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伯納德·諾貝爾(1833~1896),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製造商和炸藥的發明者。一生致力於應用化學的研究,發明了多種炸藥,被後世稱為“炸藥大王”。他畢生共有各類炸藥及人造絲等近400項發明,獲85項專利。1880年獲得瑞典國王創議頒發的科學勳章。臨終前,他將自己920萬美元的遺產作為基金存入銀行,每年把利息獎給那些在物理、化學、醫學、文學、和平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產生了聞名於世的諾貝爾獎。他這一貢獻對人類的影響超過了他所有發明和奉獻出的財富本身。
諾貝爾一生體弱多病,飽受病痛的困擾和折磨,但他卻以頑強的毅力戰勝了病痛。他一生未婚,沒有子女,在追求幸福愛情的征程中屢屢受挫,也沒有固定住所,他自己曾說過:“我在哪裏工作,哪裏就是我的家。”雖然曾有3位女性進入他的生活,但一個早逝,一個無緣,一個無知而負心,諾貝爾在愛情方麵上演的是一幕讓人扼腕歎息的悲劇。雖然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但是他在發明炸藥上完全是自學成才,經受了太多的驚險,甚至生命的威脅,卻永不懈怠,直到如願以償……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良好的教育,諾貝爾也不例外。1841年,諾貝爾8歲,到了上學的年齡,進入了當地的一所小學,這也是他一生中接受正規教育的唯一的一所學校。遺憾的是,他體弱多病,上課出勤率很低,隻好靠母親在家裏為他補習。第二年,他的父親因為製造了一種水雷,被俄國人看中了,悄悄地帶著一家人移居到彼得堡。9歲的諾貝爾因不懂俄語,身體又不好,不能進當地學校。他父親請了一位家庭教師,輔導他兄弟三人學習文化。老師經常進行成績考核,向父親彙報學習情況,諾貝爾進步很快。可是,諾貝爾更喜歡到父親的廠裏做些零碎活。他的身體裏始終湧動著發明創造的力量。如果說有遺傳基因的話,這主要來源了他的父親。
諾貝爾的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是位發明家,在諾貝爾8歲那年因做實驗發生爆炸,引起大火,不但自己家化為灰燼,而且殃及鄰居。於是他家被人們視作災星,隻好遠走他鄉。到達俄國後,他父親的事業才有發展,擁有了大型機械工廠,發明了家用取暖的鍋爐係統,設計了一種製造木輪的機器,設計製造了大鍛錘,改造了工廠設備。諾貝爾跟著父親,看父親設計和研製水雷、水雷艇和炸藥,耳聞目睹,在他幼小的心靈中,萌發了獻身科學的理想。可以說,諾貝爾是在父親永不停息的創造精神影響和引導下,走上了光輝燦爛的科學發明道路的。
1850年,17歲的諾貝爾以工程師的名義遠渡重洋,到了美國,在有名的艾利遜工程師的指導下學習,而後又到歐美各國考察了4年。可是,由於長期在外奔波,而且他本來就體質差,到1854年的夏天身體越來越弱,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隻好放下工作去醫治,回到家鄉瑞典療養。幾年後,他的父親也搬回瑞典。當時,許多國家迫切要求發展采礦業,加快采掘速度,炸藥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是一個急待解決的大問題。諾貝爾也從此下決心研究炸藥。他的父母明白搞炸藥的危險,對他改變專業很不高興。有一天,父親對他說:“孩子呀,你的職業是搞機械,應當集中精力幹分內的事,別的方麵還是不要分心為好。”諾貝爾說:“改進炸藥是很重要的,一旦用在生產上,就會給人類創造極大的財富。危險當然免不了,我盡量小心就是了。”諾貝爾的堅強意誌終於感動了父母,默許他“向死神索取動力”。
炸藥是中國人發明的,那是一種黑色火藥。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後,到了14世紀才真正被應用。1847年,意大利人蘇伯萊羅發明的硝化甘油,是一種威力比黑色火藥大得多的猛烈炸藥。但是,這種炸藥特別敏感,容易爆炸,製造、存放和運輸都很危險,人們不知道該怎麼使用它。他的父親、哥哥在研究這種炸藥時還發現,硝化甘油是液體,不好控製,要是把它和固體的黑色火藥混合在一塊,放置幾小時後,爆炸力就大大減弱,沒有實用價值。諾貝爾卻沒有放棄對它的研究探索,他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裏,夜以繼日,一次又一次地做著各種炸藥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