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人 廣州事
作者:曾大興
“廣州,又名羊城,花城。”幾乎所有介紹廣州的工具書、教科書和宣傳片等都這樣講。“花城”這個名稱究竟起於何時,難以詳考,但是有幾件事情值得我們注意。1961年,著名作家秦牧發表了一篇名叫《花城》的散文,熱情洋溢地介紹當年廣州的“年宵花市”。秦牧被稱為“中國當代散文三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有著廣泛的讀者。1979年,大型文學雜誌《花城》在廣州創刊。在20世紀 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這本雜誌的發行量是很可觀的。1981年,“花城出版社”在廣州成立,這家出版社以出版文學類書籍為主,它的發行量也是很可觀的。一篇文學散文,一本文學雜誌,一個文學類出版社,為“花城”這個名字在當代的廣泛而迅速地傳播,起到了任何現代媒體所無法替代的作用。這是文學為城市建立的又一個功勳。
雖然“花城”這個名字起於何時不可詳考,但是可以肯定地說,廣州自古以來就有種花、賣花、買花、贈花、插花、戴花、行花街的習俗,也是源於文學作品的記載。唐、宋、元、明、清以來的詩詞文賦裏,描寫廣州花卉的作品多得無法統計。許多著名作家到了廣州,發現這裏的花卉和內地不一樣,她是四季常開的,所謂“三冬不雪,四時常花”。於是他們懷著驚詫和欣喜的心情,寫下自己的所見與所感,寄回內地與親朋好友分享。由於他們本來就是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寫的又是來自嶺南的奇異之事,所以作品很快就傳播開來。唐代著名詩人張籍的《送侯判官赴廣州從軍》一詩寫道:“海花蠻草連冬有,行處無家不滿園。”兩句詩,一句從時間上講,一句從空間上講。時間上講是四季都有,空間上講是無處不多。廣州的花卉具有這樣兩個鮮明的特點,廣州不是“花城”又是什麼呢?所以我認為,“花城”這個名稱起於何時雖不可詳考,但是“花城”給人們留下美麗而深刻的印象,應該說是最晚始於唐代。
重溫張籍的這兩句詩,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形象概括能力。也就是說,“花城”之所以為“花城”,在時間上講是四季都有,在空間上講是無處不多。可是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廣州的現實又如何呢?“四季都有”,這是不會改變的,因為這是大自然對廣州的特別眷顧;而“無處不多”就要大打折扣了,因為我們要想在廣州看到“滿園”的鮮花,一般隻有寥寥幾個去處:一個是每年春節的“迎春花市”,一個是荔灣區龍溪路的“廣州花卉博覽園”,一個是花都區新華鎮的“南方花卉交易中心”,一個是市內的部分公園,一個是市內的個別廣場。
在今天的廣州,擁有“滿園”花卉的人家是十分稀罕的。因為絕大多數的人家根本就沒有“園子”,哪裏會有“滿園”的花?絕大多數的廣州人都住在“小區”裏。“小區”是開發商做的並且由物業公司來管理的。他們能夠在“小區”裏栽點樹、鋪點草,已經是很有良知,誰能指望他們再種上一點花呢?所以在廣州的“小區”,鮮花是很少見的。那些愛花的廣州居民,最多隻能在自家狹窄的陽台上擺上幾盆而已,哪裏會有“滿園”的感覺?除了上述這些地方,我們就隻能在部分人行天橋上,看到一點菊花或者三角梅了,依然沒有“滿園”的感覺。在大大小小的街道兩旁,以及馬路的綠化帶上,我們隻能看到綠樹和青草,連鮮花的影子都很難尋覓。在今天的廣州,不僅看花不易,買花也不易。廣州市內的花店既少又小。有時候想買一束鮮花送人,你得穿大街走小巷奔波老半天,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花店,才發現那裏擺賣的花實在是寒磣得很,品種少,數量少,而且還賣得很貴。花店裏稀稀拉拉幾個人,買花的少於賣花的。買花的人,除了那些還有一點浪漫情調的青年情侶,其他的主要是一些去醫院裏看望親友的人。可是在大大小小的醫院附近,絕大多數是沒有花店的。在醫院附近,有的是藥店,花店十分稀罕。如果偶然在醫院附近發現一個花店,人們往往難以抑製內心的歡喜和感動:終於碰到一個懂感情的老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