趣的人,才願意舍棄其他而選址這裏。
西泠印社北枕孤山,南望外湖三島,東接白堤,西鄰西泠橋,遠攬山色,平挹湖光,所處位置是西湖的絕勝處。它既是這一個風景絕勝處的地名,也是著名的金石篆刻團體名字。
西泠印社占地約30畝,可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層次分明,布局緊湊,設計匠心獨運,園內所有建築都依山而建,其間巧妙布置水池、疊石,曲折回環,綠樹掩映,構成了一個高低參差、疏密有致的整體。社址內包括多處明清古建築遺址,園林精雅,景致幽絕,人文景觀薈萃,摩崖題刻隨處可見,有“湖山最勝”之譽。
湖山勝景,盡在西泠
如果從南麵的月洞門進入,走過一泓碧水,就能看到一幢別致的建築——竹閣,相傳最早由唐朝詩人白居易所建。他的《宿竹閣》詩中曾有“晚坐鬆簷下,宵眠竹閣間”的句子,據說描寫的就是這裏。傳說他在杭州為官時曾修建了著名的白堤,而他出遊西湖,常常要在這裏休息,詩中所言即是此事。如今這裏修竹如簾,臨風吐翠,饒有情趣。在竹閣的對麵是一幢很雅致的飛簷建築,即柏堂。據《西湖誌》記載,這一處原為宋代古跡,為北宋一個名叫誌銓的和尚所建,那時有一株枯萎但質地堅如金石的柏樹,故名。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為柏堂題詩,高度讚譽了堂前古柏堅悍如金石的風骨。但因年代久遠,房子壞了,柏樹也被毀掉了,直到清光緒二年(1876年)重建。而現在堂前的兩棵柏樹,是1983年西泠印社八十周年紀念會時補種的。柏堂現在主要作為西泠印社社史陳列和金石書畫展覽、交流之場所。“柏堂”匾額由清代文學家俞曲園手書。
過了竹閣和柏堂,穿過曲折回環的石徑會見到一座造型怪異的石頭建築,既不像塔也不像亭,不像閣也不像軒,各麵所開的口子,也不像窗,那是漢三老石室,建於1921年,內藏迄今為止浙江省最古的“漢三老諱字忌日”碑及自漢魏以來至明清各代的原始石碑十多塊。“三老”是漢代掌教化的官職,三老碑豎立的目的是讓後代子孫在言語文字上知所避諱,並且記住祖先的德業,曉得祖先的忌日,便於後人祭祀,故而稱之為“漢三老諱字忌日”碑。此碑不僅有重要的曆史價值,且“文字渾古遒厚,介篆隸間”,對於古代書法篆刻的研究有很高的學術價值。1922年,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專此寫了《漢三老碑石室記》:“三老神碑去複還,長教靈氣壯湖山。漫言片石無輕重,點點猶留漢土斑。”
繞過石室便來到了西泠印社最精華的地方,這裏亭台樓閣環列,泉水山石相依。一泓小池旁有一座華嚴經塔,這座玲瓏精巧的石塔是西泠社友中的一位和尚於1924年籌建的。塔平麵為八角形,共十一級。第一級刻有《華嚴經》,二、三級刻有《金剛經》,上麵八級和塔頂部分雕有佛像,底座周圍也有刻像,精美生動。塔雖不高,亦不可登臨,但在綠樹掩映中成了造景中的絕妙一筆,使得這一處平台更顯高低錯落。這一泓小池名叫“印泉”,舊為印社界牆。清宣統三年(1911年)久雨牆圮,掘地得泉。1913年經過疏浚挖深,以印名之。印社早期社員、日本長尾甲先生題寫“印泉”二字,勒於崖壁,至今仍存。印泉一旁的山岩中有幾個可以穿行的石洞,係1922年7月由人工開鑿,以“浙派”篆刻始祖丁敬的號命之。洞上有摩崖刻石大小不一的四字隸書“小龍泓洞”和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葉為銘題記。西壁上有陰刻王一亭畫、吳昌碩題的“送子觀音像”。洞南為“缶亭”石龕,乃1921年日本友人朝倉文夫為吳昌碩塑造銅像,印社同仁根據吳昌碩的意願築龕藏像之處。因吳昌碩號“缶廬”,故稱此為“缶亭”。兩側刻王一亭所題楹聯“金仙閱世,石室遁形”,高度讚譽了吳昌碩甘於清貧、不貪圖功名利祿、退隱潛修金石書畫的精神。
池水之南為四照閣,始建於宋代,舊閣在現華嚴經塔處,年久閣廢。1924年印社建造華嚴經塔,遷閣於現址。這裏“左眺平湖之秋月,右挹曲院之風荷。兩峰夏雲排闥送青,兩湖春漲拍岸澄碧”。在四照閣遠眺湖山風光,湖中景物曆曆在目,群山好似翠屏錦障,橫亙眼前,兩副楹聯生動地寫出了這裏的特色與意境:
麵麵有情,環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傳地地傳人。
合內湖外湖風景奇觀都歸一覽;
萃東浙西浙人文秀氣獨有千秋。
四照閣門楣上掛有西泠印社顧問、著名書畫家謝稚柳所題的“四照閣”匾額。兩旁楹聯“盡收城郭歸簷下,全貯湖山在目中”由印社副社長劉江篆書。閣內還掛有著名書畫大師劉海粟八十八歲時所書“高閣山光仍四照,故人石壁亦三生”之楹聯。“環水抱山眼底天然圖畫,吉金樂石座中自有周秦”,刻畫出四照閣內品茶賞景和切磋交流之絕妙情趣。
小龍泓洞偏北有題襟館,又名隱閑樓,建於1914年,由海上題襟館書畫會會友哈少孚、胡二梅、王一亭、毛子堅、吳昌碩、吳石潛等募集書畫易資興建,為上海題襟館書畫會在杭州的藝術活動場所。館內粉牆上嵌有丁敬的《硯林詩墨》真跡刻石三十塊。館前空地是眺望西湖的上佳地方,有“宜雨宜晴,靜觀自得;盡善盡美,為樂至斯”之美譽,左栽紫薇,右種梅花,台旁點綴牡丹、芍藥、梔子花。在此極目遠眺,峰巒起伏,茫茫無限;近觀三島鼎立,清晰可數。而近旁的花木色香與遠處的湖光山色又相互交融,令人心曠神怡。
進入西泠印社,也可從孤山北麓拾階而上,穿過一座書有“西泠印社”的小石坊,便是幾十級台階,這裏常年人跡稀少,頗有野趣,春夏季節,徑旁鬆濤陣陣,杜鵑盛放。石階盡頭過一段亭廊,為寶印山房。其西端為仰賢亭。仰賢亭是西泠印社初期建築之一,原為明代古跡。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印社諸君重建此亭,以明天順年間胡郡守所題仰賢亭之舊名命之。仰賢亭的匾額分別由兩任印社正副社長沙孟海、趙樸初、王個簃等題寫。從背後穿過小龍泓洞時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很多第一次到西泠印社的人都會驚訝於石洞前後的景色竟有如此差異。
天下第一名社,賢達會聚
說西泠印社,隻講這裏的湖山風光和園林之妙顯然是不可能的,孤山人文的厚重與西泠印社的賢達會聚不可分離。
西泠印社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全國性印學社團,以“研究印學、保存金石、兼及書畫”為宗旨,以篆刻書畫創作的卓越成就和豐富的藝術收藏享譽海內外,被譽為“印學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創立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吳隱、葉為銘等發起創建。現印社內建有中國印學博物館,收藏曆代字畫、印章多達六千餘件。
1913年,近代藝術大師吳昌碩出任首任社長,盛名之下,精英雲集,李叔同、黃賓虹、馬一浮、豐子愷、吳湖帆、商承祚等均為西泠印社社員,楊守敬、盛宣懷、康有為等為讚助社員。此後二十餘年,西泠印社迅速發展,聲望日隆,逐步確立了海內金石書畫重鎮的地位。受西泠印社影響,河井荃廬、長尾甲等海外社員把源自中華的金石篆刻藝術帶回國內,在日本、韓國創立了全國性的篆刻創作與研究團體。西泠印社促成、推動了周邊漢字文化圈內篆刻創作與研究的產生、發展和繁榮。
西泠印社成立以來,曆任社長均為文化大家,分別是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目前西泠印社擁有社員三百多人,分布於中國二十六個省(市)自治區、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和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法國、捷克、加拿大等國家。每年固定在清明、重陽前後舉辦雅集,以孤山社址為核心,公祭印學先賢,舉辦社員作品和藏品展覽,開展鑒賞研討等活動,詩詞吟詠、筆墨酬唱、賞鑒珍藏,延續了傳統文人結社的聚會方式。每年還不定期邀集外地社員赴杭研究印學、商討社務、觀賞藏品,開展篆刻書畫創作和展覽交流活動,編輯出版金石書畫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