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倆齊聲說:“老師父放心,我們有的是力氣,劈柴挑水有我們哩,你就收下我們做徒弟吧!”
老和尚喜出望外,便點頭答應。從此,兄弟倆每天清早就下山挑水。他們年輕力壯,一擔水挑起來輕輕鬆鬆,走得飛快,半天下來,寺裏大大小小的水缸都挑滿了。兄弟倆又肯幫助人,常常把全村十多戶人家的水缸也挑滿了。村裏人很感激,大家都親熱地稱兄弟倆為“虎師父”。
轉眼許多年過去了。有一年冬天,天氣奇寒,西北風刮得嗚嗚叫,可就是不落雨,不下雪,山下那條小溪也幹涸了。村裏人吃不上水,家家發愁,人人歎氣。二虎老遠跑到錢塘江裏挑回一擔水來,大家一嚐,味道又鹹又苦,實在不能吃。這時,大虎想起那年路過南嶽衡山的時候,見到那裏有一股活水叫童子泉,泉水清冽,終年不幹。兄弟倆經過商量,決定去把童子泉引過來。第二天一早,大虎、二虎來向師父辭行。老和尚送他們到山門口,含著眼淚說:“徒兒呀!這一去千裏迢迢,路上小心,願菩薩保佑你們。”
兄弟倆辭別師父,朝衡山方向走去。一路上,不知翻過了多少高山,也不知渡過了多少大河,鞋子磨破了,衣裳劃破了,兄弟倆忍饑挨餓,還是不停地走。好不容易來到衡山腳下,已經筋疲力盡了。他們咬緊牙關,一步一步挪到童子泉跟前,聽到了“叮當”的泉水聲.心裏一陣高興,不覺暈了過去。
不久,兄弟倆蘇醒過來。隻見麵前站著一個童兒,頭上梳著雙丫髻,手裏拿著一根楊柳枝條,把泉水灑在大虎、二虎身上。兄弟倆覺得渾身長了力氣,一下子從地上站起身來。大虎認出這童兒就是泉水的主人,忙說明來這裏的原因,求他答應把童子泉搬走。童子聽了,連連搖頭。
兄弟倆就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童子說:“要搬動這股泉水,起碼得有九牛二虎之力,憑你們兩個哪裏搬得動!”
兄弟倆說:“隻要能搬動泉水,我兄弟二人死而無怨。”
童子點點頭,說:“難為你們一片誠心,我就成全你們吧!”說罷,將楊柳枝條在他們身上一拂,兄弟倆立即化成一對吊睛白額的猛虎,並排站在童子泉邊,朝著東北方向仰天長嘯起來。
就在這一天夜裏,老和尚在打坐時突然做起夢來。
他夢見兩隻猛虎一前一後跑來,蹲在他麵前,約摸過了半炷香工夫,老虎又旋轉身子往外走。老和尚覺得奇怪,正想跟在後頭出去看看,忽然發現老虎蹲過的地方,冒出一潭清泉來,泉聲叮咚,水光瑩瑩。老和尚高興得嗬嗬大笑起來,夢也就醒了。
第二天一早,老和尚把自己的夢向村裏人一說,大家都說這是個好兆頭,說不定大虎、二虎千裏引水感動了菩薩,菩薩派老虎送水來了。
正在這時候,有個牧童來說,有兩隻老虎,麵對麵伏在大殿門口。眾人過去一看,果真有兩隻老虎,渾身黃毛,蹲在那裏。大家嚇得回頭就跑。這時兩隻老虎輕輕吼了一聲,老和尚聽了,像是大虎、二虎的聲音,禁不住叫道:“大虎!二虎!”那兩隻老虎朝老和尚點了點頭,用前爪在地上刨了起來,一歇工夫就刨出一個大坑。老虎繞著大坑轉了幾圈,一聲長嘯,躍入山林,跑得無影無蹤了。老和尚走到坑邊一看,虎爪刨起的大坑裏,泉水“嘟嘟”往上冒,一會兒工夫就積滿了。
從此,村裏人再也不為吃水發愁了。人們用青石板圍在坑四周,砌成了一口方井,稱它為虎刨泉。久而久之,叫成了虎跑泉。
(郭榕 整理)
虎跑之名的由來一直被津津樂道,這與虎跑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有關,這裏四周叢林莽莽,群峰環峙,溪流淙淙,環境十分清幽。虎跑處在三麵回聳的峰嶺包圍之下,形成一個馬蹄形的彙水地,降水滲入地下,提供了充裕的水源。而且虎跑屬於典型的裂隙泉,這裏節理裂隙相當發育,縱橫交錯,互相溝通,其中順層裂隙控製著地下水的運動方向,使之流向泉附近。斷層裂隙又攔蓄了地下水,使之上升溢出成泉。這裏的泉水是透過難以溶解的石英砂岩滲流出來的,每公升水所含可溶解的礦物隻有0.02克至0.15克,因而既甘洌,又無菌,這樣的水質對人體有解析多餘鹽分的保健作用,因此,虎跑水泡龍井茶葉曆來被世人稱道。而且,虎跑泉水有較大的分子密度和表麵張力,在盛滿水的杯子中輕輕放入五分硬幣,硬幣能浮在水麵而不沉。即使水麵高出杯口達三毫米,水也不外溢。對此,丁立誠還作有《虎跑水試錢》,句雲:“虎跑泉勺一盞平,投以百錢凸水晶。絕無點點複滴滴,在山泉清凝玉液。”現代作家俞平伯在《癸酉年南歸日記》中也寫道:“入虎跑後,林泉尤佳,在滴翠岩下品泉,池底四角各置一碗,備遊人以銅子拋擲。碗之四周皆銅元而中獨空,蓋不易中,亦寺中一種收入。”因為這個原因,至今遊客來到虎跑,仍把投幣試泉當做一項有趣的活動。
虎跑除了有名寺、名泉之外,還有名僧。
虎跑的開山之祖性空,是唐代高僧,本姓盧,名寰中,蒲阪(今山西永濟蒲州)人。他得法於江西泰新百丈山百丈寺,師承懷海。虎跑有一組“夢虎”雕塑:性空大師酣然睡去,狀入夢,又似在諦聽;雙虎正刨地作泉。手法寫實,一覽無餘。
另外一位人盡皆知的名僧則是濟公。他是一個深受人們喜愛的人物。杭州老少,幾乎無人不知濟公活佛者。濟公俗姓李,浙江天台人,原名道濟,生活在南宋時期。他初出家於靈隱寺,後居淨慈寺,最後圓寂於虎跑寺。在民間的口碑中,他是一個不守佛門清規的僧人,喜歡飲酒食肉,放蕩不羈,邋裏邋遢,但卻又性情耿直,敢於扶危濟困,專愛打抱不平,充滿正義感。所以人們對他心生偏愛。
還有一位著名的僧人則是弘一法師。1918年,李叔同在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自號弘一,人稱“弘一法師”。翌年,他在靈隱寺受具足戒。弘一法師離世後,他的靈骨分兩處埋葬,部分在泉州,部分葬於虎跑。1954年,豐子愷和章雪村、葉聖陶、錢君匋等,為他在虎跑寺後麵山坡上安葬建塔,馬一浮、宋雲彬等都有詩記其事。原塔在“文化大革命”中毀去,現在的六角石塔是1980年重豎的。塔旁修竹中立一石亭,名“仰止”。虎跑還有李叔同紀念室,趙樸初題聯雲:“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仰天心。”
現在的虎跑,主要有以下幾個景點:
滴翠岩四周茂林修竹,山石峭壁間,泉水流淌而出。
疊翠軒為仿古的茶棚,在此可以品茶,還可試泉水的張力。
羅漢堂裏麵供奉著五百羅漢,但濟公不在其位,好在他生性隨和不計較這些。
濟公殿是供奉濟公雕像的享殿,濟公形象栩栩如生,院後壁上有數幅壁雕石刻,風趣儒雅,都是關於濟顛的傳說。
虎跑茶室邊上是濟祖塔院,是濟公和尚藏骨之處。
虎跑夢泉塑像,在滴翠岩下,隻見斑斕猛虎正在刨地,塑像高大,這裏是“觀泉”的景點。
現在虎跑的部分古建築大多為光緒十五年(1889年)所造。
六和塔:暮色蒼茫四望收
六和塔:位於西湖之南錢塘江畔,初建於北宋開寶三年(970年),起初為鎮住錢塘江潮水而建。現在塔內部為七層,外部為八麵十三層,高59.89米,塔頂和塔刹為明代正統年間的舊物。六和塔外觀雍容大度,與雷峰塔、保俶塔被形容為“六和如將軍,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
西湖邊的雷峰塔和保俶塔,很多人都知道,可能因為六和塔距離西湖有一定距離,所以知道的人就相對少一些。其實,矗立於錢塘江畔的六和塔也有相當長的曆史,並且在風光上不輸前兩者。有人這樣形容西湖邊的三座塔:“六和如將軍,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從體量上來講,這樣的形容非常貼切。
六和塔初建於北宋開寶三年(970年),當時杭州為吳越國國都,錢塘江經常會發生潮水決堤的事情,錢王俶為鎮住錢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禪師建造了六和塔。“六和”之名,取自佛教“六和敬”之說,即“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爭,意和同悅”。當然,一座塔要鎮住滔滔江水不是易事,但六和塔建成後,確實為錢塘江的航行帶來了好處。“海船方泛者,以塔燈為之向導”,自從有了龐然巨塔及塔燈導航,江上行舟安全多了。
初建時,六和塔塔身共九級,高50餘丈,是一座木塔。宋宣和年間,塔曾毀於兵燹,後又重建,塔身改為磚石結構。八百多年來,除了木構簷廊先後於明萬曆(1573—1620)年間、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1953年、1971年和1991年屢經重建或修繕外,南宋始建的磚石結構塔芯保存至今,可謂相當難得。現在的六和塔,內部為七層,外部為八麵十三層。塔高59.89米,塔頂和塔刹為明代正統年間的舊物。塔內可以登入,塔芯的須彌座上,雕刻有各種圖案,如人物、花卉、鳥獸,等等,這些雕刻刻畫精細,構思精巧,結構奇妙。而且在塔芯的每一層,都有乾隆當初題寫的匾額,從下往上依次為:初地堅固、二諦俱融、三明淨域、四大寶綱、五雲扶蓋、六鼇負載、七寶莊嚴。由於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六和塔在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時,就已入選。
六和塔由於塔身較為敦厚,它的外觀雍容大度,從下往上逐級收縮,但並不給人纖細之感。從江上看去,由於塔下就有錢塘江大橋橫臥,六和塔確實如將軍把關,牢牢守住這一關口。登上塔頂,背倚蒼翠的群山,麵朝江水奔流,近聽列車轟鳴,給人以開闊的視野,心情也會變得好很多。對麵的新城,近幾年也逐漸成形長高,在六和塔上也可以一覽無餘。
關於塔上觀覽,在鴉片戰爭期間的兩廣總督林則徐,遭投降派打擊被降級到浙江巡視海防,他曾乘興登臨六和塔頂,賦七律詩一首雲:
浮屠矗立俯江流,暮色蒼茫四望收。
落日背人沉野樹,晚潮催月上沙洲。
千家燈火城南寺,數點帆歸海外舟。
莫訝山僧苦留客,有情江水也回頭。
詩歌聽來有點悲壯,今日塔下風貌也與當時早已不同,但“暮色蒼茫四望收”的情景今日依然能夠見到,登塔之後令人蕩氣回腸的感覺,其實還是相通的。
20世紀90年代,六和塔近旁新建了中華古塔博覽苑,將中國各地著名的塔縮微雕刻而成,集中展示了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成就,也值得一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