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證悟般若三昧(2 / 3)

故此六祖大師見他師父的時候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為什麼能夠常生智慧?就在此地。因為我們用過去心看現在的事物,六祖大師用現在心、用當下的心來看現在的事物,所以就沒有隔閡、就沒有距離、就融為一體、就不斷地湧現智慧。

打個比方,我們在座有很多女居士,你說你了解你先生,你真的了解他嗎?不了解,你並不能夠真正進入到他的心。為什麼?你看到他一個行為的時候,你會用過去對他累積的印象來解讀他現在的行為。但是你要知道,他現在的行為是由他現在的心決定的,他現在的心決定他現在的行為,而你用過去心來看他現在的行為,所以你永遠不可能真正地了解他,你永遠不可能真正地進入到他的心。

因此,佛陀說: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心、看到自己的心,就是智慧;能夠真正地進入到別人的心,就是慈悲。但是,凡夫眾生如果用大腦思維,永遠無法真正進入到別人的心,所以就不斷地產生誤會,就有距離了,就會有隔閡了,就總是在爭吵了。為什麼離婚率會這麼高?因為大家很容易產生隔閡和誤會,因為我們的思維模式有局限。

如何修行用功?怎麼開啟禪的智慧呢?首先是我們不要用過去心來解讀現在的事物,而是要用現在的心來覺照當下的事物,覺照現在的事物,活在當下。因為當下的生命是永遠新鮮的,永遠都是不斷地在觀察、在覺照的,但是我們不懂得去用它,錯過了,反而用過去的知識來解讀它。那過去的知識不過是一個片段,不過是一個知識的碎片,你抓住這一點,那你把其他的無量無量的都看不見了,僅僅執著於某一點的時候,其他的無量的智慧都被遮蔽了,都被遮擋了。

所以,要將凡夫的運用記憶和解讀的大腦思維提升到修行人的靈性生命思維,那就是運用覺照和欣賞。不是說你要講很多佛教的名相,背很多名詞,背很多佛經才是佛法。要學習活的佛法的智慧,而不是要學習這個相。你學習這個表相,你學上五十年、八十年你也開不了悟,你學上八十輩子也開不了悟的。我們有緣相見,所以希望大家當下就能夠領悟到禪的智慧,領悟到佛法精髓的智慧,而且開啟內在的靈性生命的智慧,運用覺照和欣賞。

我們為什麼會有分別心呢?為什麼會貪這個、會排斥那個呢?因為我們的心迷呀!其實我們隻要運用覺照,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莊嚴的、清淨的。我們如果能夠懂得欣賞,這個世間就無不可用之人,無不可用之物,那當然就普天下都能夠為我所用。

其實修行人應該是怎樣的心量?世間萬物為我所用,非我所有。若一切都能夠為我所用,那麼你要成就世間的事業,並且成就廣大的事業是不是很容易?所以真實地懂得佛法智慧的佛弟子是要打破一切成見,不要陷在成見裏麵,少用成見、跳出成見,多用內在的智慧,就會不斷地有創新的能力、不斷地有創意、不斷地湧現智慧。那麼在各行各業,在各個領域之中都應該是最優秀的人。

做教師能夠成為最優秀的教師;做企業能夠成為最成功的企業家;有家庭的人是最幸福、最和美的家庭;養育子女、教育子女的人都能夠培養出國家的棟梁之材。這才是真正懂得佛法。我們學了佛法,皈依三寶很多年,我還是原地踏步,甚至於反應比以前更遲鈍,這個糟糕了。為什麼?因為是所知障。你學了很多知識,但是,如果你沒有開啟內在的智慧,它往往會成為所知障。

所以要懂得打破成見,當下圓成的現觀智慧,這個現觀就是用當下的心覺照當下的人、事、物,那跟人就心心相印沒有隔閡,對事物就能夠全方位地觀察它。全麵地觀察它,而不會是用片麵的知識。

大腦科學的進步我們都應該已經知道了,我們人的左右腦功能是不相同的。左腦的功能是什麼?左腦的功能是邏輯推理的功能、分析的功能、數學的功能。右腦的功能是什麼?右腦的功能是藝術的功能、聯想的功能。但是我們往往會著重於開發左腦,不懂得用右腦。

那麼禪的智慧其實就是什麼?全方位地開發我們大腦的能力,並且是綜合性地、全方位地把左右腦的能力都激活起來,都激發出來,那當然就能夠全方位地當下認識每一個事物而不執著於它。為什麼?你要執著,它就變成知識了;你要執著,你就被它卡住了。所以大腦思維是畫地為牢的、是線段式的,它是很片麵的知識,它隻懂得運用記憶和解讀,然後就變成“刻舟求劍”一樣可笑。如用過去的知識來解讀現在的事物,你想想是不是像中國成語“刻舟求劍”呢?所以使我們不能夠真正地了解這個事物。

那麼,我們要懂得運用覺照和欣賞,這是我需要講的第一個方麵,即禪的智慧,要打破成見是關鍵。內在我們要從已知的知識之中解脫出來,這是需要特別強調的。我們學了很多東西,但是這個東西並不會障礙你,你隻要不執著就好了。所以要從已知的知識之中解脫出來,這樣才能夠開啟內在的智慧,要打破成見。

有一位禪師叫做南隱禪師,他是開悟的大德。一天,有位大學教授來拜訪他,這位大學教授是專門研究禪宗的,對禪宗的發展史頗有心得,於是他認為自己很懂禪。他就跑過來說向禪師請教,雖然表麵上是說想向禪師請教禪法,怎麼修、怎麼參禪,但是其實他內心之中有種種的知見,有種種的成見。

南隱禪師怎麼教化他呢?禪師說:“哦,好。來,請坐!我來給你泡茶。”然後禪師在教授麵前擺了個茶杯,拿茶壺給他倒茶,不停地倒。

茶杯很快就滿了,滿了之後,禪師還在不停地倒,那位教授實在忍不住了,說:“禪師!水早就滿了,都溢出來了。”

禪師馬上就壟:“對呀!這個杯已經滿了,溢出來了,再容納不了其他東西了。”

那其實就是啟發他,意思是你抱著種種的思想、抱著種種的知識來,我講什麼你都聽不進去,因為你有種種的成見。

所以要打破成見,這是第一個方麵。

第二個方麵就是臨危不懼,開啟無窮無盡的智慧。

我也用一樁公案來說明好了。

禪宗史上有一位藥山惟儼禪師,因為他開悟了,所以來跟隨他學禪的出家眾越來越多,由於道糧不夠,他就讓弟子們都分頭下山,去找一些護法來供養道糧。

其中有一位僧人就跑到一戶姓甘的居士家裏去了,而那位居士其實是已經見性的人。兩人一見麵,居士就問僧人說:“你從哪裏來呀?”

這位僧人說:“我從藥山來。”

居士再問:“你來幹什麼?”

僧人回答說:“我來這個世間教化眾生。”

這是第二個回合了。

第三個回合,居士繼續問:“那麼你帶了什麼藥來呢?”

僧人就掉到這個語言陷阱裏麵去了,說:“那麼你有什麼病啊?”

居士笑一笑,就拿出兩錠銀子來,說:“這樣吧,你遇到有人就送回來,沒有人就算了。”僧人覺得很奇怪,說什麼呀!遇到有人就送回來,沒有人就算了,這是說什麼?聽不懂。可是當時他也不好再問,就拿著這兩錠銀子回去交給師父藥山惟儼禪師。

惟儼禪師說:“你回來這麼快?”於是僧人就一五一十把化緣經過說出來了,藥山惟儼禪師馬上說:“原來這樣,那你馬上把這兩錠銀子送回去給姓甘的居士。”

果然這位僧人把銀子一送還給姓甘的居士,他很歡喜,馬上又添加許多的銀兩送到藥山來。

那其實是說什麼呢?因為在前麵居士問僧人“你有帶什麼藥來呢?”意思是說,你既然是來教化眾生,那麼你有為這個世間帶來什麼樣的開啟眾生內在靈性生命的活的智慧的法藥來呢?其實這就已經是一個機鋒了。但是因為那位僧人沒有開悟、沒有見性,所以他不懂得,他以為就是說這個普通的藥物,還問居士有什麼病。

當然僧人在機鋒裏麵就已經敗了,所以甘居士也就沒有進一步再考他,於是就說:“如果有人你就送回來。”其實這個話是有多重意思的,就是說,如果你們山上真正有開悟的人,當然就能夠明白這個禪的智慧。如果沒有真正懂得的人,沒有真正的會家,那也就算了。換而言之,你們不能夠真正地利益眾生,你們說的佛法不過是一種知識的灌輸,並不是真正的佛法的精髓,並不是真正的智慧。

由這樁公案我們就明白了,如果我們用知識,那就是活在過去心裏麵,用過去心來解讀現在,那當然就不能夠見到實相。諸法的真實相,我們說大乘佛法是一實相印,什麼是實相?內在的實相,外在的實相。內在的實相怎麼樣?不被自己的念頭困住,就是打破一切成見,不要落到慣性思維裏麵去,直接運用我們內在的活的智慧,真正能夠明白了,那就當下頓悟,當下頓悟就輪回頓息。

所以真正明心見性的人就真正知道,不是要修才能夠超出生死輪回,而是本來就沒有生死輪回。為什麼?因為我們是在凡夫心迷的狀態之下,所以才見這個生死輪回的妄相,真正當下開啟內在活的智慧,哪裏有生死輪回之相可得呢?所以本來就沒有生死輪回。真正明白、真正悟入,就可以說是參學事畢,參學圓滿了,真正得到一個人處了,真正地開啟內在的智慧了。

我們看《圓覺經》就知道:“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所以一個真正的當下頓悟,要能夠開啟內在智慧的人,要多學習《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知幻即離,不假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知幻即離,不假方便。你真正懂得這都是什麼?都是幻象。“不假方便”意為你不需要有什麼其他的法,你隻要真正地悟了,馬上就輪回頓息。所以“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那就是指的覺照同時,即覺即照,即照即覺。你當下覺了的話,馬上內在自性的智慧就能夠照耀一切,見到真實相,所以覺照同時。那麼,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就能夠永離諸幻。但是凡夫眾生學習佛法,如果把佛法作為一種知識的話,他是以幻生幻,不斷地在輪轉,還是難以真正出離。

因此,我們要向藥山禪師一樣臨危不懼。臨危不懼就是在—切境界上修。我們人生活在這個世間當然會遇到種種境界,但是你不用分別執著任何境界,在境界上修,就會怎樣?若在一切境界之中都要能夠直接運用當下的活的智慧,就能夠湧現無窮無盡的智慧。

我也說一個更淺的例子。我們知道唐朝時候的邊塞詩人王昌齡,有一首詩《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詩是王昌齡讚歎西漢時候的名將李廣。

漢景帝時候,李廣在抵禦匈奴,當時匈奴是一個很強大的武裝力量。漢景帝組成三十多人的使團,派出來犒勞軍隊。不幸在路途中就遭遇到匈奴的三個射雕手(射雕手就是的箭術很高明的騎士)的襲擊,使團的三十多個人就隻剩下李廣一個人,而且是負傷跑到的軍營裏麵去了,其他人都被三個射雕手射死了。那李廣當然就很生氣了,馬上帶了一百多個騎兵來追趕這三個射雕手,射殺兩個、生擒一個。

剛剛準備返回的時候,就發現他們的前方有十萬的人匈奴的主力部隊,而李廣這邊隻有一百多人,當時有些人很害怕,內心都很恐懼,馬上就想逃跑,那其實是肯定跑不過了,對不對?一百多號人,肯定馬上就死掉了。

此時,李廣臨危不懼,馬上就命令部隊隻準繼續前衝,衝到距離匈奴的主力部隊隻有兩公裏的地方才停下來。匈奴雖然是大部隊,但是看到李廣隻有一百多號人,而且又是李廣帶領的,所以還是不敢交鋒,原地不動地來看他們怎麼辦。

李廣在兩公裏的地方停下來以後,就下令士兵都把馬鞍都卸下來,匈奴的部隊更加不敢動了。為什麼?匈奴以為李廣是誘兵之計,來引誘他們的,但是又不放心,馬上又派二個將軍騎著馬衝過來打探軍情。而李廣馬上就翻身上馬,馬鞍都不用,張弓搭箭,一箭就把這個將軍射殺了。那更加嚇得匈奴不敢動了,雙方一直相持到半夜的時候,匈奴還是害怕,內心有恐懼,於是一隊一隊地就跑掉了,而李廣他們這一百多人就獲得安全了。

所以這種臨危不懼的智慧,其實是需要開啟內在的智慧力。你要學兵法,要作為知識來學沒有用。我們都知道戰國時候的“趙括紙上談兵”;還有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說明那些人學的隻是兵法的知識,他並沒有懂得用兵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