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湖畔徘徊,城南遺韻(2 / 3)

雷峰塔原叫西關磚塔,也叫皇妃塔,始建於北宋開寶八年(975年)。據塔內原有《華嚴經》刻石背後的吳越王錢弘俶造塔刻經紀文載,這座塔的建造緣起是錢弘俶的一名王妃生了兒子,向佛的仁慈垂恩表示感激,所以建了這座塔以示感恩。後來為什麼被叫做“雷峰”,則有多種說法。《西湖遊覽誌》中認為雷峰塔所在的小山岡“舊名中峰,郡人雷就居之,故名雷峰,南屏山之支脈也,穹隆回映,亦曰回峰”。《武林紀事》曰:“徐炳,宋熙寧間舉進士不第,築室回峰下,稱回峰先生。回峰即雷峰也。”於是就叫“雷峰”。明末文學家張岱在《西湖夢尋》中認為這裏“宋有雷就者居之,故名雷峰”。

南宋以來,雷峰塔木構簷廊多次毀而重修,直到元朝,這裏還是西湖一大勝跡。當時的詩人尹廷高這樣稱讚它:“煙光山色淡溟蒙,千尺浮屠兀倚空。湖上畫船歸欲盡,孤峰猶帶夕陽紅。”而雷峰夕照這一景點名被熟知,則要感謝“梅妻鶴子”的隱士林逋,他作了一首詩來形容雷峰塔周邊的景色:“中峰一徑分,盤折上幽雲。夕照前村見,秋濤隔嶺聞。長鬆標古翠,疏竹動微薰。自愛蘇門嘯,懷賢思不群。”自此,“雷峰夕照”之名不脛而走。明末杭州名士聞啟祥曾將雷峰塔與湖對岸的保俶塔合在一起加以評說:“湖上兩浮屠,雷峰如老衲,寶石如美人。”於是,這湖上雙塔便經常被用來比對,“南北相對峙,一湖映雙塔”,成了西湖的標誌性建築。

明嘉靖年間雷峰塔曾遭遇重創,當時倭寇海盜嚴重,他們入侵杭州時,認為雷峰塔下埋有伏兵,竟一把大火燒了雷峰塔。木構簷廊和塔頂均燒毀,隻剩下以磚構成的塔身。清時雷峰塔重建,康熙來到杭州巡遊時,有感於塔影夕照的美景,曾親筆禦題“雷峰夕照”,並被列入“西湖十景”。清雍正年間成書的《西湖誌》這樣讚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巋然獨存,磚皆赤色,藤蘿牽引,蒼翠可愛,日光西照,亭台金碧,與山光倒映,如金鏡初開,火珠將附。雖赤城枉霞不是過也。”可惜清朝時雷峰塔就因挖磚過多而倒塌。

然而,曆史的教訓並沒有被吸取,民國十三年(1924年)9月25日下午,隨著西湖南岸的一聲巨響,雷峰塔突然傾圮,城中市民爭相前往一看究竟,不少人還紛紛擁到廢墟上尋覓完好的磚塔。而倒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塔基的很多磚石被挖走。在清理塔墟時,意外發現吳越王錢弘俶時期印造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這是最早的木刻印刷品,令人驚歎不已,它對研究我國的雕版印刷術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當時,著名的文學家魯迅還借此論事,撰寫了《論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論雷峰塔的倒掉》,前者還被收錄於學生課本。同時期的俞平伯先生則先後發表《記西湖雷峰塔發現的塔磚與藏經》和《雷峰塔考略》二文,從學術上對雷峰塔的文物、文化價值作了獨到的考察和精辟的探討。雷峰塔的倒掉,使得“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一直有名無實地存在了很多年。

關於雷峰塔的重建,社會各界呼籲了很多年,一直到1999年,雷峰塔重建才最終敲定,於2000年12月正式奠基,並於2002年10月最終落成。雷峰新塔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建造在雷峰塔原址上。新建成的雷峰塔塔基以上呈八麵五層,通塔淨高71米,依山臨湖,頗為壯觀。各層蓋銅瓦,轉角處設銅鬥拱,飛簷翹角下掛銅風鈴,全塔所用的銅,據說創下了國內建塔的用銅紀錄。塔的內部空間充分體現了現代功能要求,內部承重結構采用現代鋼桁結構,創造內部寬敞的大空間,內設電梯、步行梯,既能反映新時代建築設計水平,又能滿足廣大遊客登高俯看西湖全景的心願。副階內底層下是雷峰塔遺址,底層設遺址玻璃防護罩,站在底層可直接觀看舊塔廢墟遺跡。

重建之後的雷峰夕照景區,占地麵積8公頃,主要景觀和設施有雷峰塔、夕照亭、妙音台、彙文軒、放大光明閣、如意苑遊客中心、藕香居餐飲點等。登臨雷峰塔,西湖一覽無餘,它遠借西湖,鄰借古刹,晚借夕陽,朝借鍾聲,成為西湖周邊景點中吸引遊客最多的地方。而每到晴朗的夏日,從長橋公園那裏向西看去,隻見雷峰寶塔映襯在火紅的晚霞中,波光粼粼的湖麵也被映紅了。一幅雷峰夕照的美景便呈現在眼前,被無數人攝入了鏡頭。

玉皇山:紫氣東來

玉皇山:海拔237米,唐代時名為玉柱峰,五代曾改名為育王山。主要景觀有福星觀、登雲閣、江湖一覽亭、紫來洞、七星缸、慈雲洞、五代石刻及山腳的八卦田等。玉皇曾與黃龍、抱樸共稱為“西湖三大道院”,至今香火依然旺盛。

在西湖之南,有一片曾經是杭州最為繁華的地方,大致區域位於今日吳山、鳳凰山、玉皇山一帶,這裏北望西湖,南控錢塘江,曾經是南宋皇城的遺址。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定都臨安(即今日杭州),並選擇吳越皇宮故址建設皇宮。據史書記載,山水之間的南宋皇城,建築規模宏偉瑰麗,金碧流丹,璀璨照映,望之如天宮化成。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裏也描述了南宋皇城的奢華和輝煌,歎之為“天城”。至今這片區域還留有南宋皇室禁苑遺址、聖果寺遺址、報恩寺遺址、八卦田、慈雲嶺造像,等等。

玉皇山位於南宋皇城遺址群的西邊,如果從萬鬆嶺附近登上鳳凰山,過將台山,便來到玉皇山下,這一路,正好會途經南宋遺址最集中的區域。它西連南屏、大慈諸山,南臨浩蕩之錢塘江,北近明淨之西湖。山體挺拔高聳,山頂有雲霧飛繞。登臨玉皇山觀景,正如景區內的一副楹聯所說:“東浙潮,西湖景,龍山勝跡,極武林大觀。”而且從山頂俯看山腳下的八卦田,也是一種獨特的享受。群山圍繞之中,隻見一個大大的八卦平攤於眼前,隨著季節的變化,色彩也會不同,這就是南宋皇帝親身耕種的八卦田。

玉皇山海拔237米,總麵積約78萬平方米,唐代時名為玉柱峰,五代曾改名為育王山。相傳五代吳越國王曾迎接明州(今寧波)阿育王寺的舍利置放於此,所以更名為育王山。宋代後,民間傳說此山是天上玉龍幻化而成,於是又名玉龍山、龍山、天真山等。明、清時期在此創建福星觀,即玉皇宮,裏麵供奉玉皇大帝,於是才真正被稱為玉皇山,一直沿用至今。

山上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薈萃,有“六十四景”之稱。山頂有福星觀、登雲閣、江湖一覽亭、白玉蟾井、天一池、日月池等;山腰有紫來洞、七星缸、慈雲洞、五代石刻等;山腳有八卦田。

山頂的福星觀原為清代所建,主殿內曾供奉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現雖不存,但有木雕玉龍供人參拜,所以這裏又稱“龍殿”。殿側的白玉蟾井,鑿於南宋年間,雖處山頂卻常年不涸。福星觀周圍,幽篁遍布,風景宜人。登雲閣和江湖一覽亭是近年新建的建築,看錢江奔湧、覽西湖月色,這裏是非常好的選擇。挺立在玉皇山頂的江湖一覽亭,為重簷四角攢尖樓閣,襟江帶湖,景象開闊,故名江湖一覽。登雲閣位於山頂西南角,坐北朝南。遊人由螺旋形雲梯登閣遠眺,在此可望錢塘江氣勢與六和塔雄姿。

紫來洞位於玉皇山腰,原為小石洞。清代福星觀道長紫東依勢開辟而成,又名飛龍洞。紫來洞洞中有洞,深邃幽奇,濕潤涼爽,是夏日的消暑勝地。紫來洞外的巨大青石上,是書畫家陸抑非寫的“紫氣東來”四個大字,具有一股浩然之氣。洞口峭壁上有僅容一人的石級,遊人隻能側身通過。進入洞內,左刻“與天地參”,右刻“靈山至尊”,書體及顏色皆不一樣:前四字巧拙中顯靈秀,著紅色;後四字豪放中見灑脫,為燙金。現在這裏新辟乾坤宮現代電子激光景觀,內設有仙女散花、靈霄殿、薑太公釣魚、觀世音菩薩等佛、道傳說中的人物故事。還新添吳越文化展,以精美傳神的東陽木雕技藝,彩繪了“封王創吳越”、“三擴杭州城”、“射潮築海塘”、“無水則無民”、“國泰民也安”等吳越王錢鏐治國保民的史跡。

七星缸景區位於玉皇山紫來洞東北角,由七星缸、七星亭、七星岩、一片雲和洞天、福地等組成,始建於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其中七星缸最引人遐思,七隻缸以北鬥星座排列,缸體上鐫刻著有別於傳統的八卦圖形。至於七星缸的來曆,據此處豎立的碑文介紹:“相傳,舊時杭城火患頻頻,前人信形家之言,謂玉皇山山勢如龍所致,乃鑄缸七口,置於玉皇山紫來洞東北角,以鎮‘離龍’,消除火災。”七星缸上的八卦圖形與傳統八卦不同,傳統八卦有兩種排列方法,一為伏羲八卦(即先天八卦),二為文王八卦(即後天八卦),而七星缸體上那個八卦圖形與傳統的、僅有的兩種排列方法不同,而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很多遊客在此駐足發呆,然後不解而去。大概這也是一種魅力吧。

慈雲嶺造像位於杭州玉皇山慈雲嶺南坡石壁間,為五代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吳越王錢弘佐創建資賢寺時所雕鑿。現寺已不存,岩壁造像保存完好,有大小兩龕。主龕坐東朝西,龕形橫長,寬10米,高5.8米。龕內造像七尊,彌陀居中,左側是觀世音菩薩,右側為大勢至菩薩,合稱“彌陀三尊”。兩側還有菩薩和天王各兩尊。小龕坐北朝南,高2.6米,寬2.3米。正中雕地藏王菩薩坐像,光頭大耳,容貌端嚴。兩側侍立供養人,龕楣浮雕“六道輪回”。

八卦田位於玉皇山南麓,是南宋皇帝祭祀農耕的地方。它的形狀完全按八卦布置,中間有一圓形高墩,植有鬆柏和一些灌木。八卦田的農作物種植綜合考慮了作物生長的自然規律、“南宋九穀”品種的發展演變等因素,將種植區域分為環核心區、中心區和外圍區塊。環核心區主要種植龍井茶等具有杭州本土特色的農作物以及部分時令花草;外圍區現在配置紫綠二色甘藍等經濟類蔬菜;中心區為麵積最大區域,按卦位分別種植了秈稻、糯稻、大豆、茄子、綠豆、粟、紅辣椒、四季豆等農作物。由於農作物的不同,所以隨著季節的變化,這裏的色彩也因時而變,登高俯看,別有一番情趣。明代文人高濂曾在《四時幽賞錄》中寫道:“春時菜花叢開,白天真高嶺遙望,黃金作埒,碧玉為疇,江波搖動,恍自杳然,更多象外意念。”八卦田周邊種植了大量的灌木植物作軟隔離,水麵上種植了野茭白、蘆葦、荷花等水生植物,八卦田旁,還有五代吳越國王妃吳漢月的古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