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克服這些困難,居裏夫婦四處奔走,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後來,奧地利政府贈送給他們一噸瀝青鈾礦殘渣來提煉鐳。瀝青油礦中鐳含量極其稀少,上千斤的瀝青鈾礦石,需要經過混和、溶解、加熱、過濾、蒸餾、結晶等一係列的工作,才可能分離出一克的極小份數鐳鹽。當時,他們把運來的鐳放在學校一個連擱死屍都不合適的破漏棚屋裏。這個棚子冬天像冰窖,夏天像蒸籠。可是,居裏夫人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苦幹!他們要一鍋一鍋地煮沸,並不停地攪拌,再讓其一點點地結晶,二人整天累得腰酸腿疼。朋友們打趣地說她是“在瀝青渣裏淘金”。是啊,如果能從瀝青渣裏提取純鐳,測定鐳原子的原子量,就可以用事實向科學界證明鐳的存在!因此,他們夜以繼日地努力工作著。
一百三十多個日日夜夜以後,1902年,居裏夫婦通過艱苦繁重的勞動,從瀝青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純淨的氯化鐳,在光譜分析中,它清楚地顯示出鐳的特有的譜線,與已知的任何元素的譜線都不相同。居裏夫人還第一次測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其放射性比鈾強二百多萬倍,這一科學的舉措證實了鐳元素的存在。這一年,曆史不會忘記,是1902年;這天晚上,曆史也不會忘記,居裏夫人的小屋裏雖然沒有點燈,可玻璃容器中那粒鐳鹽閃出了藍色的光,像天幕上晶亮的星星……她因此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鐳的母親”。
1906年4月19日,皮埃爾·居裏先生參加了一次科學家聚會後步行回家。當他橫穿馬路時,被一輛奔馳的載貨馬車撞倒,當場失去了寶貴的生命。這一年,居裏夫人39歲,這一打擊幾乎使她成為毫無生氣、孤獨可憐的婦人。她不僅要養老撫幼,還要繼承先生的事業,後來還有一些緋聞和流言蜚語一起向她潑墨般飛來,猶如惡浪一陣陣令人窒息,作為一個女科學家經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痛苦。好在她把全部身心用在了科研中,最終使自己挺了過來,可是長期的勞累,特別是放射性物質對她身體的傷害,使她日益虛弱。當她對自己的病情有所察覺後,更加狂熱地投入了科研中。隻要身體好一點,她就堅持到實驗室裏,後來實驗室不能去了,就在家裏著書立說,直至可惡的白血病奪去了她的生命……
“我從來不曾有過幸運,將來也永遠不指望幸運,我的最高原則是:不論對任何困難都決不屈服!”這是居裏夫人的名言,也是她戰勝困難、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使人生獲得成功的最好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