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帶山穀幽深,林木茂密,溪澗眾多,茶園散處,晴天秀色可餐,陰雨時煙雲飄逸,秀樹帶霧,滿穀迷蒙,狀如“煙樹”之感,故名為“九溪煙樹”。在二評“西湖十景”的時候,九溪煙樹入列。
由於九溪十八澗整個景區呈“丫”字形,因此遊玩時有三種方式進入,體會各不相同。前文所述的從龍井村而入,一路峰回路轉,溪流密布,時急時緩,時高時低,由於山穀中碎石遍地,溪床中的鵝卵石經過長年累月的衝刷,變得渾圓鋥亮,所以呈現出泉水叮咚的感覺。水大的時候,碇步石都會被溪流漫過。一路行來,也不知會經過多少溪口和轉折,常常數著數著就忘了。“十八澗”的名稱即源於此,具體有多少澗,大概誰也不會去細究。從這個入口進入九溪隻適合步行,不能行車。如果從過了煙霞洞的滿覺隴路下來,則又是另外一番景致。這裏重巒疊嶂,林木森然,尤其是水杉,一排排似士兵站崗,整齊劃一。清晨迷霧或陰天,這裏筆直的樹木籠罩在煙雲中,如入畫境,“煙樹”之名由此而來。與其說是進入了山穀,更像是走入了樹穀,其幽邃陰翳可與浙西著名的天目山自然保護區媲美。從這條路進入九溪,還可以抵達楊梅嶺以及五代即有的理安寺遺跡,足可讓人品味深山藏古寺的意趣。這個入口進入九溪可以行車,水泥路蜿蜒曲折,非常考驗駕車水平。這兩條路的彙合處便是溪中溪,這裏一下子開闊起來,有一泓水池,池中有島,對岸有山澗,遊客常常在此駐足。也難怪,在溪水並不豐滿的時候,很多人會疑惑九溪之水在哪裏,到了這兒,才真正看到“萬壑爭流下九溪”的風景。水池畔樹木蔥鬱,一派嫻靜。另一條路則是從沿著錢塘江的之江路進入,沿著九溪路直行便可。風貌並無之前那樣讓人驚豔。
山水相依才會美,九溪也是這樣,如果沒有周邊的山巒,山穀也就不存了。關於九溪的山,王曉東、洪尚之編著的《西湖山水》(浙江攝影出版社,1997年2月)一書有過非常精彩的描寫,摘錄如下:
九溪山連山,得煙嵐而趨於豐富。這是因為,群山形靜、色青、質實,而煙嵐卻形動、色白、質虛。動靜相倚,青白相間,虛實相生,煙嵐中的連山樹色更完美多姿了。
九溪山連山,因煙嵐而益增秀麗。宋人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山得煙雲而秀媚。”煙嵐之性,柔曼輕靈;煙嵐之形,曲軟舒卷;煙嵐之色,清白明麗;煙嵐之氣,滋潤空靈。如此性、形、色、氣皆秀之煙嵐,附之於山,山自然是秀意橫生、秀氣彌漫了。
九溪山連山,依煙嵐而更見靈動。煙嵐出沒於林杪,遊曆於山腰,分而聚,升而沉,或如抽絲,或似凝團,時而帶卷,時而浪翻,千變萬化,不散不止,層出無窮。隨著煙嵐的變幻紛呈,與煙嵐連為一體的山體好像也在不停地轉變之中,時而消影匿蹤,時而翩翩起舞,時而簇擁而去,時而呼嘯而來,令人目不暇接。
九溪山連山,還因為煙嵐的化妝而刪繁去枝,變得簡約了。簡約並非簡單,更與單調無關。那是青山在煙嵐彌漫中隱略掉了明晰的細節,僅將大概的輪廓展現在遊人眼前,形成意蘊雋永的簡約美,卻更耐看耐尋味,便於遊人充分發揮審美主體的能動性去進行審美選擇,凝聚審美注意。
九溪除了“草密泉喑咽”的風貌外,還有一點值得一提,這裏還有古冰川的遺跡。1947年,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兩次到九溪作冰川考察,發現古代冰川遺跡,認為距今二三百萬年前第四紀時,杭州西湖尚為一片冰雪世界,當時下龍井是一處儲水盤穀,承受大量冰雪,經九溪十八澗東南流出,形成九溪十八澗峻險地段。因此,如今穀深林幽的九溪風貌,也許還真得益於那久遠的地質運動呢。
雲棲:西湖竹景之冠
雲棲:位於西湖西南的五雲山雲棲塢,舊傳因五雲山上的五色瑞雲常飛下集於塢內,時人奇異而名號。這裏竹林滿坡,修篁繞徑,素以竹景的“綠、清、涼、靜”四勝而著稱於世,是西湖周邊觀賞竹景的最佳之地。
在浙江大地,以賞竹聞名的地方特別多,天目山、安吉等地都以廣袤的竹林而吸引著外地遊客。其實,在西湖群山的最深處,也有一處以竹聞名的景點——雲棲竹徑,堪稱西湖竹景之冠。
雲棲竹徑位於西湖西南五雲山下的雲棲塢。雲棲塢,舊傳因五雲山上的五色瑞雲常飛下集於塢內,時人奇異而名號。雲棲塢環境幽靜,《西湖誌》述曰:“前繞大江,沿江取路而入,行萬竹中,石徑幽窄,仰不見日色,高下屈曲,延緣數十裏,轉入轉深,不辨所出,但聞啼鳥聲。”吳越國王曾在這裏建雲棲古寺,明朝隆(慶)萬(曆)年間,佛門淨土宗高僧蓮池(祩宏)大師住持期間,雲棲寺成為西湖周邊非常著名的道場。難怪清初康熙多次來杭州巡遊後,“雲棲梵徑”以明顯的優勢入選“西湖十八景”。
雲棲竹徑景點始於一座石牌坊,但未跨過牌坊便猶如進入竹的海洋,牌坊被高大的竹林掩映,頗有味道,尤其是人少的時候,小徑幽幽,引領你踏入一個未知的綠色世界。這裏竹多葉密,每當氣壓低沉,空氣中水汽豐盈的時候,綿綿的水霧棲息在茫茫的竹海裏,片片翠葉被水汽染濕,落下細細的雨絲。這雨絲仿佛是翠竹青葉融化的竹瀝,從彎曲的竹梢上滾落下來,淋濕了蜿蜒曲折的青石板小徑。這個時候,任何人都會覺得“雲棲竹徑”這個詞所包含的意義了。詩人揚眉有首詩歌描寫了這種情景:“五雲山上五雲祥,雲棲塢裏雲棲晾。雲棲竹徑生天雨,天雨淅瀝落雲棲。”
穿過石牌坊後,兩旁的竹子越發高大起來,直指雲天。老竹蒼碧,新竹青翠,一株挨一株,一層疊一層,密密麻麻,有人喻之為“清涼世界竹汪洋”,實不為過。從三聚亭到五雲山麓的雲棲寺舊址長一公裏左右,路麵全都鋪以青石板,兩旁鑲以卵石塊,青石板與卵石塊之間,用黑磚嵌出兩條黑線。據說這是仿康熙年間的原狀重新修築的,是為了迎接康熙到訪而專做的禦道形式。走到三分之一的時候,小徑旁有一泓水池,在修竹的掩映下越發顯得清澈平靜,這片水池叫“洗心池”,一旁的亭子為洗心亭。於洗心亭中獨坐,確實有煩惱消散、身心舒暢之感。清詩人陳璨有七言絕句《洗心亭》一首:“萬竿綠竹影參天,幾曲山溪咽細泉;客到洗心亭子上,頓教塵慮一時湔。”沿著青石板路一直走,接近盡頭處新建了一些樓閣,拾級而上的平台,放了很多桌椅,供遊客休憩品茗。由於雲棲竹徑遠離市區,這裏人並不多,所以如果真正要靜心品茶,也許這裏比龍井更安靜。在翠竹環繞中,三兩好友,無人打擾,最適合閑坐了。
除了滿眼翠竹之外,雲棲不但修篁蔽天,而且古木成蔭,西湖樹齡、體量名列前茅的古樹,多半集中在這裏。六七百年的楓香,這裏有很多株,分散在景區的多個地方。還有一株樹齡已經逾千年了,主幹高達38米,粗壯需三人才能合抱,站在樹幹旁仰視,隻見它勢幹雲表,高不可攀,仿佛湖光山色幾千年的曆史行跡,全都凝注於它那軀幹之中了。除此之外,據說雲棲還有方竹、楠木、靈芝草“三寶”。
虎跑:湖上名泉配好茶
虎跑:包括虎跑泉和虎跑寺,據說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性空大師雲遊到杭州,小住後準備離去,夢裏得到神的啟示:南嶽衡山有童子泉,當遣二虎移來。於是他在此常駐並建寺。虎跑泉因其特質,非常適合衝泡龍井茶,它們被譽為“西湖雙絕”。
西湖群山,茶香萬裏,但好茶也要有好水,與龍井最配的,莫過於虎跑泉了。龍井茶、虎跑泉曾被譽為“西湖雙絕”。與龍井茶生長在林木蔥鬱、氣候濕潤的山穀裏一樣,虎跑泉也在西湖以西的群山中,具體位置在大慈山白鶴峰下。
通常所說的虎跑包括虎跑泉和虎跑寺,虎跑寺原名定慧寺,唐憲宗曾賜名廣福院。關於虎跑寺的基本情況,明代文人張岱的《西湖尋夢》寫得很詳細:
虎跑寺本名定慧寺,唐元和十四年性空師所建。憲宗賜號曰廣福院。大中八年改大慈寺,僖宗乾符三年加“定慧”二字。宋末毀。元大德七年重建。又毀。明正德十四年,寶掌禪師重建。嘉靖十九年又毀。二十四年,山西僧永果再造。今人皆以泉名其寺雲。先是,性空師為蒲阪盧氏子,得法於百丈海,來遊此山,樂其靈氣鬱盤,棲禪其中。苦於無水,意欲他徙。夢神人語曰:“師毋患水,南嶽有童子泉,當遣二虎驅來。”翌日,果見二虎刨地出泉,清香甘洌。大師遂留。明洪武十一年,學士宋濂朝京,道山下。主僧邀濂觀泉,寺僧披衣同舉梵咒,泉觱沸而出,空中雪舞。濂心異之,為作銘以記。城中好事者取以烹茶,日去千擔。寺中有調水符,取以為驗。
事實上,外人知道更多的還是虎跑泉,為何得名“虎跑”,張岱的文中已點明,據說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性空大師雲遊到杭州,非常喜愛杭州秀美的山川,便打算在此常駐,但他發現這裏缺水,打算離去。某日睡夢中,有神人托夢說:“南嶽童子旋當遣二虎移來。”次日,性空大師果然見兩隻老虎來此,並刨出一眼甘洌的泉水。於是,他便在此建寺而居。泉,即以“虎跑”名之。這一故事被不斷宣揚,連曾任杭州知州的蘇軾也這麼寫道:“亭亭石塔東峰上,此老初來百神仰。虎移泉眼趁行腳,龍作浪花供撫掌。”
當然,關於虎跑得名的由來,民間還有更為有趣的傳說,《西湖傳說》一書中曾收錄,名為《兩虎刨成虎跑泉》:
虎跑寺大殿門口,有一口方方正正的水井叫虎跑泉,傳說是老虎刨出來的。
從前,有兄弟二人,哥哥叫大虎,弟弟叫二虎。兄弟倆愛打抱不平,遭到官府迫害,在家鄉不能安身,隻好遠走高飛,流落他鄉。
有一年,兄弟倆來到了杭州。一天傍晚,兩人來到一座山下,見山峰不高,卻分外秀麗;樹木不密,卻相當清幽,便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一直向前走。走著走著,天黑下來了,兄弟倆想找個地方借宿。隻見樹叢中有個小村莊,近前一看,疏疏落落有十來戶人家,山腳邊還有一座小寺院。兄弟倆走到寺院門口,正好老和尚出來關山門,大虎上前說道:“老師父,我們從遠處到此,想在寶寺住上一些時候,不知是否可以?”
老和尚看著兄弟二人,合掌說道:“這裏住住倒也無妨,隻是山寺香火清淡,齋糧有限,生活清苦。”
二虎忙說:“老師父,這個不用發愁,我兄弟二人可以砍柴挑賣,用力氣換飯吃。”
兄弟倆就這樣在寺裏安下身來。吃晚飯時,兩人連聲稱讚這地方好。老和尚聽了,歎口氣說:“這地方啥都好,就是缺水。吃水要到山下的小溪裏去挑,來回有七八裏路。當年這裏有許多和尚,都吃不消這個苦,走了。我呢,年紀輕的時候還好,如今老了,挑不動了,看來也很難住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