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王通(1 / 1)

王通(584-617年),字仲淹,隋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市)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通出身於書香門第的官宦之家,自幼聰穎,勤奮好學,知識淵博。隋文帝仁壽三年(603),王通19歲,西遊長安,見到隋文帝,曾上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驗古施展自己為國之抱負。皇帝甚異,憐其才略,召王通,王通不願做官而退居於汾晉,著書立說,聚徒講學以行教於門人。

王通退居,乃續《詩》、《禮》、《樂》,修《元經》,讚《易》道,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而功成大就。通又專心致誌行教門人,講藝於龍門,聲望漸愈高。門人自遠而至,受業者千餘人。猶如房玄齡、李靖和魏征等都是唐初的開國功臣,真是“教興於河汾,雍之如也”。門人赫赫於盛時。隋大業十年(614年),朝廷尚書召王通任蜀郡司戶書佐,他沒有赴任;又召他任著作郎,國子博士征,他也沒赴任。大業十三年(617年),得病,延至7天而終,享年33歲。他的學生多人即絲麻設位,哀以送之,後又私諡為文中子“三字經”特記誦。

王通在文學思想方麵,重道輕藝,重行輕文,以文觀人,由人論文。王通批判了六朝以來的文士隻偏重形式的傾向和淫靡的文風,從理論上開拓了唐古文學家“文以貫通”的先聲,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王通在文學思想方麵還注重民間詩歌。他認為“其述詩也,興衰之由顯”。即從《詩》中各時代和各個領域的詩歌就可以明顯地看出政教的得失、國家興盛和衰亡的原因。王通一生代表了正統的儒家思想,因而又堪稱隋末大儒,主張儒、佛、道三教合一,但其基本立場仍然在儒學方麵。這也是他一生思想的核心。王通在隋時的聲望很高,師弟互相標榜,時與孔、顏、孟作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