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學博物館是由西泠印社籌建的我國第一座集文獻收藏、文物展示、學術交流於一體的印學專業博物館,掩映於孤山背後西泠印社西北角的綠樹濃蔭中。博物館主體為兩層重簷翹角的仿古式建築,台樓環廊,占地1300多平方米,與西泠印社社址相連相屬。正門西側赫然矗立著一尊高4.2米的漢白玉龍紐巨印,邊款為已故西泠印社社長、著名佛學家、書法家趙樸初先生所題寫的七個大字“中國印學博物館”。中國印學博物館分曆代璽印廳、流派印章廳、印材廳、印學廳、印泥製作工藝、西泠印社社史廳。此外,還有印廊、印人書廊、吳昌碩紀念室、篆刻創作研究室、題襟館、仰賢亭等景觀,無不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2001年6月25日,西泠印社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06年5月20日,西泠印社的金石篆刻藝術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放鶴亭:林逋“梅妻鶴子”
放鶴亭:位於孤山東北側,為紀念宋代著名的詩人和隱士林逋而建。他一生酷愛種梅和養鶴,以梅為妻,以鶴為子,被傳為佳話。現孤山放鶴亭周圍植有很多梅花,是冬季杭州城中賞梅的好去處。
林逋,字君複,宋仁宗時賜諡和靖先生。據資料記載,他少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本性孤高自好,喜恬淡,不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他一生無意於追求高官厚祿,年輕時出遊江淮,回來就在孤山結廬隱居。據說當時也曾有人勸他出仕做官,為他做媒勸娶,他都不以為然。
其實說起林逋,很多人未必知道,可能知道“梅妻鶴子”這個成語的人會相對多一些,而“梅妻鶴子”也未必有非常多的人知道,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兩句名詩知道的人可能就更廣泛了。自詩歌這個題材誕生以來,梅花作為植物中難得在天寒地凍時分孤傲綻放的花朵,引得了無數文人名士去用詩文和繪畫歌頌它的美,卻從來沒有超過林逋這兩句的,它成功地描繪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風姿,被譽為千古詠梅絕唱。大概任何一件事物,隻有你深入骨髓地去愛它的時候,才能真正知道它的獨特之處,理解並認識它。林逋對於梅花便是如此。除了這兩句詩之外,他還有一些吟詠梅花的詩歌,如《梅花》(三首錄一):
小園煙景正淒迷,陣陣寒香壓麝臍。湖水倒窺疏影動,屋簷斜入一枝低。畫名空向閑時看,詩俗休征故事題。慚愧黃鸝似蝴蝶,隻知春色在桃溪。
林逋對於鶴也情有獨鍾,據說他隱居西湖孤山的時候,常駕小舟遍遊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
他一生酷愛種梅,認為梅花既可觀賞,也可出售,每出售一株梅樹,也可供一天的生活需要了。他也善於養鶴,他把所養的鶴取名為“鶴皋”。在孤山寂寥孤獨的生活中,他愛梅如妻,視鶴為子,因此便有了“梅妻鶴子”的故事,成為西湖孤山的佳話,一直流傳至今。因為林逋的原因,孤山成了賞梅勝地,宋代的王十朋在《點絳唇·暗香》裏寫梅花、憶林逋:
雪徑深深,北枝貪睡南枝醒。暗香疏影,孤壓群芳頂。玉豔冰姿,妝點園林景。憑欄詠,月明溪靜,憶昔林和靖。
自此之後,孤山之梅一直享有很高的聲譽,至今依然是賞梅勝地。
今天一定有很多文化人非常崇尚魏晉名士的灑脫與自由,同樣地,也有很多人視林逋的隱居生活為風雅。雖然林逋對於杭州,對於西湖的影響並不如白居易和蘇軾,但杭州人是厚愛他的,在著名的蘇堤之上,有一座三賢堂,其中兩位便是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蘇東坡,另一位,就是終身布衣的林逋。由此可見,他在杭州人心中的地位並不低。
現在,每逢節假日,孤山前沿湖的道路和北山路常常是人流洶湧,而位於孤山北麓紀念林逋的放鶴亭,則依然相對清靜,坐在參天古木籠罩下的放鶴亭裏,北望北裏湖的波光粼粼和逶迤而去的寶石山,雖已無緣親見當時孤山遠於喧囂的清幽,卻依然是一種難得的享受。尤其是放鶴亭東一片紅梅綻放的時候,“暗香浮動”,無比愜意,這是林逋留給後人的。關於當時的情景,林逋在《孤山後寫望》中這樣寫道:
水墨屏風狀總非,作詩除是謝玄暉。溪橋嫋嫋穿黃葉,樵斧丁丁斫翠微。返照未沉僧獨往,長煙如淡鳥橫飛。南峰有客鋤園罷,閑倚籬門忘卻歸。
樓外樓:一座酒樓的故事
樓外樓:西湖孤山南麓的著名酒樓,名聞中外,有一百六十多年的曆史。一度是中外政要到杭州必去的酒樓,是杭州酒樓的代表。招牌菜有東坡肉、西湖醋魚、叫化童雞、魚頭豆腐、蜜汁火方、龍井蝦仁、西湖蓴菜湯等。周圍有平湖秋月、西泠印社等景點。
樓外樓是西湖邊著名的酒樓,很多人未至西湖早已聽聞樓名。它位於孤山南麓,西泠印社旁。
關於“樓外樓”之名的由來,常有兩種說法,比較為大家熟知的是從南宋詩人林升《題臨安邸》的詩句“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得到啟發而得名;另有一種說法是,因為酒樓位於孤山著名的俞樓外側,從孤山看出去正好是俞樓之外的一座樓,索性直接叫做“樓外樓”了。不管這個名字是如何來的,這三個字估計已經超出了這兩個源頭,被更多人所知曉。甚至有些地方的餐館,也起了這樣一個名字來招徠顧客,實則是山寨版而已。
關於樓外樓酒樓的始建年代,有多種說法,一般多認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一說比較可靠。據說當時一位名叫洪瑞堂的清朝落第文人,與妻子陶氏秀英自雙親亡故後由紹興東湖遷至錢塘,定居在孤山腳下的西泠橋畔,以劃船捕魚謀生。因他們來自魚米之鄉紹興,在烹製鮮魚和活蝦方麵有一技之長。因此靠捕撈西湖裏的魚鮮烹製後出售為生,一段時間後,他們發現西泠橋一帶無飲食店,便靠自己僅有的一點積蓄開了一爿規模很小的餐館,起初僅僅是一小間平房,位於俞樓與西泠印社之間。他們用心經營,以湖鮮為主的菜又做得非常美味,因此頗受客人的歡迎。為人厚道的洪瑞堂又與當時的文人雅士相處融洽,常常引得他們來樓外樓小酌,作為遊湖時的首選,因此,生意日益興隆,名聲逐漸遠播。據說,近現代光臨過樓外樓的有章太炎、魯迅、鬱達夫、馬寅初、竺可楨、曹聚仁、樓適夷、梁實秋等文化名人以及蔣介石、陳立夫、孫科、張靜江等政要。關於洪瑞堂與文人雅士的交往,有這樣一則趣話值得一說:
西湖樓外樓,百年老店,名揚四海。杭州人都知道,樓外樓有“雙絕”:一是門前那塊金底黑字的招牌,書法遒勁,人人讚賞;另一是該店名菜西湖醋魚。有誰知道這招牌和魚之間,還有著一段發噱的趣事。
西泠印社自1913年成立(應為1904年成立,編者注)後,因與樓外樓毗鄰,也給酒樓帶來了一股書香氣。西泠印社社長吳昌碩、理事張堅等,常為座上客。樓外樓洪老板還想再借書法家的手筆,為酒樓題寫一招牌,以光耀門庭。
一次,剛巧逢西泠印社理事張堅養病西泠,他見洪老板為人不俗,樂與往來。洪老板也久仰其書法超凡,就求他書寫一店名,張堅也慨然應允。這天,天氣甚佳,他精神亦好,就擎筆揮寫了“樓外樓”三個大字。這“樓外樓”三字,要寫得好,排列得好,十分不易。而張堅筆下,兩個“樓”字,筆法間架,各不相同,中間一個“外”字,直下一筆,更為神奇,微微外挑,和兩旁“樓”字緊緊相呼應。招牌掛出後,樓外樓門庭若市,生意一天比一天興旺。
洪老板內心好不歡喜,一定要重酬張堅。最後,張堅推辭不了,隻好風趣地說:“你教我烹調西湖醋魚的手藝就可以了。”於是,洪老板親自掌勺,將西湖醋魚燒法一一教給了張堅。
從此以後,張堅每逢有親朋好友來訪,談詩論藝之餘,總要露一手,親自下廚為大家烹調這一名菜,佐酒助興。一時傳為文壇佳話。
(引自《西湖趣話》,莫高編著,浙江攝影出版社,2003年)
至今,西湖醋魚依然是樓外樓的招牌菜之一,因此有俗語“西湖醋魚何處美,獨數杭州樓外樓”。其他的招牌菜還有東坡肉、叫化童雞、魚頭豆腐、蜜汁火方、龍井蝦仁、油爆大蝦、西湖蓴菜湯等。這些菜基本都是杭州最有代表性的菜肴,均彙聚在樓外樓,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隻要有賓客來杭,很多杭州人必帶其去樓外樓,似乎隻有到過樓外樓,才算真正品嚐過杭州菜一樣。當然,如今西湖畔各色餐廳和菜肴層出不窮,樓外樓已不再是遊西湖必去不可的地方,更因為樓外樓本身不斷地改造,消費水平也不斷水漲船高。但是,在樓外樓用餐同時品賞西湖美景,依然是絕佳的選擇。
關於在樓外樓賞湖山風光,前人也有很多詩文,如楹聯“看檻曲縈紅,簷牙飛翠;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就很好地描述了身處其境的感覺。在佐以佳肴的同時,極目向湖上望去,遠處的群山疊翠,近處的明湖碧波,盡收眼中,確實讓人心曠神怡。
文瀾閣:《四庫全書》珍藏地
文瀾閣:位於孤山之上,為江南園林式建築。初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是珍藏巨著《四庫全書》的地方,為清代“南三閣”(指杭州孤山文瀾閣、鎮江金山寺文宗閣、揚州大觀堂的文彙閣)中僅存的一座。
孤山之上,得湖山之勝和園林之妙的除了西泠印社外,還有一處地方,那就是初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文瀾閣。文瀾閣地方不大,但十分精巧,樓前是平如明鏡的池塘,池邊是雄渾奇峭的假山,上麵則是玲瓏精巧的園亭。院內蒼鬆翠柏點綴,綠樹繁花搖曳,是一座富有江南庭園特色的園林建築。文瀾閣最值得稱道的則與一部皇皇巨著相關,那便是《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在“文字獄”的背景下親自組織編寫的一部巨著。1772年開始,經十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古籍三千五百零三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裝訂成三萬六千餘冊,保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迄今為止,《四庫全書》是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部叢書,為了這部巨著,清代曾為《四庫全書》專門建了七座藏書閣,其中位於江南的有號稱“南三閣”的鎮江金山寺文宗閣、揚州大觀堂的文彙閣和杭州西湖孤山的文瀾閣。目前,文瀾閣是唯一幸存的一座,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和揚州大觀堂的文彙閣早已沒有了蹤影。
文瀾閣是在杭州原聖因寺的遺址上建立的,是典型的江南庭園式建築,園林布局的主要特點是順應地勢的高下,適當點綴軒榭和亭台以及疊石、水池,並借助小橋,使之互相貫通。文瀾閣主體建築仿寧波天一閣,是一座重簷歇山頂式建築,共兩層,中間有一夾層,實際上是三層樓房。步入門廳,迎麵是一座假山,堆砌成獅象群,讓人想起蘇州著名園林獅子林,山下有洞,穿過山洞是一座平廳,廳後方池中有奇石獨立,名為“仙人峰”,是西湖諸多假山疊石中的精品。主體建築東南側有碑亭一座,碑正麵刻有清乾隆帝題詩,背麵刻頒發《四庫全書》上諭。東側亦有碑亭一座,碑上刻清光緒帝題“文瀾閣”三字。方池後正中為文瀾閣,西有曲廊,東有月門通太乙分清室和羅漢堂。全部建築和園林布局緊湊雅致,頗具特色。現存建築係清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
關於文瀾閣所藏《四庫全書》,還有一些曲折故事,那麼大一部巨著,要保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明日報》記者葉輝在《世界藏書史上的奇跡——浙江人與文瀾閣〈四庫全書〉》一文中曾對《四庫全書》在文瀾閣的遭遇有過詳細敘述,讀完才讓人明白古書保存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