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愛迪生仔細閱讀了有關“電燭”的資料,並收集相關的材料進行了設計製造,為此,他吃在實驗室,住在實驗室,把實驗室當作家了。為了解決燈絲問題,他嚐試著用木炭、硬炭、金屬鉑等做燈絲,然而這些都一一失敗了……
“為什麼油燈的燈芯那麼亮,那麼耐用呢?”有一次,愛迪生從油燈的燈芯想到了電燈的燈絲,便把棉線擺成各種弧形,烘烤,再取出一段完整的炭線作為燈絲,接通電源後,果然亮了。他驚喜地喊著:“亮了,終於亮了。”遺憾的是,這根燈絲隻亮了一會兒就燒斷了。
愛迪生沒有退縮,沒有歎息,繼續尋找新的燈絲材料,雖然是一次一次的失敗,但他還是一次一次的試驗。為了找到合適的燈絲,他前前後後用了1600多種材料。在3年多的時間裏,僅植物類的碳化實驗就進行了六千多次,實驗筆記本多達二百多本,共計四萬餘頁,每天清早三四點的時候起床,工作達十八九個小時後他才頭枕兩三本書,躺在實驗用的桌子下麵睡覺。有時他一天在凳子上睡三四次,每次隻睡半小時。直到1880年上半年白熾燈的實驗還沒有結果。這時候,有個記者帶著嘲諷的口氣問他:
“你已經做了一萬多次實驗,試過一千多種材料,但是還沒有成功,難道你還認為你的實驗能成功嗎?”
“我的實驗是失敗了,但是至少這些實驗可以證明這一千多種材料是不適合用作燈絲的。”愛迪生的回答令那位記者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1879年10月21日,愛迪生把實驗室裏的一把芭蕉扇邊上縛著的一條竹絲撕成細絲,經炭化後做成了一根燈絲,發明出了炭絲電燈。
1908年,愛迪生發明製造出了鎢絲電燈。
愛迪生一生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努力工作,在75歲的時候,還每天準時到實驗室簽到上班。他在幾十年間幾乎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晚間在書房讀3至5小時書,若用平常人一生的活動時間來計算,他的生命已經成倍地延長了。因此,愛迪生在79歲生日那天,驕傲地對人們說,我已經是135歲的人了。
1931年10月18日,84歲的愛迪生與世長辭。在他逝世的那個晚上,數十家世界著名媒體的記者守候在他的身邊,並每隔一個小時向世界發布一次消息:“電燈還亮著。”直至愛迪生閉上眼睛,記者們才迅速把這個噩耗報告給人們:“電燈熄滅了!”
其實,愛迪生發明電燈那種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永遠不會熄滅。這盞燈,永遠指引著人們在發明創造的道路上不斷求索。
愛迪生的文化程度並不高,對人類的貢獻卻這麼巨大,其“秘訣”是什麼呢?除了有一顆好奇的心,一種親自試驗的本領,就是他具有超乎常人的艱苦工作的無窮精力和果敢精神。通過“勤學”與“好問”來獲取知識,從愛問“為什麼”到用“勤學”來解答出“為什麼”,終於走出了一條自學成才的發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