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我從來不曾有過幸運”——“鐳的母親”居裏夫人(1 / 2)

瑪麗·居裏(1867~1934),是一位原籍波蘭的法國物理學家、化學家。1895年與皮埃爾·居裏結婚。她與她的丈夫皮埃爾·居裏都是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1898年同丈夫共同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鐳的發現,揭開了原子核物理的第一頁,從而擴展了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和在實際中的應用,在科學界爆發了一次真正的革命,動搖了傳統物理學觀念。之後,居裏夫婦雙雙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居裏夫人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金,成為世界上唯一兩次獲得諾貝爾獎金的女性。

大名鼎鼎的科學家居裏夫人並沒有什麼傳奇,如果說“有”,那就是在研究上刻苦努力,決不屈服於困難的堅強毅力,在瀝青渣裏淘金般地尋找鐳的存在,而且在中年遭受了喪夫的打擊,晚年忍受著白血病的折磨……

1867年,居裏夫人出生於波蘭華沙的一個教師家庭。小時候,她也像許多孩子一樣,喜愛玩洋娃娃、堆積木,愛到郊外去摘野花。不過,她學習非常專心,是一般學生所做不到的。有一次,她正在看書,周圍的同學想嚇唬嚇唬她,把椅子疊起來放在她的身邊,她竟然一點也沒有察覺出來,等她看書累了,站起來休息的時候,突然間,椅子嘩啦嘩啦地倒了下來,同學們笑得前俯後仰……

由於當時俄國沙皇統治下的華沙不允許女子上大學,再加上家庭經濟困難,她隻好到華沙西北的鄉村當一名家庭教師,直到1891年,才在父親的幫助下來到了巴黎大學理學院讀書學習。大學生活也並不是如詩如畫的。她為了節省錢,住在一間小樓閣裏,沒有燈,沒有水,沒有火,隻在屋頂上開了一個小天窗。她正是依靠天窗上那點兒光亮,得以刻苦攻讀自己喜愛的物理學書籍,為日後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她的勤奮、智慧,終於贏得了李普曼教授的器重。大學畢業後,她來到了李普曼教授的實驗室開始了科學研究。也正是在這裏,她結識了年輕的物理學家皮埃爾·居裏,日後成了他的新娘。

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了放射性,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但這種神秘射線的來源對科學家們來說,還是一個找不出答案的難題。居裏夫婦正是從解決這個難題入手,開始了他們共同的生活和戰鬥。有一次,居裏夫人在檢查瀝青鈾礦時發現,這種礦物具有很強的放射性。她想,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會不會裏麵還有什麼新物質?她的丈夫皮埃爾·居裏也是位造詣很深的科學家,認為這是一件大事情,有可能會有重大的發現,便放下了自己的課題,參與了夫人的研究。後來,居裏夫人向法國科學院提交了一篇科學報告:“有幾種鈾礦……比純鈾放射性強得多,這些礦物中可能含有一種比鈾放射性強得多的新元素……”

經過多次實踐,居裏夫婦發現了釙元素,它的化學性質與鉍相同,放射性比鈾大400倍。

1898年年底,釙元素發現後,居裏夫婦又繼續研究放射物質,他們又從含鋇部分確認了另外一種新的元素,它是迄今為止他們所發現的放射性最強的未知元素。它的放射性比純鈾鹽強九百多倍,在黑暗處能自動放出些亮光。他們把它命名為“鐳”,在拉丁文裏為“放射”的意思。可是,一些化學家明確表示,測不出原子量,就無法表示鐳的存在。隻有把鐳指給我們看,才會承認它的存在。可是,怎樣才能辦得到呢?這對科學家夫婦當時一無資金,二無礦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