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信自由快樂(1 / 3)

尊敬的各位長老、法師、居土:

非常高興在佛陀慈光的加被之下,我們第三次訪問韓國,能夠來到由延和法師所開創的“惠能國際佛教大學”,並且有緣跟諸位一起來探討禪的智慧,我想就講三點、六個字一自信、自由和快樂。

我們生而為人,並且又信仰佛法,這是非常難得的因緣,希能夠透過對於佛陀智慧的學修來展現我們自性的、本具的佛性。

1.自信

首先我們要有信心。參禪開悟要具備三個條件:就是大信心、大誌向和大疑情。這種信心是深信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而且這種像佛陀一樣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福德、無量的神通是本自具足的。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所以說放下、回歸到我們自性本自具足的智慧就是佛陀。

雖然我們學了很多佛教的理論,但是我們內心深處並不真正地相信自己本自具足,所以我們一直向外去追尋、去尋找,無論我們學多少佛法都不是真正的佛法,隻是佛法的相;無論我們學多少禪法,那也不是真正的禪,是禪的知識。所以要自信我們生命的價值,其實隻要放下,回歸到當下本自具足的智慧,價值就體現出來了,就是圓滿成佛。但是凡夫眾生總是從外在的條件去分別和判斷,所以有取有舍就是生死輪回。

佛陀曾說過一則小公案叫做“吞尾巴的蛇。”一條蛇把自己的尾巴放在口裏麵,一點一點吞進去,我們知道,蛇把尾巴放在自己的口裏麵以後就形成一個圓圈,對嗎?最後這條蛇就動不了了,它就沒有自由了。

這種比方是說什麼?就說凡夫眾生總把自己生命的價值建立在外在的事物上,總是以外在的標準來衡量生命的價值,如果我事業很廣大,我地位很高,我就認為我的生命很有價值,彼此還互相去攀比,所以我們壓力很大。我們要供房子、要供車,我們要種種……必然有種種的生活壓力,因此,外在的生命越來越膨脹,內在的靈性生命越來越萎縮,生命的彈性就越來越小了。

學習禪法的第一個條件我們就要有自信心,要讓自己的生命越來越有彈性,像釋迦牟尼佛剛剛降生的時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那其實就是指天上天下唯有我們的佛性最尊最貴,而這個佛性是我們本自具足的,不是佛陀給你的,也不是師父給你的,也不是我們在大學裏麵學來的,是我們人人本來就具有的,我隻要真正地深信就好了。

這是修禪的根本,我們要有自信。

2.自由

第二點就是自由。這個自由其實是指我們要有內在的自由和外在的自由。實質上我們每個人沒有開悟的話都是沒有自由的。內在沒有自由,是因為我們有種種的思想、種種的知識、種種的念頭,我們用這些思想和知識去解讀現在的事情,所以分別和執著就產生了。

比如我們看眼前這朵花,我們看花不是真正地看花,隻是認識這朵花。我們看到這朵花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調動以前學的知識來解讀它,判斷這朵花是玫瑰花,它是什麼香味、它是什麼顏色,這朵花本來是活的生命,但是我們這麼來解讀它,它就死掉了。於是我們就有了一局限性,其實這朵花是分分秒秒都在呼吸、都在變化,我們用過去的知識來解讀它,隻是認識它,並不是真正地看它。禪,不用過去的知識,我人活現在、活在當下,所以這朵花也在當下,我隻是單純地去看它、欣賞它,這朵花是由無量因緣成就的。《華嚴經》裏麵講法界觀,就是任何一法皆是無窮無盡的因緣,我也是由無盡的因緣所成就的。我這個無盡的因緣跟花這個無盡的因緣在根塵相接的時候它又產生了新的智慧,生命的活力完整地彰顯出來了。

所以六祖大師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心中為什麼常生煩惱,而祖師能夠常生智慧呢?因為凡夫是用大腦思維,大腦思維的特點就是記憶和解讀。我們一直去學習很多知識,再把它記憶下來、累積起來,當遇到現在的人和事的時候就調動過去的知識來解讀它、分析它,我雖然能夠解讀或者分析認識現在這個事物,但是其他東西我就看不見了,之後我和世界的對立就產生了。所以禪師說:“這叫做畫地為牢。”如此這般就有了局限性,所以修禪就是要從一切已知的知識之中解脫出來,像六祖惠能大師一樣利用靈性生命思維,也就是覺照和欣賞。我隻是用當下的心覺照當下的事物,我隻是純粹地去看,然後奇妙的事情就會發生了,你會發現你與萬事萬物都融為一體,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沒有對立、沒有分別,這就是全觀,所以能夠常生智慧,沒有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