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廣州的居民一般不會去花店買花,而是去菜市場。那裏的花要便宜一點,也新鮮一點。可是菜市場畢竟是一個賣蔬菜瓜果雞鴨魚肉的地方,一個小小的花店擠在這樣一個亂哄哄、髒兮兮的場所,看上去總有幾分寒磣,一點浪漫的氣息都沒有。
說到這裏,讓我們想起清朝人描寫廣州的兩首《竹枝詞》:
看月人誰得月多?灣船齊唱浪花歌。花田一片光如雪,照得賣花人過河。(黃綺雲)
四時不斷賣花聲,十月緋桃照眼明。浪說揚州風景好,春光爭及五羊城?(何夢瑤)
在古代的廣州,“賣花女”是街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她們從“花田”(今廣州市海珠區境內)出發,挑著花擔,趁著如雪的月光渡過珠江河,天亮時到達城裏,沿著巷子,“花來”、“花來”聲音清脆地親切叫賣。“乍睡乍醒”的廣州市民,聽到她們的聲音,就立刻翻身下床,打開大門,走到街上,從她們的手裏接過帶露的鮮花,同時不忘看一眼她們苗條的身材和略帶羞澀的笑靨。“賣花女”和她們的花擔,詩化了廣州四季的早晨,也詩化了廣州人的心情。他們不覺得揚州的風景比廣州好,廣州有四季常開的鮮花和“四時不斷”的“賣花聲”,揚州有嗎?他們通過“四時不斷”的鮮花和“賣花聲”,從內心深處認可了自己的城市。
而今天的廣州,可以說是滿城綠色,綠化工作確實做得不錯,但是鮮花很少見到,“賣花女”也消失了她們的身影。所以今天的廣州,實際上是個“綠城”,“花城”隻是個虛名而已。而缺少了鮮花和“賣花女”的城市,也就缺少了一分詩意和浪漫。
最近,廣州市政府提出“綠上添花”。按照我們的理解,就是要通過充實“花城”的內涵,來恢複“花城”的本色,使“花城”成為詩人和市民心中的真正的“花城”,而不是徒有虛名。應該說,這個決策是很有針對性,也很有戰略眼光的。我們認為,要把廣州培育和建設成為一個世界文化名城,一定要發揮自身的優勢,尤其是要利用好古人留下的無形資產。“花城”這個稱號,就是古人留下的一筆價值連城的無形資產。這個稱號在中國絕無僅有,在世界文化名城中,也隻有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與法國的巴黎擁有類似的稱號。
廣州要充實“花城”的底蘊,首先必須擴大花卉的種植麵積,增加花卉的花色品種,加強花卉的研究,壯大花卉的生產和營銷力量,提高花卉的生產和銷售水平,把花卉這樣一個傳統產業當作一個現代產業來做,真正做大、做強、做好,做成廣州市的重點產業之一。在此基礎上,要用鮮花裝點廣州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座橋梁,每一個小區,每一個機關、學校、企業、醫院和商店,裝點每一個家庭和每一間辦公室,裝點每一個陽台和每一個窗口。
“花城百花開,花開朋友來,鮮花伴美酒,歡聚一堂抒情懷。”廣州要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水平。要用美麗的鮮花迎接來自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地的新老朋友,讓他們在廣州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觀賞到或者買到自己中意的鮮花。
隻有這樣,“花城”才是真正的“花城”,“花城”的美譽才能由中國傳遍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