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農民的牛頓不可能快樂。不過,他幹完農活後,還是手不釋卷地讀書,甚至忘記了做活。有一次,母親叫他同傭人一起上市場熟悉生意是怎麼樣交易的,可是牛頓說服傭人一個人上街,自己躲到了樹叢後看書,鑽研數學問題。後來,他的舅父發現牛頓非常刻苦好學,終於勸服了牛頓的母親讓他複學。經曆了失學之痛的牛頓,在學校更加珍惜時光廢寢忘食地學習,做了大量的讀書筆記,並繼續做自己喜歡的小實驗。
1661年6月,牛頓進入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開始閱讀一些笛卡爾等現代哲學家以及伽利略、哥白尼和開普勒等天文學家的著作,悄然踏上了科學研究的道路。經過不懈努力,1687年,牛頓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通常稱為《原理》)一書。這一年牛頓44歲,應該說“成名較早”。在這本書裏,牛頓闡述了支配物體運動的三大定律,闡述了他關於地球引力與宇宙的理論。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宣告了亞裏士多德以來宗教勢力宣揚的天上地下不同思想的徹底毀滅,使人類的思想認識有了一次大飛躍!
晚年的牛頓在倫敦過著堂皇的生活,1705年他被安妮女王封為貴族,過著非常富有的生活,也開始致力於對神學的研究,虔誠地相信上帝,把更多的精力花費在煉金術上。當遇到難以解釋的天體運動問題時,他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動力”的理論。他說“上帝統治萬物,我們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這也成了他人生的汙點。因此,牛頓雖然是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科學家,但是應該說,牛頓也是一位具有真實性情的普通人,也有常人的喜怒哀樂,包括缺點或不足,也曾飽受人生的苦難,經曆了許多人想不到的坎坷,隻不過,他身上透射著常人所沒有的堅強意誌和勤奮好學的光芒。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也許成功的人,不外乎天資、後天努力、社會環境等因素,但是,牛頓的故事告訴我們,科學巨人同樣可能走向歧途,他的人格或個性也可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但是他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主要的,這位科學家勇於鑽研探索的精神激勵著後人不斷探索、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