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章太炎抵製外資侵東北礦權(1 / 2)

章炳麟,字枚叔,別號太炎,他既是革命元勳,曾參與創建革命黨,推翻大清王朝,立下豐功偉績;又是國學大師,他以樸學為基礎,以玄學致廣大,批判文化,獨具慧眼。因此章太炎的地位,無論是從學術史、思想史,或是革命史來說,都是無人可以比擬的。然而民國初年,太炎先生在就任東三省籌邊使期間,曾嚴辭拒絕帝國主義侵占中國主權,力爭保護東北礦產資源的一段往事,卻一向鮮為人知,就是在他自定年譜中也未見提及。好在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典藏的北京政府財政部檔案中保存有幾封章太炎致北京政府財政部的親筆書信,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曆史記錄,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太炎先生憂國憂民、維護國家主權的一顆赤子之心。

民國成立,國庫空虛,財政窘困。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為了維持其統治,千方百計尋求外國援助,而列強卻趁此機會予以要挾,他們提出種種苛刻的條件,企圖通過借款控製中國的財政命脈,而東北則更成為列強爭奪的目標。特別是日本和俄國都視東北為其勢力範圍,聲稱對其具有特殊權益,不允他國涉足;而英、美、法等國卻要求利益均沾,目的就是要共同瓜分東北三省的鐵路交通和礦產資源。

1912年年底,民國政府設立東三省籌邊處,任命章太炎為首任籌邊使。太炎先生受命於危難之際,深感責任之重大,同時他也希望從京城紛亂的黨爭中解脫出來,做一些為國為民有意義的事情。赴任前他曾對外人表示:“鄙人此次進行手續,第一統一幣製,其次興礦,其次開墾。”

東三省籌邊處設於吉林的長春,雖然“僚屬才十人耳,既鮮事,經費亦少”,但45歲的章太炎仍懷抱極大的熱情,“被冰雪赴之”。到任之後他便立即著手進行實地調查,招攬人才,征求民意,組織技術人員精心繪製黑龍江、吉林兩省地圖,並在此基礎上擬定出《東省實業計劃書》。書中稱道:“實業所以開利源,而經營必資於財用,運輸必借於交通。無財用則重價之物與糞土同,無交通則出產之貨與埋藏同。”因此他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在東北“設立三省銀行,以圓易吊,使民易知”。然而“欲鑄金幣,又不可不預浚金源”,所以“非開辦金礦,收買金砂,不足以供鼓鑄”。與此同時,他還要求“開浚鬆花江、遼河,去其淤梗”,“以利交通”,並提出“組織報館”、“設會研究”等一係列開啟民智的主張。

當時東北地區的民眾生活困苦,無力籌集資金開辦礦山和修築鐵路,為此太炎先生也考慮到借用外資、興辦實業的計劃。但是他也明確指出,借用外資必須遵循“權自我操”、“利不旁溢”的原則,而且章太炎還想利用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借用日、俄之外的外資來興辦礦業,他認為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製日、俄獨霸東三省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