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傑明·富蘭克林(1706~1790),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航海家,以及美國獨立戰爭的偉大領袖。在天文、地質、化工和機械等19個科研領域裏,都有他的發現與發明,他堪稱是一位不知疲倦的科學家。他參與起草《獨立宣言》、美國憲法,也是美國第一位學者、第一位哲學家、第一位駐外大使,一生極富傳奇,代表作品有《窮理查年鑒》、《富蘭克林自傳》。
富蘭克林在學術上獲得的成功是多方麵的,就像一棵大樹,繁花似錦,碩果累累:他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是參與美國獨立戰爭的老戰士,參與起草了《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不僅受到美國人的尊重,也在世界上享有較高聲望;發明了老年人用的雙焦距眼鏡,既能看清楚近處又能看清楚遠處的事物;發明了口琴、搖椅、路燈、避雷針;發現了墨西哥灣的海流、發現了人們呼出氣體的有害性;最先繪製出暴風雨推移圖;最先解釋清楚北極光;最先組織了消防廳;創立了近代的郵信製度、議員的近代選舉法、美國第一所公立醫院、美國第一個公共圖書館;設計出夏天穿的白色亞麻服裝;設計了最早的遊泳眼鏡和蛙蹼……一個人的精力、時間總是有限的,可是富蘭克林為什麼會取得這樣輝煌的成就呢?是具有超人的天賦,還是找到了什麼奇妙的捷徑?富蘭克林是一位自學成才的偉大人物,關注他成功秘訣的讀者,可以從他刻苦自學和不斷求索的人生中找到答案。
富蘭克林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富裕的生活。他的父親以製造蠟燭和肥皂為生,生有17個孩子,富蘭克林是第15個男孩。8歲那年他入學讀書,雖然學習成績優異,但由於家中孩子太多,父親的收入無法負擔他讀書的費用。所以,10歲那年,富蘭克林隻好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學校,一生隻在學校讀了這幾年書。12歲時,他到哥哥詹姆士經營的小印刷所當學徒,自此他當了近十年的印刷工人,但他的學習從未間斷過,他從夥食費中省下錢來買書。同時,利用工作之便,他結識了幾家書店的學徒,將書店的書在晚間偷偷地借來,通宵達旦地閱讀,第二天清晨便歸還。他閱讀的範圍很廣,從自然科學、技術方麵的通俗讀物到著名科學家的論文以及名作家的作品都是他閱讀的範圍。為了進一步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他孜孜不倦地學習外國語,先後掌握了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及拉丁文。他廣泛地接受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先進成果,為自己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探索科學的奧秘,富蘭克林不迷信、不盲從。12歲那年,他乘船去紐約的途中遇到了一場特大雷雨,天空烏雲密布,電閃雷鳴:
“這怎麼可能是上帝在發怒呢?如果真有上帝,又是誰得罪了他?”
富蘭克林決心用科學知識徹底揭開雷電之謎。從此,他更加刻苦鑽研科學知識,為日後對雷電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752年7月的一天,風雨大作,雷電交加,富蘭克林帶著他的小兒子,躲在偏僻的草棚裏,進行著一項“驚天動地”的實驗:讓雷電從天空“走”下來。
他把小兒子叫來,讓他站在茅草棚下,自己放飛著一個特製的風箏。他在風箏的頂上綁了一根尖鐵棒,在風箏線的末端係了一隻鐵鑰匙。他估計風箏飛到高空後,雲層裏的電就會通過打濕的細繩傳到鐵鑰匙上。這樣,就能把天上的電順著風箏上的細繩引下來。當遠處的天空又劃出了一道耀眼的閃電時,富蘭克林立即拉緊手中的風箏線,並緊張地用手指接近係在繩尾的鐵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