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證悟般若三昧(3 / 3)

隻有內在的智慧才是活的,你要用有限的知識來麵對無窮無盡的、不斷變化的當下的環境,那怎麼會應付得了呢?所以就往往會判斷失誤。

我們為什麼會有恐懼心?大家有沒有想過,凡夫眾生為什麼會有貪婪的心?為什麼會有憤怒的心?更深的原因是什麼?我為什麼會要貪?內在的更深的原因是因為恐懼。我總是恐懼,我擔心我未來會資用不足,我擔心我未來的生活會遇到困難,所以我很恐懼,我希望現在多占有一點,貪婪的心就起了。

為什麼會有憤怒的心?因為我擔心自己受到傷害,有這種害怕受傷害的恐懼,所以其實更深層的原因是因為有恐懼。為什麼有恐懼?因為我們總是用知識來麵對事物,而知識是有限的,而萬事萬物是無窮無盡的,所以我們永遠都會活在深層的恐懼裏麵,活在永遠都不滿足裏麵。

佛教裏麵說苦集滅道四聖諦,大家都知道。有些人說,苦諦就是什麼?人生就是苦,世間的果就是苦,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講很多很多。

但是你不要背那些名相,你直接來說什麼是苦,你怎麼領悟這個苦?如果你老是背那些名相,有些人不信佛法,也不了解佛法,他就認為佛教是不是太消極、太悲觀了,怎麼老是說人生是苦呢?當然是有很多苦,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但是我覺得快樂的事情也很多。尤其是現在物質條件好了,我想吃什麼都可以。我也有空可以去旅遊,我滿世界都可以去,我覺得也很快樂。你怎麼老是說苦呢?他就會誤解佛教很悲觀。

其實怎麼樣?佛教既不是悲觀,也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什麼?而是用智慧如實觀。諸法本來的相是怎麼樣的,真實相是怎麼樣的,我們如實地去覺照它,用無窮無盡的當下的智慧去覺照它,這是如實觀。

那麼佛教說苦,其實什麼是苦?這個苦其實是指內心之中因為迷了,所以永遠都不滿足,永遠都覺得自己不夠好。我們學佛老是說:“哎呀,我業障重,我不夠好,我要好好懺悔,我要更加精進地修行,要累積種種功德,有一天我會往生極樂世界,有一天我會開悟,有一天我會成佛。”

但是你為什麼不考慮當下頓悟成就呢?你為什麼不懂得運用活的智慧,當下頓悟,開啟內在的自性的無盡的功德寶藏呢?像六祖惠能大師一樣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切都具足,為什麼具足?因為他是用當下的智慧,無窮無盡的智慧,所以不管你有多少境界,不管這個境界是順利還是不順利,他用無窮無盡的智慧在境界上來修,他都沒有障礙,所以,我們要知道要從境界上來修。首先是講從心念上、從內在的心上來修,所以說,打破成見,當下圓成的現觀智慧,我們是要在念頭上下功夫,向內在下功夫。其次,智慧是從境界上來下功夫,就會顯現無窮無盡的智慧。

第三個方麵就是一切不執著,要有無所住的智慧。

這其實就是在內外同時下功夫的智慧,我也用一則公案來說好了,還是說藥山惟儼禪師的公案。

藥山禪師當地的州叫做澧州,就是現在湖南常德附近。有刺史叫李翱,從儒家的角度來說,李翱當然知識很豐富了,對佛法也有一點興趣,尤其是對禪、禪的智慧就更感興趣了,所以有一天他專程上山來拜訪藥山惟儼禪師。

惟儼禪師正在兩棵鬆樹底下讀佛經,侍者來通報說:“刺史李翱李大人來拜見禪師。”禪師就一直讀經。

李翱站了半天,看到禪師沒理他就生氣了,說:“我原來聽說藥山惟儼禪師的鼎鼎大名,到了以後才知道原來不過如此。”掉頭就走了。

掉頭一走的霎時,藥山惟儼禪師馬上就來啟發他,說:“何得貴耳而賤目?”就是說你為什麼要老是聽傳聞呢?你為什麼看不清你當下眼睛所看到的呢?

此刻,李翱聽到禪師主動教化他,馬上就回轉過頭來說:“請教禪師,什麼是禪?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禪師當時就順手拿起拂塵一舉說:“你會嗎?你懂得嗎?”你懂得禪的智慧嗎?就是這個意思了。

李翱搖頭說:“我不會。”禪師就用手指指天,又指指眼前一個淨水瓶(灑淨的淨水瓶),李翱就恍然大悟。悟到什麼?當相即道,即事而真。

禪的智慧不是說你要讀了很多佛經,你就能夠開啟禪的智慧,如果你不能夠因指而見月,那不過是一種知識而已。當然也不是你從師父這裏可以得到的,為什麼?因為這個活的智慧在你內在。師父就算是一個開悟的人,他也不能夠保證弟子一定開悟。如果弟子的悟性不夠,機緣不契。悟,當下即是,當下圓成;不悟,著相修行,那就百千萬劫還在流轉,還在輪回。

所以禪師就啟發他當相即道,當下就是圓成的。,李翱就寫了一首詩偈來讚歎藥山惟儼禪師,說:“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鬆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而且他以後又寫了很多著作,比如說寫了《複性書》上、中、下篇,開啟了宋明理學的先河,也是一個大知識分子。

但是李翱是不是在藥山惟儼禪師處就真正地開悟了呢?他有一點小悟,並沒有真正地徹悟,為什麼?因為他還是隨他人舌頭轉,沒有真正地徹悟,而是領悟了、解悟了。

過了兩百年,宋朝時候,有一位宰相叫做張商英,他也是參禪開悟的,他寫了一本著作叫《護法論》,意為護持正法。張商英就不首肯,他認為李翱並沒有在藥山惟儼禪師座下真正地開悟,並沒有真正地大徹大悟。所以他就作了一首偈子來批評說:“雲在青天水在瓶,眼光隨指落深坑。溪花豈耐風霜苦,說甚深深海底行。”

這個意思是說什麼?就是說“眼光隨指落深坑。”禪最根本點就是要隨處作主,這是臨濟義玄禪師在《臨濟語錄》上麵一直開啟學人的。在一切境界裏麵我們要作得了主,在一切念頭裏麵要作得了主,這是關鍵。修行如何修?一切境界裏麵是在外在的相上修;一切念頭裏麵是在內在的心上修,都要能夠作主。我們能夠作主嗎?不能。

內在裏我們被自己的知識、被自己的思想、被自己的觀念控製住了。凡夫眾生說:“這個人很有個性。”但是你知道什麼是個性嗎?個性就是局限性,你就執著於你那個觀念。當然,要作為一個世間的凡夫,作為一個好人的話,起碼他多做善事總是比一般的作惡事的人好,比渾渾噩噩的人好,但是,你要開悟還是很困難的。如果你抱著成見不放,故步自封,這樣的人是難以開悟的,不管你有多麼好的思想、多麼好的觀念,如果你執著它,你都會被它綁住。所以在一切念頭裏麵要能作主,在一切境界裏麵要能夠作主。

張商英一針見血地指出李翱的毛病:“眼光隨指落深坑。”你是因為藥山惟儼禪師的手指青天、指水瓶,你就認為自己已悟到了當相即道,但是你要知道,你認為你悟到的這個當相即道,你還有一個悟相在,還是一種相。而且是因為外力外在的啟發,使你有相似的悟,但並沒有真正地徹悟。因為你還是有痕跡,還是不能隨處作主。所以要懂得向內在開發自性。

六祖大師就講得很透徹,說:我們自身原本就具足三身四智:法身、報身、化身我們都具足。但是你真正相信嗎?我們總是認為我要苦苦地修,我要精進地修,我將來才能夠明心見性,才能夠往生西方。但是,如果要告訴你說,你當下頓悟,當下放下一切見解、一切念頭,放下一切執著,一切都不執著,你就能夠當下圓成,你信嗎?真正地信嗎?

所以說“不用求真,唯須息見。”要息滅種種的知見,這樣是真正的禪的智慧。六祖惠能大師開示說:“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

清淨法身汝之性也。我們的本性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與佛無二無別的。圓滿報身汝之智也。,我們開啟內在的這種靈性生命的智慧,這就是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怎樣回事?我們每天有很多的日用雲為,’一切的語默動靜,也就是種種的行為,這也是千百億化身。我們用更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說精、氣、神。精是化身,生生不已;氣是報身;神是法身。

其實內在本自具足三身四智,本自圓成,當下就具足。所以我們要學習佛法的精髓,要努力地、廣泛地學習佛法,我們辦有檀講師學習班,有居士參與學習,檀講師班分次第,從初級乃至第五級。但是關鍵是你們不要單純地把佛法作為知識積累,你要隨學隨掃,不要執著,這樣才是真正的學佛。

我也說個小故事好了,這樣大家更容易啟發。有一位老和尚帶一個小沙彌在森林裏麵閉關、修行、參禪。

小沙彌跟了師父三年了,覺得師父從來沒有跟我說過佛法,從來沒有教過我,我一點都不懂得怎麼參禪。他就不耐煩了,有一天就吵著跟師父講:“師父啊,我從剃度以來跟著您老人家三年,師父從來沒有教過我怎麼參禪?”

師父說:“其實我一直在教你,你送茶來,我就接過來;你送飯來,我就馬上接過來吃。我不是一直在教你怎麼參禪、怎麼用功嗎?”

小沙彌說:“我不會,我還是不懂得你在說什麼。”

師父說:“哦,這樣啊,那好,森林的另一頭有個修行人也在修行,我有一封書信,你幫我把這封信送給他,回來我就教你怎麼參禪。”

那小沙彌是小孩子,很天真、很活潑,他就高興地跳起來說:“好了!師父肯教我了!我也能夠開悟了!”高高興興拿這封書信就去了。

沒有多久,他垂頭喪氣回來了,說:“師父,我找不到路。”

為什麼?因為他們連續地在森林裏麵閉關修行,比較長的時間沒有出去,原來來的那條小路早就生滿了荊棘和野草,周圍都是原始刺森林,小沙彌找不到路。

師父就啟發他,說:“你看那天上的鳥,有固定飛行的路線嗎?沒有,但是鳥哪裏不可以飛呢?”

同樣的,我們學佛的人不要陷在慣性思維裏麵,不要落在固定的思維模式裏麵,不要老是低水平地重複。你知道什麼是生死輪回嗎?就是我們的思想一直在低水平地重複。貪心會怎麼樣?貪心會感得墮餓鬼道。餓鬼就不知足,餓鬼道報盡出來,因為這個習氣的緣故,就繼續貪,所以還是在那個餓鬼道裏麵。

其實並不是外在的力量讓我們有痛苦、有輪回,而是我們自己局限自己,我們自己的念頭把自己綁住了,把自己捆死了。我們過去學的一些知識,我們過去有一些遭遇,這個遭遇在我內心裏麵累積起來成為一種記憶、成為一種印象,成為一種應對某一些事物的處理方法。將來再遇到同樣的、或者你以為是同樣的事物的時候,你就運用你以前的方法去處理它,其實就會把你綁住了。

中國春秋戰國時候,文化和學術很繁榮,百家爭鳴裏麵有一家是墨家學派,由墨翟(墨子)所創建。墨子曾經說過一句很精辟很深刻的話。說什麼?“人寡不死其所長。”這個世間很多的人都是死在過去成功的經驗裏麵,所以說“人寡不死其所長。”比如會打獵的人死在山上;會遊水的人死在江河裏麵。

為什麼?因為他覺得我有一個依靠,我有一個經驗,我過去就這樣成功的,他老是依靠這個去犯險,所以就死在自己成功的地方,就死在自己過去成功的經驗裏麵。這是成見,這是死在念頭裏麵,這是死在凡夫的執著心裏麵,這就是沒有禪的智慧。

所以我們的思想不要落入到固定的軌跡裏麵去,不要落到慣性的思維裏麵去,而要像鳥一樣自由自在地飛翔。天空裏麵哪一處鳥不可以飛呢?同樣的,盡虛空、遍法界,我們的智慧力哪一處不可以充滿呢?到處都充滿了。

所以希望通過今天的啟發,大家能夠有內在自性的智慧,我們就能夠真正懂得六祖大師的教誨。我講的題目是《如何證悟般若三昧》,六祖大師說,什麼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什麼是無念?就是“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就是說這個內在的智慧是遍滿法界的,無窮無盡的智慧。用遍一切處,而不著,著就是停滯;不會被任何一處所粘住、所綁住,對它不起執著。內在不對自己的念頭起執著,不對自己的思想起執著,不對自己的觀念起執著,一切不執著;外在不對一切境界起執著,不對一切境界起分別,這就是智慧,就是般若三昧;但淨本心,那麼使六識出六門,能夠放光動地,能夠開啟當下無窮無盡的智慧,這就是般若三昧。真正能夠懂得的話,我們修任何法門都能夠成就,參禪能夠開悟;念佛能夠上品上生。

我們因為百千萬劫殊勝的佛法因緣,才有緣跟大家一起來討論佛法,我很珍惜當下的這個因緣,所以我講《禪的智慧》,或者說《如何證悟般若三昧》,願大家早開般若智慧,迅速地當下頓悟成佛。

祝大家六時吉祥!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