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健康是幸福的源泉(3 / 3)

晚上7~10時,可就一些較嚴肅的家庭話題進行討論,也是學習的最好時間。

晚上11~12時,人體準備休息,各髒器活動極慢,進入夢鄉。

目前,對人體的生物節律研究已被廣泛地應用於人體衛生保健,保障安全生產,指導人們生活等方麵。所以當了解了自己的生物節律後,就會揚長避短,充分利用生物節律的高潮期,獲取理想的學習、工作和科研成績。在低潮期適當調整安排自己的生活,以提高適應能力,減少生物節律的不良影響。可見,人們能夠認識,利用人體生物節律,但不宜隨意打亂生物節律。

人體的免疫力

人體免疫是人體對外界的病原微生物等的防禦機能,或者說是防禦係統,在正常情況下,它能夠保證人體不受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人體免疫係統分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兩種情形。非特異性免疫主要由人體的皮膚、腸胃和呼吸道黏膜完成,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也是人體的“物理生化防禦機製”。這道防線把人體內部與外部環境隔離開來,皮膚用於防禦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如果皮膚破損,病原體就很容易侵入人體並造成感染。呼吸係統中被黏液包裹的鼻毛能夠把我們吸入的空氣中的病原體和汙染物隔除,並將其送到喉嚨形成痰吞咽或吐掉。受汙染最重的是腸胃。正像人們常說的“病從口入”,它是病原體侵入人體的第一道入口。一些病菌也正是借助這一入口,進入人體內並危害人體健康。

特異性免疫是人體的主動防禦體係,主要由人體的體液和細胞完成。

專家介紹,特異性免疫是人體內環境對進入的一些不是人體自身存在的細菌、微生物等的鑒別和殺滅。隻要被人體的特異性免疫判定為“外來者”,細菌和寄生蟲就會被“格殺勿論”;如果一些人體特異性免疫不能殺滅的病菌和寄生蟲進入人體,就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影響人的健康。其中,體液免疫主要依靠抗體。抗體分很多種,是在病毒等異物進入人體後形成的,一旦人體能夠製造某種抗體,它就會在人的體液內循環,並且通常能夠持續很多年;而且,每種抗體隻對特定的病毒有效,對於不是引起自己出現的病毒,抗體無能為力。

通常說的人體免疫力就是指人體的免疫係統抵禦外來病毒等侵害的能力。在人體免疫力正常的情況下,人體自身能夠抵禦相當多的病菌的侵害,避免對人體造成損傷。

人體免疫力降低的因素有哪些

很多人發現,在一段時間高強度的工作之後,自己極易患感冒、口腔潰瘍等常見病,而且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容易患上一些常見傳染病。醫學專家提醒,這是人體免疫力降低所致。

專家介紹說,造成人體免疫力降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方麵。

心理焦慮或者消極悲觀。焦慮和悲觀的情緒會給人體的植物神經造成不良影響,從而影響到內分泌係統和免疫係統,造成一段時間內人體免疫力急劇下降。人們常見的“上火”長口瘡,就是焦慮的情緒影響到人體免疫力,而使長時間潛伏在人體中的病菌得到了繁殖機會。

身體過度勞累。過度勞累造成免疫力降低的機理和前者一樣,都是影響到植物神經,然後又對內分泌係統和免疫係統造成影響。減肥不當、休息不足、長時間做重體力工作、暴飲暴食等,都會造成人體超負荷運轉,導致免疫力降低。

鍛煉不夠。適量的鍛煉能促進人體的內循環和內分泌,促進人體髒器功能的增強,從而提升人體免疫力。鍛煉不夠會使人體的各個係統處在懈怠狀態,一旦出現病菌入侵,髒器的各項功能不能被迅速調動起來並投入運轉。不鍛煉或很少鍛煉的人比經常鍛煉的人更容易得流感等一些常見傳染病便是證明。

人體的自然老化。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病後恢複較慢,並且更容易得感冒等常見傳染病,這是因為人體的髒器等在自然老化後,其功能已經不能完全發揮,或者達不到年輕時的水平,從而造成人體免疫力下降。

人體免疫力並非越高越好

免疫力是人體防禦外來病毒侵害的重要屏障,是否意味著人體免疫力越高,這個屏障就越嚴實呢?專家提醒:免疫力並不是越高越好。

目前,大家都認識到免疫力過低會使人體增加患病的可能性,特別是嬰幼兒和老年人。前者的免疫係統發育尚未完善,對各種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差,容易患呼吸道、消化道等各種感染性疾病;後者由於免疫係統逐漸衰退,免疫功能下降。

實際上,人體免疫力過高也並不是一件好事。專家介紹,如果人體免疫能力超過正常水平,那麼,特別是在免疫係統出現紊亂的情況下,免疫係統會把人體內的正常細胞當成是“外來者”而加以殺滅,影響到人體健康,並出現各種變態反應。這種變態反應會引起人體對正常環境過敏和腎髒疾病等。

一些人過度依賴丙球蛋白、幹擾素等免疫製劑,以為這樣會提高人體免疫力,實際上這種認識存在偏差。人體免疫係統就像一個彈簧,適當地施壓會使其彈性更好;而如果長時間施壓,其彈性就會大大降低。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免疫係統會自動將人體免疫能力調整到一個合適水平。長期由外界注射抗體,雖然能夠在一定時間內將免疫能力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但這會使人體自身免疫係統的活力降低。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停止注射免疫製劑等藥物,人體自身免疫係統就不能維持正常運轉。對於直接給人體注射疫苗,產生特異性抗體,對特異病原微生物產生防禦能力,隻是對人體免疫係統屏障提供了有益補充。

如何提高人體免疫力

雖然人體免疫係統的工作很複雜,有體表的,也有體內的,有非特異性的,還有特異性的,但通過采取一些常見措施,提升人體免疫力也是有章可循的。

首先,要堅持鍛煉。人體免疫係統是人體疾病最好的“預防者和醫生”。通過鍛煉,能夠使人體髒器的各項功能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從而有效地提高人體自身免疫力。但在鍛煉時一定要注意適度、持續和循序漸進,避免鍛煉間隔太長或強度太大,導致機體勞累,免疫力不升反降。

1.注意個人衛生。要注意食物的清潔,經常洗手,皮膚有創傷時注意清理傷口,防止病菌侵害;同時,還要注意個人心理衛生,學會自我調節,避免出現情緒大起大落,避免出現過度焦躁不安和消極悲觀的心理。

2.注意合理膳食。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完全能夠滿足人體的正常需要。隻要吃飯時不挑食,並且注意葷素搭配、粗細糧結合,就能滿足人體正常的營養需要。飲食結構不合理或飲食不規律,甚至不正常吃飯而過度依賴各種營養素,會對人體免疫力造成不良影響。

3.正確看待一些常見傳染病。老人、小孩以及一些患流感後容易引起其它並發症的人群,患流感後應該及時進行治療。對健康人而言,流感能夠調動人體免疫係統,使其處在興奮狀態。這樣,在人體遭到其它病毒侵害時,人體免疫係統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能。因此,健康人在得了流感等常見傳染病後,在積極治療的同時,應該認識到其對人體並非一無是處。

4.進行預防接種。疫苗是人類防禦一些特定傳染病的有效武器。通過注射疫苗,人體就有了對特定病毒的防禦能力,從而避免感染此類疾病。注射疫苗實現提升免疫力,分主動免疫和被動免疫兩種。主動免疫是通過激發人體免疫係統產生抗體的過程。主動免疫下產生的抗體能夠在人體內存在較長時間,有的甚至可以終生存在。被動免疫是指將提純的抗體注射到人體內,雖然可以產生與主動免疫同樣的效果,但後者的抗體在人體內存在的時間較短,一段時間後會隨著人體的新陳代謝被分解。

專家提醒,注射疫苗多是針對一些惡性或目前在多數人體內不存在抗體的傳染病,每種疫苗隻對特定的一種疾病產生作用。要提高人體免疫力,疫苗注射隻能作為補充。

3.先測一下自己是否健康

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和壓力有時使我們無暇顧及自己和身邊親友的營養及健康狀況。身體出現問題給我們的信號和警示也往往被忽視。古人說過:千裏之堤,毀於蟻穴。我們對身體健康的變化一定要有足夠的認識,要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古人看病講究“望、聞、問、切”,其中包含了很深的道理。這裏我向朋友們介紹幾種簡易的望診法。相信對我們了解自己和家人親友的健康狀況並找到相應的對策不無裨益。

1.嘴唇。是內髒的信號燈。嘴唇蒼白的男人必是貧血,呈紫色者是肺病,黑色的人肝髒患病,發熱的人是紅色。例如,嘴唇微紅而粗糙,且身體酸麻,就要多喝一些蜂蜜,並吃蘿卜泥,不久之後熱會退去。如因貧血而嘴唇發白,應吃一段時間的豬肝。

2.湧泉穴。點燃香煙,接近到距湧泉穴半厘米處,如是健康的正常人,10秒到30秒之間就會感到熱。若感覺到熱的時間過長,或左右感覺不同的人,可能是交感神經已失去平衡、內髒疲勞或有某種疾病。

3.小便。喝完啤酒就想上廁所的人,是腎髒健康的證明。喝完啤酒,20歲的人在15分鍾後,30歲的人在20分鍾後,40歲的人在30分鍾以內上廁所,就是健康身體。總之,腎髒功能越強,上廁所時間也越早。撒尿時,尿力不足即是腎髒衰弱的證明。

4.手掌。一旦遇到下麵這些手部的異常情況應去醫院查明原因。

①感覺異常。清晨醒來,兩手發脹、屈伸不利,起床後不久便逐漸好轉或消失。這個現象提示你,可能你的心、腎、肝有病或患有營養不良性浮腫。

②麻木。如果經常麻木,年齡又步入中老年行列,或平日患有高血壓病,可能是"中風"的先兆。

③手顫。如果嗜酒成性應考慮是否已有慢性酒精中毒;不飲酒的人應考慮甲狀腺機能亢進;服藥過量、出現神經質、煩躁症時也會出現手顫現象。

6.體溫:正常體溫為36至37度,高於此為發熱,低於此稱為"低體溫"。後者常見於高齡體弱老人及長期營養不良患者,也可見於甲狀腺機能減退症、休克疾病患者。

7.脈搏:成人脈搏每分鍾60-100次,如發現過速、過緩、間歇強弱不定、快慢不等均為心髒不健康的表現。老年人心率一般較慢,但隻要不低於每分鍾55次就屬正常範圍。如平時心率較慢,某時突然快至80-90次以上,可能有潛在疾病,應予以關注。

8.呼吸:健康人呼吸平穩、規律,每分鍾15次左右,如發現呼吸的深度、頻率、節律異常、呼吸費力、有胸悶、憋氣感受,則為不正常表現,應就醫。老年人心肺功能減退,活動後可有心悸氣短的表現,休息後很快就能恢複就不應認為是疾病的表現。

9.血壓:成年人血壓不超過140/80mmHg。老年人隨年齡的增長血壓也相應上升,但收縮壓超過160mmHg時,不論有無症狀均應服藥。單純舒張壓過高,其原因很多,不宜私自服藥,應到醫院就診。

10.體重:長期穩定的體重是健康的指標之一。短時間內的消瘦見於糖尿病、甲亢、癌症、胃、腸、肝疾患。更年期女性該胖不胖也往往算病。體重短期內增加很多可能與高血脂、糖尿病、甲狀腺機能減退症、附中疾患有關。

11.飲食:成年人每日食量不超過500克,老年人不超過350克。如出現多食多飲應考慮糖尿病、甲亢等病的存在。每日食量不足250克,食欲喪失達半個月以上,應檢查是否有潛在的炎症、癌症。

12.排便:健康人每日或隔日排便一次,為黃色成形軟便。老年人尤其高齡,少吃、少動者可2-3天排便一次。隻要排便順利。大便不幹,就不是便秘。大便顏色、性狀、次數異常可反映結腸病變。

13.排尿:成年人每日排尿1-2升左右,每隔2-4小時排尿一次,夜間排尿間隔不定。正常尿為淡黃色,透明狀,少許泡沫。如尿色、尿量異常、排尿過頻、排尿困難或疼痛均為不正常表現,應就醫。

14.睡眠:成年人每日睡眠6-8小時,老年人應加午睡。入睡困難、夜醒不眠、白天嗜睡打盹均為睡眠障礙的表現。

15.精神:健康人精神飽滿,行為敏捷,情感合理,無暈無痛;否則應檢查是否有心腦血管和神經骨關節係統疾病。

另外一些自檢的標準:

1.同化和異化

按照營養的標準,大致可以把人分為兩類:同化和異化。同化的人體形偏胖,通常是能量消耗比較少,身體儲存能量的能力比較強,不容易緊張。同化的人體內鈣的儲存比較多。異化的人體形偏瘦,能量消耗比較大,身體儲存能量的能力比較落弱,時常會感受到壓力,鈣質、維生素B族的消耗量都比較大。異化的人通常是臉型有棱角,肩膀比較薄。同化的人容易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所以深海魚油、維生素E是同化的人營養補充的重點。而異化的人易患神經衰弱、骨質疏鬆等疾病,維生素B族、鈣是異化的人營養補充的重點。

同化和異化隻是一個簡單的分類,但並不是絕對的,有的人同化中有異化,有的人異化中有同化。同化和異化和分類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營養學。

緊張會使身體產生壓力,導致身體疲勞,緊張、壓力、疲勞可通過人的眼神來分辨。異化人人動作敏捷,易緊張,如果有足夠的營養素,其承受壓力的能力就會增強;而同化的人則動作緩慢,不易緊張,但如果沒有足夠的營養素,同樣會因壓力而受到傷害,導致神經衰弱。

要判斷異化還是同化,還可根據人的身體動作(即身體語言)來判斷,同化的人說話時身體語言較少,有的同化的人說話隻是嘴動,其他部位不動,而異化的人說話會手舞足蹈。異化的人肝髒的排毒效果一般不好,所以這類人應加強睡眠,減少肝髒的負擔,少吃垃圾食品、辛辣的食物,補充非常多的複雜碳水化合物如粥、稀飯之類,並要少吃多餐。

2.看臉上的光澤度

沒有化過妝的人人臉上仍能白裏透紅,則說明其光澤度強,人的臉上光澤度越好說明身體越健康。青青的臉色是身體虛弱的表現或是肝髒有問題。有的人睡眠不好,臉上的光澤就差些,睡眠不好也會使臉上的皮膚很幹,甚至會使皮膚不飽滿。

3.觀察手指甲

手指甲有光澤、飽滿,說明微循環係統良好、營養供應正常、發育正常;如果有凹凸不平。手指甲紅紅的代表身體微循環好,如果手指甲黑黑的,說明心血管有問題。

保健、營養產業的發展成果特別是DNA技術的開發應用,為我們了解自身的健康和營養狀況並預測出我們身體的健康走勢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條件。現在隻要在口腔內輕輕一刮,通過儀器檢測,就可以測出一個人的DNA並推測出未來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並可得知使用哪些營養補充品、通過哪些特定的運動來預防疾病。

4.什麼是亞健康

亞健康狀態是指人的機體雖然檢查無明顯疾病,但呈現出疲勞,活力、反應能力、適應力減退,創造能力較弱,自我有種種不適的症狀的一種生理狀態,也稱為“機體第三種狀態”、“灰色狀態”。亞健康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是一種生理功能低下的狀態。又因為其主訴症狀多樣而且不固定,如無力、易疲勞、情緒不穩定、失眠等,也被稱為“不定陳述綜合症”。

亞健康是個新名詞,但卻是21世紀出現的新名詞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甚至可能是劃時代的概念。亞健康狀態,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在這裏,“有病就找醫生”對亞健康人不適用了。到了醫院經各種現代化儀器檢測,或醫師、專家診斷均“查無實據”,沒有器質性病變指標。醫生對此束手無策,讓人受著莫名真妙的“慢性痛苦”的折磨。它導致人體的兩個“下降”:精神活力下降、應激能力下降。表現為疲乏無力、精神不振、焦慮不安、易激怒、頭痛、失眠、胸痛、胃納不佳,懶散、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理解判斷能力降低、社交障礙及性障礙。

亞健康人普遍免疫功能低下,容易罹患各種疾病。亞健康態既是疾病的先導,也是早衰的先兆。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亞健康是21世紀威脅人類的頭號殺手。

亞健康十大表麵可歸納如下:心病不安,驚悸少眠、出汗津津,經常感冒、舌赤苔垢,口苦便燥、麵色有滯,目圍灰暗、四肢發脹,目下臥蠶、指甲成像,變化異常、潮前胸脹,乳生結節、口吐粘物,呃逆脹滿、體溫異常,倦怠無力、視力模糊,頭脹頭疼。

造成身體出現"亞健康"狀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心理失衡古人雲:萬事勞其行,百憂撼其心。高度激烈的競爭,錯綜複雜的各種關係,使人思慮過度,素不寧心,不僅會引起睡眠不良,甚至會影響人體的神經體液調節和內分泌調節,進而影響機體各係統的正常生理功能;

2.營養不全現代人飲食往往熱量過高,營養素不全,加之食品中人工添加劑過多,人工飼養動物成熟期短、營養成分偏缺,造成很多人體重要的營養素缺乏和肥胖症增多,機體的代謝功能紊亂。

3.噪音、鬱悶科技發展、工業進步、車輛增多、人口增加,使很多居住在城市的人群生存空間狹小,倍受噪音幹擾,對人體的心血管係統和神經係統產生很多不良影響,使人煩躁、心情鬱悶。

4.高樓、空調高層建築林立,房間封閉,一年四季使用空調,長期處於這種環境當中,空氣中的負氧離子濃度較低,使血液中氧濃度降低,組織細胞對氧的利用降低,影響組織細胞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住在高層樓的人們要經常到地麵上走走,使用空調時,要及時換氣。

5.逆時而作人體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生命運動規律----即"生物鍾",她維持著生命運動過程氣血運行和新陳代謝的規律。逆時而作,就會破壞這種規律,影響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

6.練體無章生命在於運動,生命也在於靜養。人體在生命運動過程中有很多共性,但是也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練體強身應該是個體性很強的學問。每個人在不同時期,身體的客觀情況都處在動態變化之中。如練體無章、練體不當,必然會損壞人體的健康。

7.亂用藥品用藥不當不僅會對機體產生一定的副作用,而且還會破壞機體的免疫係統。如稍有感冒,就大量服用抗菌素,不僅會破壞人體腸道的正常菌群,還會使機體產生耐藥性;稍感疲勞,就大量服用溫陽補品,本想補充營養,但實際是在抱薪救火。

8.內勞外傷外傷勞損、房事過度、瑣繁窮思、生活無序最易引起各種疾病。人的精氣如油,神如火,火太旺,則油易幹;神太用,則精氣易衰。隻有一張一弛,動靜結合,勞逸結合,才能避免內老外傷引發各種疾患。

9.六淫七情六淫:風、寒、暑、濕、燥、火是四季氣候變化中的六種表現,簡稱六氣。“六氣淫盛”,簡稱"六淫。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喜傷心,暴怒傷肝,憂思傷脾,過悲傷肺,驚恐傷腎。

要走出“亞健康”狀態,科學調理是關鍵。這種調理既有心理方麵的,又包括生活方麵的。歸納起來,就是要做到“五要”。

盡管造成亞健康的原因多種多樣,專家認為,過度疲勞是首要的因素。身體的主要器官長期處於入不敷出的非正常狀態;其次是人體的自然老化;還有是重大疾病的前期,在發病前,人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沒有出現器質性病變,但在功能上已經發生了障礙;另外則是人體的生物周期處於低潮時,也會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內處於亞健康狀態。專家們除了勸誡人們重視亞健康,走出亞健康的同時,還開出了一份“健康處方”的九味靈丹:

1.勞逸結合,張弛有度。不能一直處於高強度、快節奏的生活中。

2.靜坐放鬆,每天抽出一段時間靜坐,可以調整全身的髒器活動。

3.每周遠離喧囂的都市一次。郊外空氣中,負離子濃度較高,能調節神經係統。

4.午後打盹半小時。

5.要讓“心”放鬆。心理健康是所有精力充沛、事業有成者所必須具有的,也是一個成功者的主要標誌之一。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痛苦和煩惱,如果你要應付各種挑戰,你就要通過心理調節來維持心理平衡。而這也正是每個處於“亞健康”狀態者所必須做到的。

6.要適時健身怡神。最好每天都抽出一段時間靜坐,完全放鬆全身的神經和肌肉,去掉腦中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