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與台灣關係中的美國因素(3 / 3)

(四)如果美國參與任何一種兩岸關係未來解決方案的談判,美國將又會被套進新的對兩岸關係的枷鎖中難以自拔。因為美國作為兩岸協議的監護人,必然會受到兩岸的期望。當期望不能滿足時,宣布獨立或動用武力的可能性反會增強。

如此看來,從美國的立場出發,唯有維持現狀、繼續“模糊”下去,是最有可能的選擇。

但目前就兩岸關係來說,重要的不是維持現狀,而是重構現狀的問題。迄今為止,兩岸事務性磋商的渠道一直沒有恢複。1996年6月下旬中國大陸向台灣提出的高層政治磋商帶動兩岸關係進展的政治攻勢,也被台灣以近乎太極的方式給化解了。短期內兩岸關係不會恢複到1995年6月以前的水平。在這種狀況下,中國認為不施加壓力,台灣的分離運動不會停止;台灣則認為,麵對壓力,隻有更積極地訴諸國際渠道才能對被動搖了的安全地位有所補救。這樣就會產生諸如兩岸加強軍備競爭、強化國際爭奪等不良後果,會減少美國政策的靈活性。如果需要美國再次介入來消極地緩和兩岸緊張,則會縮小美國對華政策的空間,這些都不是美國所需要的。因此,如何運用自己的影響,推動兩岸關係重構現狀,緩解兩岸關係的緊張與軍備競爭,應該是今後一段時期內美國對兩岸政策的中心問題。

結 論

兩岸關係事關中國人的前途和命運,從本質上說它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情。對兩岸關係的處理和了解正在考驗著新世紀兩岸中國人的智慧、勇氣和膽量。從兩岸關係產生之日起,美國就一直處於兩岸複雜的曆史糾葛的中心位置。美國在兩岸關係中的存在,既來源於曆史上它在兩岸關係中扮演的特殊角色,又來源於今天的現實中美國揮之不去的現實影響。其結果是,兩岸關係同中美關係、美台關係既相互平行,又以某種方式相互重疊。這多少帶有諷刺的意味,並為中國今天走向大國與振興之路帶來了幾分煩悶和無奈,但又是我們不得不麵對的現實。

美國在兩岸關係中所發揮的作用,可以從三個層麵上去理解:一是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關係,二是美國對東亞的安全政策,三是美國對在台灣利益的認識。這三者的綜合,通常可以決定美國在兩岸關係中所期望扮演的和可能扮演的角色。美國不會舍去隻有存在著兩岸分裂狀態才是標準意義上的兩岸關係的現實,更不會輕易舍去它自1972年以來對兩岸關係雙軌製的平衡政策,特別是涉及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之後的前景。1997年過渡後香港是否能保持繁榮、穩定和高度的自治,將對台灣認知大陸政策和對兩岸關係的心態有決定性影響。香港和台灣對美國日益擴大的價值和利益,將使美國在兩岸關係上采取進一步對中國來說是保守的政策,這項政策會依據1997年後香港的狀況而做出新的評估和調整。哈裏·哈定教授認為,從維持美國的利益角度出發,“把美國對香港和台灣的政策看作是來源於對整個中國大陸政策的延伸是極不明智的”。[90]美國必然會注意中國大陸、港、台的三邊互動,以便來考量它對兩岸關係的政策。美國在1992年就已通過了有關香港問題的國內立法,美國政府也一再對中國有關香港過渡期的某些安排,如成立臨時立法會等表示反對。可以預見的是,在“九七”過渡期間,特別是在過渡的前景尚不十分明朗的情況下,美國對兩岸關係的政策會作進一步不利於中國的調整。克裏斯托弗在1996年5月17日的演講中明確表示美國關心香港前途。布熱津斯基同年7月在台灣之行中也談到,“未來兩岸關係的塑造,取決於中國未來治理香港及其長程演進的成分”。[91]香港問題與美國對兩岸關係政策的聯係會越來越緊密,美國將會更多地關注香港和台灣的自身變化來估算其兩岸政策。或許,防止香港成為中美關係中又一個“台灣問題”,是中國外交必須密切注意,並防患於未然的問題。

應該說,影響美國對兩岸關係政策的最大變量來自於中美關係。中美關係目前的現實問題是兩國如何確立關係的新的基礎,不使分歧模糊雙方可以追求的共同利益,並且以非對抗的形式來處理雙邊關係議程。而最重要的,是美國如何對待中國作為大國的崛起問題。美國意識到,“中國的崛起,如果持續下去的話,將會是下個世紀最重要的趨勢”。[92]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感受(perception)和反應(reaction)是目前和未來主導美中關係的基本因素。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我們沒有理由悲觀。克林頓自1994年以來推行的對華政策,雖然沒有對中國人有利的感情色彩,但卻是務實的和具有建設性的。美國對華的接觸戰略雖然有不少潛在的對華政策的消極麵,如缺乏信心、對中國意圖的陰暗猜測、美國式的強權主張等等,但總體上是以歡迎中國的強大和穩定為前提,力求建立起以對話與合作為主線的美中關係。正如傅利民所說,“美國已不要求中國變成美國理想中的樣子,就準備接受它”。[93]在這項戰略中,謀求與中國合作的利益是第一位的。這也表明了自尼克鬆以來,曆屆美國政府在對華政策上逐步趨於成熟的一麵:意識形態和社會製度及價值觀方麵的差異,不能上升為主導美中關係的力量,差異不能掩蓋美國不可或缺的在華利益。這將會使美國不得不克製對台灣自由、民主的“感情”。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美國對兩岸關係的政策會具有相當大的穩定性。美國仍會堅持三項聯合公報中的基本原則及前國務卿舒爾茨所宣布的主要規則:美國鼓勵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和政治對話的擴大,以此為基礎,兩岸將減少緊張,並促進以和平實現統一前景的到來,但美國決不會參與或肯定台灣問題最終解決方案。在具體的策略運用上,美國仍將堅持“模糊戰略”,在力保兩岸平衡的同時走中間路線:既不支持台灣獨立,也反對中國動武;既壓抑台灣不要過分刺激大陸,也會壓抑中國大陸不要挑釁台灣。經過第三次台海危機,美國對中國決心不惜動用武力反台獨的舉動已深有感觸,對於促成政策走向過激、從而危及台海穩定的種種舉動,美國會保持更多的審慎。

這一點並不排斥美國在兩岸關係中仍將做一些有利於台灣的小幅度的調整。中國在台灣海峽的軍事演習,在美國又激起了不少對台灣地區和中國大陸關係中基於所謂道義立場的情感波動。1996年7月《華盛頓時報》揚言美國下任總統應製定新的對台政策,提出“美國人喜愛民主、信仰自由,應容許台灣決定自己的前途”。[94]最近,有些學者甚至認為,兩岸的分裂從道義角度是“增進”了台灣人民的幸福。[95]遺憾的是,持這種觀點的人在美國並非少數。美國對兩岸關係的政策本來就是一項複雜的、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混合兼具的政策。這種政策要實現兩岸間的平衡,也有要實現自身現實主義、理想主義平衡的問題。不能忽視的是,即使基於現實政治中對兩岸關係的政策,美國也會繼續在理想主義的道路上邁進。

1996年3月,美國國防部助理國防部長庫爾特·坎貝爾(Kult Campbell)表示,台灣海峽最大的危險“來自於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或錯誤估算”[96],如果他所指的意外事件或錯誤估算也包括美國的話,這倒不失使我們對美國政策抱有一定的樂觀的理由。

但是,我們尚看不出美國在兩岸關係政策問題上同中國妥協,以便通過一項新的公報較為徹底或框架性地就美國目前對台政策做出承諾的可能性。1996年6月以來,美國一直拒絕中國有關許諾不再給予台灣高層領導人簽證的要求,堅持個案處理的原則。任何這樣的妥協都會與美國目前整個對兩岸關係的政策相抵觸。因此,不能忽視美國在國內政治壓力和牽製中國這兩種環境下進一步對美台關係做出小幅度調整的可能性。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在政策中繼續尋求“創造性模糊”。但是,如果美國政府隻是注重“模糊”,單純尋求在兩岸之間的平衡點,將永遠是一項困境中的政策,因為它既不能使中國大陸滿意,也無法使台灣地區得到滿足,同時也很難使對它來說“有重大利益”的台灣海峽真正出現美國所希望的前景。1996年6月以來的狀況已經證明,一項始終立足於平衡的政策的失敗。美國對兩岸關係政策的創造性應該遠比“模糊”更為重要。

注 釋

[1]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中美關係順利,兩岸關係也較融洽;中美關係惡化,兩岸關係也隨之動蕩;兩岸關係與中美關係似乎互成因果。見傅利民(Chark Freedman):《美國、台灣、中國大陸關係的現狀與前瞻》,《中國時報》,1996-07-23.

[2] Nancy Tucker, \"War or Peace between the Taiwan Strait\",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Spring 1996.

[3] Winberg Chai and Wou Wei (ed。), Chinese Mainland and Taiwan: A Study of Historic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lations, Taipei: Asia and World Institute, 1995, p。 123.

[4] Harry Harding and Yuan Ming (eds。), Sino-American Relations 1945-1955: A Joint Reassessment of a Critical Decade, Wilming: Scholarly Resources, Inc。, 1989.

[5] Roderick MacFarquhar and John K。 Fairbank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5, The People's Republi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 824.

[6] 馬起華編:《台灣研究》,12—13頁,“中華民國”公共秩序研究會,1988.

[7] A。 Doak Barnett, \"Sino-US Relations\", in The Next Phase in Foreign Policy, edited by Henry Owen, Washington: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73.

[8] 具體的分析請參見Jerome Alan Cohen, Taiwan and American Policy, N。 Y。: Praeger, 1971.

[9] 1978年12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人民日報》,1978-12-17.

[10] 參見中美三項公報的有關具體條款。劉達第、汪大為編:《中美關係的軌跡——建交以來的大事縱覽》,484—494頁,北京:時事出版社,1995.

[11] Richard Holbrooke, \"Reagan's Foreign Policy: Steady as She Goes\", The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April 4, 1990, p。 4.

[12] 《人民日報》,1984-02-23.

[13] Selig S。 Harrison, \"Taiwan After Chiang Ching — Kuo\", Foreign Affairs, Spring 1998, p。 10.

[14] 鄧小平在1986年接受美國CBS資深主持人華萊士采訪時表示,希望裏根總統為兩岸和平統一做一點事情。參見Beijing Review, No。 38, September 22, 1986, p。 5.

[15] Steven I。 Levine, \"Sino-American Relations\" ,in China and the World: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edited by Samuel S。 Kim,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4.

[16] Martin L。 Lasater, \"U。 S。 Interests in the New Taiwan\", Orbis, Vol。 37, No。 2, Spring 1993.

[17] Harry Harding, The Fragile Relations: The U。 S。 and China Since 1972, Washington, D。 C。: The Brookings Institute, 1992, p。 44.

[18] 《中美關係的軌跡——建交以來的大事縱覽》,489—490頁。

[19] 同上。

[20] 同上,493—496頁。

[21] 同上。

[22] Martin L。 Lasater, U。 S。 Policy Towards China's Reunification, (Washington, D。 C。: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1988), p。 51.

[23] 冬梅編:《中美關係資料選編》,163—164頁,北京:時事出版社,1982.

[24] Hungdah Chiu,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and Sino-American Relations, (Baltimore: OP/RSCAS, No。 5,1990), p。 7,引自Winberg Chai and Wou Wei, 1995, p。 127.

[25] 舉例來說,1982年美售台武器額是5.98億美元,1983年的售台武器額是8億美元,不僅沒減,反而增加了。

[26] Martin L。 Lasater, 1993.

[27] 黎安有(Andrew Nathan):《美國不支持台獨主張》,台灣《新生報》,1988-02-25.

[28] Lillian Craig Harris, \"Toward Taiwan's Independence\", The Pacific Review, Vol。 1, No。 1(1988), p。 37.

[29] 明居正主編:《雙贏?雙輸?——兩岸關係何去何從》,25頁,中國台北:中華歐亞學會,1996.

[30] 劉達第,汪大為編:《中美關係的軌跡——建交以來的大事縱覽》,508頁。

[31] Suzanne Ogdan, Global Studies: China, (Fifth Edition) (Guildford: The Dushkin Publishing Co。, 1993), p。 43.

[32] 中川昌郎:《台灣問題與美中關係》,《國際問題》,30頁,1996(430)。

[33] Michael T。 Klare, \"A Next Great Arms Race\", Foreign Affairs, Vol。 72, No。 3 (1992-93), p。 142.

[34] 《參考消息》,1994-09-09.

[35] 1949年9月10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劉華秋在北京約見美國駐華大使館芮效儉,奉命就美國提高美對台關係問題向美政府提出強烈抗議。《人民日報》,1994-09-11.

[36]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September 14, 1994, p。 5.

[37] Washington Post, October 8, 1994.

[38] 《參考消息》,1994-10-30.

[39] 《人民日報》,1994-12-15.

[40] John F。 Copper, China Diplomacy: Washington-Taipei-Beijing Triangle,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2.

[41] Steven I。 Levine, 1994.

[42] 盡管1980年中美關係因中蘇、美蘇關係的改善,而使戰略合作、聯合反蘇的原則有所削弱,但中國的改革開放,依然使中國符合美中關係進展中基本的經濟利益,也使中美關係在20世紀80年代獲得了巨大發展。參見Harry Harding, 1992, pp。 138-172.

[43] Steven Levine, \"China and American: The Resilient Relations\", Current History, Vol。 91, No。 566 (September 1993), p。 242.

[44] Nancy B。 Tucker, \"What Should Be Developed Over China Policy\", Foreign Affairs, Vol。 70, No。 4(Winter1991), p。 87.

[45] Roger W。 Sullivan, \"Discarding the China Card\", Foreign Policy, No。 86 (Spring 1992), p。 18.

[46] Martin L。 Lasater, 1993.

[47] 參見王家英:《台灣的民主化與兩岸互動》,香港:田園書屋,1995.

[48] 《參考資料》,1994-09-10.

[49] 《中國時報》,1994-09-08.

[50] Ross H。 Munro, \"Giving Taipei a Place at the Table\", Foreign Affairs, Vol。 73, No。 6(1994), pp。 111-113.

[51] Michael W。 Chinworth and Dean Ch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 Current Policy, Summer 1992, pp。 74-76

[52] Gideon Rachman, \"Containing China\",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19, No。 1 (Summer 1995), pp。 129-139.

[53] Mark Thompson, \"Washington, 'Going up, up in Arms'\", Time, December 12 ,1994 (U。S。 Edition), p。 46.

[54] 這是1995年1—9月的數字。見《台灣地區進出口貿易統計快報》,1984.

[55] Donald Hellman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in An Age of International Upheaval\", Current History, Vol。 91, No。 569 (December 1992), p。 405.

[56] 參見Allen Whiting, China Crosses the Yalu,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57] Editiorial, Business Weekly, May 6,1996.

[58] Vote Profile Report, HR4606 CR#265, 8/15/94.

[59] Vote Report, 1995 House Roll No。 304, CR#304, U。 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 104th Congress 1st Session, 05/09/95.

[60] Vote Report, 1995 Senate Vote No。 157, CR#157, U。 S。 Senate, 104th Congress 1st Session, 05/09/95.

[61] 參見洛德1994年9月27日在參院外交委員會有關台灣聽證會上的發言。《參考資料》,1994-09-30.

[62] 中國會不會動武,也與美國有關,美對台的軍事義務主要是威懾中國,如中國動武,證明美威懾根本無效。

[63] 蔡偉:《第三次台海危機中美國的角色》,《美歐月刊》,1996(6)。

[64] The Washington Post, February 5, 1995.

[65] 路透社華盛頓1996年2月6日電,《參考消息》,1996-02-08.

[66] 《參考消息》,1996-02-12.

[67] 《聯合報》,1996-02-28.

[68]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7, 1996.

[69] 《聯合晚報》,1996-03-15.

[70] 《參考資料》,1996-03-16.

[71] 《聯合報》,1996-03-25.

[72] 《人民日報》,1996-03-13.

[73] 《中國時報》,1996-04-20.

[74] 《聯合報》,1996-04-20.

[75] 蘇珊·葛倫斯,理查德·紐曼:《太平洋地區配合默契的雙人舞》,《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1996-04-01.

[76] William Pendley, \"U。 S。 Security Strategy in East Asia for the 1990s\", Strategic Review, Summer 1992, p。 11.

[77] Harry Harding, \"A Chinese Colossus?\", Strategic Studies, Vol。 18, No。 3 (September 1995), p。 116.

[78] Richard K。 Betts, \"Wealth, Power, and Instabil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8, No。 3(Winter 1993/94), pp。 34-37.

[79] Denny Roy, \"Hegemony on the Horiz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 1 (Summer 1994),pp。 149-168.

[80] Harry Harding,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 East Asia in Transiton: Toward a New Regional Order, edited by Robert S。 Ross, (Armonk: M。 E。 Sharpe, 1994), pp。 353-354; Warren Christof, \"America's Leadership, America's Opportunity\", Foreign Policy, No。 98 (Spring 1996), pp。 7-27.

[81] 《參考資料》,1996-04-25.

[82] Joseph S。 Nye, Jr。, \"East Asian Security: The Case for Deep Engagement\", Foreign Affairs, Vol。 74, No。 4(Spring 1995), p。 92

[83] 1996年5月22日佩裏在太平洋地區經濟理事會上的發言。《參考資料》,1996-05-25.

[84] 克裏斯托弗1996年5月17日對華政策演講。《參考資料》,1996-05-20.

[85] 美國對兩岸關係的軍事幹涉或對中國施加軍事壓力,很可能使中國反彈更大,加深兩岸局勢的緊張和對峙。

[86] 克林頓總統1996年5月20日對華政策演講。《參考資料》,1996-05-20.

[87] 克裏斯托弗1996年5月17日對華政策演講。《參考資料》,1996-05-22.

[88] Kenneth Lieberthal, \"A New China Strategy\", Foreign Affairs, Vol。 74, No。 6 (November/December 1995), p。 39.

[89] Harry Harding, \"The Evolution of Greater China and What It Means for America\", China Policy Series, No。 10 (December 1994), p。 40.

[90] 同上。

[91] 《中國日報》,1996-07-24.

[92] Nicholas D。 Kristof, \"China's Rise\", Foreign Affairs, Vol。 72, No。 5 (November/December 1993), p。 59.

[93] 傅利民:《美國、台灣、中國大陸關係的現狀與前瞻》。

[94] 《參考資料》,1996-08-05.

[95] Thomas J。 Christensen, \"A 'Lost Chance' for What? Rethinking the Orgins of U。 S。-PRC Confrontation\", American-East Asia Relations, Vol。 4, No。 3 (Fall 1995), p。 278

[96] 坎貝爾1996年3月14日在美國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亞太小組委員會聽證會上的發言。《參考資料》,1996-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