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對完善我國公共政策評估體係的啟示(2 / 3)

然而,尤爾根·哈貝馬斯所設想的協商民主在這裏得到實現了嗎?這樣的假定是不完全的,但溫嶺模式的確給我國基層民主實踐提供了協商民主的經驗。由於其中所蘊含的對話與協商等要素,使得“民主懇談”具有協商民主或對話民主的基本特性,所以成為了一種具有巨大潛能的民主治理形式,體現出強大的民主價值和民主功能,並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我國基層民主化進程如何由民主選舉向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繼續推進的重大問題。

協商民主的英文為Deliberative Democracy,協商民主的概念界定,基本上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理性的決策方式,或一種組織形態及一種治理形式。概括來講,協商民主是公共協商過程中自由平等的公民通過對話,審視各種相關理由而賦予立法和決策合作性的一種民主決策與治理形式。也就是說,在公共協商這一過程中,參與公共協商的公民是平等的、自由的,他們提出各種相關理由,說服他人,或者轉換自身偏好,最終達成共識,從而在審視各種相關理由的基礎上賦予立法和決策以合法性。協商民主的這一定義與尤爾根·哈貝馬斯的設想有許多共通之處。一般來說,協商民主的基本要素應該包括如下幾點:合法性;平等權;對話與交往;理解;公開和參與。因此,作為民主治理形式的協商民主,在本質上是以公民利益為價值取向,主張通過對話達成共識,在公共理性的指導下明確責任,進而做出得到社會普遍認同的決策,最終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和決策過程中的科學化、民主化。

“溫嶺式民主”雖然被一些專家學者稱之為是對協商民主的新嚐試,但其與真正意義上的協商民主的要求還有一段距離,特別是在把規範理論同實際的民主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必然要麵臨著諸如文化多元主義、社會不平等性和社會複雜性等困境,有著許多不可逾越的思想觀念障礙。然而盡管如此,但是“溫嶺式民主”這種基於對我國現實政治狀況作出考慮的經驗,仍然還是對協商民主與決策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從而給我國在解決單純的選舉式民主向更高層次的民主進步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對促進我國的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人們對溫嶺“民主懇談”模式給予了一些充分的肯定就在於此。

溫嶺“民主懇談”模式雖然為超越公共行政的單向度話語獨白設計了新的路徑,但是它所設計的協商、對話,仍然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政策網絡式的平麵化交流,它僅是一種話語權力傾斜的有限層麵上的平等對話,具體表現在:其一,當地政府以法規形式對議題產生的條件、程序進行了設定,雖然意在給這種製度以合法化的地位,但利弊共存,同時也為話語的走向進行了路徑設定。其二,鎮(街道)、村、黨內、城市社區、其他團體和企業多元化主體,雖然都有權利自由參與到與本層麵事務的“懇談”當中,但是並沒有給出具體的關於更高層麵事務的多元參與方式。也就是說,除了在各自層麵的民主外,要進行跨越本層麵的民主參與而推行協商民主還是不存在設定路徑的。其三,協商民主要想向更為廣泛的層麵上推廣,那麼還是需要進一步加強製度的合理性設計和具體的理論驗證。

溫嶺“民主懇談”模式盡管為我國在解決單純的選舉式民主,向更高層次的民主形式進步提供了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是在實踐中還是出現過一些不和諧的音符,所以同時也使得人們對這一製度的疑慮得到了證實。例如,溫嶺石頭橋鎮曾經召開過一次關於鎮小學搬遷建設選址的懇談會,在會上鎮政府總共提出了五套方案,大家在討論中普遍對第三套方案比較擁護,然而鎮政府最後的決議卻是靠近鎮政府的第五套方案,因為鎮裏想在新區建立鎮機關,這樣可以不斷增值。方案宣布之後,群眾一片嘩然,紛紛離席,其中有人直接走到主席台,質問鎮委書記與鎮長,其言辭十分激烈,使得台上的領導們感到非常的尷尬,一時顏麵下不了台,最後此決議不了了之。

這樣的例子肯定不少,當政府和群眾意見發生分歧時,如果政府不能夠對相關問題解釋清楚,那麼就不能夠令群眾信服,最終必然會使得決議的合法性受到質疑。特別是如果政府提出的決議並不是出於廣大群眾的利益,那麼,這種所謂的民主協商也就完全失去了本質意義,其合法性更無從談起。按照戴維·伊斯頓的說法,這樣的懇談也就成為技術化的政治手段,從而失去了其初衷,重複博弈的結果必然是這種民主嚐試的終結。

(3)2006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網站績效評估實例。實踐證明,缺乏進取的懶漢政府一般都缺乏理性決策,而廉政清明的政府都以勤補拙。我國政府績效評估的實踐始於20世紀90年代,山西運城地區行署的“新效率工作法”和山東煙台市公共服務部門的“社會服務承諾製”,就是我國政府績效評估的重要實踐。然而,在我國政府績效評估的實踐中最為成功的實例,是2006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的網站績效評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全區共計有95%的地州市政府(行署)、55%的自治區政府部門、64%的中央駐疆政府機構、71%的縣市政府,依托公眾互聯網相繼建立了政府的公眾網站,從而初步形成了一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係統的網上服務體係。

2006年,為了加強政府的績效評估工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搞了個網站績效評估活動。這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開展的網站績效評估活動,主要由134家單位的網站參與評估,其中包括了9家中央直屬單位,37家自治區廳局級單位,17家自治區地市級單位,71家自治區縣級單位。此次的電子政務建設,主要圍繞著“政務信息公開、在線辦事、公眾參與”等三大內容開展。評估工作啟動之後,通過www.gov.cn、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網以及新疆各大新聞媒體和網絡媒體向社會各界做了廣泛的發布,並通過新疆各大運營商移動短信息向近600萬的用戶發送了關於評估活動的信息,使得社會各界廣泛了解了政府網站和政府網站的績效評估工作。評估小組完全由評估專家組(30人)和誌願者隊伍(10人)組建而成,他們針對具體的情況,全麵設計了包括政務信息公開、在線辦事、公眾參與、網站設計、網站安全等幾大類在內的三種基本指標體係,分別針對縣(區、市)級政府網站、地州(市)政府網站、政府廳局部門網站進行了全麵的績效評估。通過此次評估,及時地發現了新疆自治區政府網站重政務信息公開,輕在線辦事和公眾參與;重企業,輕市民;重網站建設,輕管理和維護的傾向。特別是政府網站嚴重存在欄目多、信息少,網站服務單向發布多,交互處理少的現象。

此次政府網站績效評估活動受到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在評估中不僅對政府機關,同時對稅務係統、環保係統等專業性強、為群眾關注的服務部門網站建設和服務情況也進行了詳細的考察與評估,並從中找出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但遺憾的是本次網民調查,曆時四個月,共計有367位網民參加了調查,相對於全疆120萬網民的規模,參與調查的網民數量較低。這也反映出了公眾對政府網站了解較少,導致公眾對政府網站評估的關注程度不高,所以需要在加強政府網站建設的同時,還需要加大對政府網站的宣傳力度,從而不斷增加公眾對政府網站的認知程度。此外,這次的績效評估活動,也對未來政府網站建設的方向和應該注意事項提出了一些要求,例如,加強民語版網站的建設,加速更新網站的內容和信息,等等。

在我國社會公眾政治參與的認知水平普遍較低的情況下,特別是我國行政體製改革進程的配套程度較低的情況下,決定了我國政府不可能在全國的範圍內一蹴而就地推廣整齊劃一的公共政策評估體係,因而應該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在適當的時間與地點因地因時製宜地把成功的經驗推廣開來,以便促進政府與公眾之間的平等交流,變要素評估為係統評估,變單純的績效評估為地方治理理念,從而全麵推動我國行政效率和社會效益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