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從幕後到台前——著名主持人孟非(1 / 2)

孟非,1971年10月出生於重慶,江蘇衛視著名主持人。2003年被評為“中國十大新銳主持人”、“中國百優電視節目主持人”。2007年、2008年、2009年主持江蘇衛視《絕對唱響》、《名師高徒》,獲得觀眾廣泛好評。2010年主持《非誠勿擾》,收視率在全國同時間段獲得第一,節目受到觀眾和網友的廣泛關注。2011年6月起開始主持《非常了得》。

“父母離異的孩子的性格常會有缺陷,在我十幾歲時,父母離婚了。整個少年時代都是在父母冷戰的氣氛中度過的——他們從我上小學四年級開始冷戰到我高中畢業才離婚——這麼多年的家庭矛盾,確實給我帶來陰影和痛苦。”這是著名主持人孟非回憶自己成長經曆時,發自肺腑的一段話,令人深思。其實,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豈止是父母離異的陰影,接踵而來的還有高考的失敗,一次又一次不爽的打工經曆,都非常人所能承受。可是,孟非走過來了,而且成了一位在屏幕前光彩照人的明星!

孟非是在南京讀完小學、初中和高中的,可是1990年參加高考時,語文成績雖然僅次於江蘇省文科狀元,但數理化三科成績加起來不足100分,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高考失敗者。在複讀無望的情況下,他背上行囊,踏上了坎坷曲折的打工路。

第一站是到深圳淘金。這是一座讓人想入非非的城市,卻沒有孟非心中想象的那麼美好。到了深圳後,他馬不停蹄奔波了10多天,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頭腦中的美好想象和殘酷現實差別太大。身上的錢所剩無幾,從小招待所搬出來跟一大群人擠在一間破爛不堪的簡易房裏,翻閱從街邊撿來的舊報紙,尋找招工信息,然而每次都是無功而返,他第一次嚐到了生活的艱辛。直到一個月後,他才找到了一份搬運工的工作。說是搬運工,其實是哪裏有活就到哪裏幹。一個月後,他終於結束了這個不僅累而且報酬又少的搬運工生活,義無反顧地回到了南京,把深圳的打工生涯畫上了句號。

邊打工邊求學。1991年12月25日,他來到江蘇廣播電視報印刷廠當一名印刷工人。他從周二早上8點鍾上班,一直到周四晚下班,平均每分鍾要從機器上取下1112張報紙。3天不分晝夜地連續工作,每10個小時才能休息1小時。辛辛苦苦一個月下來,隻能拿到23元的工資。他想,總不能一輩子呆在這個地方,可要想換個好一點的工作,就得有知識。於是,在1992年的9月,孟非報名進入了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專科函授班,開始了邊打工邊上課的生活。他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雖然沒有星期天和節假日,卻從不叫苦叫累。2個月後,他的體重就減輕了將近8公斤。為了學習,他盡量壓縮睡覺時間,一有空就多看書,實在熬不住了,把頭浸在冷水裏泡一泡……由於太疲勞,有一天上班時,他一不留神,取報紙的手被機器卷壓進去了,頓時鮮血直流。因為搶救及時,他的手沒有留下殘疾。可是,這次工傷事故是建廠以來前所未有的,領導對他產生了極大的不滿,他受了傷不但沒有得到同情反而被領導罵了一頓。一氣之下,他辭職了。又一次失去工作,他心中的沮喪、鬱悶和痛苦可想而知。

一步一步地接近電視傳媒。1994年2月,他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江蘇電視台文藝部體育組要招一名接待員。這時,孟非眼前一亮,心中的希望之燈一下子被點亮。原來,自從在報社的印刷廠工作之後,他一直對媒體心生向往。於是他報了名並且很快被錄用,成了電視台裏的一名臨時工。幹了一年多,已經24歲的孟非,心中又泛起了波瀾:難道我這輩子隻能幹這些端茶倒水的事情?不久,孟非拿到了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專科文憑,頭腦裏也萌生了一個大膽想法:我也要做一名記者!他心裏有了更高的目標,工作也幹得更有勁頭。每天早早來到台裏,利用幫記者們打掃衛生的機會熟悉記者的工作流程,遇到一些老記者出去采訪時需要帶一個扛攝像機的,他就搶著去,知道這是學習的大好機會,並用日記把每天學到的新東西記載下來。為了更快地接近記者這個群體,他還百般地“討好”記者和編輯們,總是跟在他們後麵殷勤地給他們端茶倒水,打掃衛生……時間一長,他跟記者們就變得熱乎了,扛攝像機的機會也就變得多了。遇到一些小新聞采訪,老記者們開始交給他做,然後加上老記者的名字就成了。每當這時孟非總是樂此不疲!久而久之,“孟非”兩字便頻繁地出現在當地的電視上,同事和領導對他也“刮目相看”。有一天,領導對他說幹好自己的事情後,可以出去跑新聞,對此孟非心潮澎湃。他每天廢寢忘食地拚命趕做節目,通宵達旦更是家常便飯。每當看到自己親手拍出來的片子,全部是自己剪輯、自己寫稿,甚至於自己配音的時候,所有的疲勞全都拋到九霄雲外了。他的工作很快得到領導的認可,一些比較大的題材,領導也逐漸地開始交給他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