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嘉璈被撤職的前前後後(1 / 3)

合作有間

張嘉璈(字公權)早年留學日本慶應大學習財政,民國成立後不久即擔任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副經理,1916年,張嘉璈竟敢向中央說“不”,公開抵製北京政府的停兌令,一時聲名大振。其後近20年他相繼任中國銀行副總裁、總經理,致力於中國銀行的創建和發展,在國內金融界和工商界享有崇高的聲望。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著名的銀行家,1935年金融風潮爆發時,國民政府竟以發行公債、對中國銀行增資改組為名,強行撤去其總經理的職務,將他逐出中國銀行。

作為中國金融業的領袖人物,張嘉璈當然清楚,為了自身業務的發展,必須與政府保持密切的關係。實際情形也是如此,當年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時,張嘉璈就意識到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極高,為了能保證中國銀行在南方的產業不受損失,更希望日後得到新政權的保護,他和另一位中國銀行的掌門人馮耿光決定秘密接濟北伐軍,張本人並在上海成立專門機構,在蔣介石的結拜兄弟黃郛牽線下,直接與蔣建立了聯係,其後並幾次密令中國銀行南昌支行向北伐軍撥款。南京政府成立之初財政十分窘困,為此上海的金融資本家成立蘇滬財政委員會,發行公債,為新政權積極籌措經費,張嘉璈亦是其中的領軍人物。因而蔣介石隨軍進入上海不久便親自赴張宅致謝,張嘉璈一麵表示:“此次中國銀行得於北伐前後,對國民革命軍小盡棉薄,實十餘年苦心培植紙幣信用之結果”,但同時又提出,中國銀行“基礎薄弱,尚待扶持”。

然而蔣介石對江浙財閥采取的是恩威並用的方式,一麵拉攏利誘,一麵又威脅恫嚇。就在拜訪張宅之後沒有多久,蔣介石就強迫中行購買二五庫券1000萬元,蔣先是聲稱中行“上年以大款接濟軍閥,反抗本軍,至今尚有助運之謀”,“若不如數籌繳,不惟妨礙革命進行,且不足以表示讚成北伐與討共大事”。其後因中行未能就範,蔣介石更以中行曾附共為由,逼迫於限期內如數繳納款項。

張嘉璈雖然希望倚重政權的力量,但他的目的卻是要發展和擴大自身資本的實力,這與南京政府欲壟斷國家金融的企圖自然大相徑庭。1928年3月,宋子文接任財政部部長後不久就向張嘉璈提出,欲將中國銀行改名為“中央銀行”,其官股要超過商股,但張嘉璈卻斷然拒絕。他的理由是,中國銀行在民眾中信譽良好,若驟然易名,必定會引起混亂,同時,若官股超過商股,亦會違背其銀行獨立的目標。宋子文無奈,隻能先另行成立中央銀行,將中國銀行定性為特種國際彙兌銀行,然而並未放棄合並的計劃。同年7月,有報紙報道中國銀行將歸並於中央銀行,盡管宋子文在報紙上辟謠,但張嘉璈卻在自己的筆記上寫道:“此項謠言之來,由於宋部長曾與我討論關於成立中央銀行問題,承詢應否設立中央銀行,抑就中國銀行改組,故亦非全無根據。”

當時中國銀行無論在實力上或是信譽上都遠遠超過中央銀行,1928至1931年,中國銀行的發行、存款和放款數額均占中央、中國、交通三行總數的60%至70%以上。作為中國銀行的總經理,張嘉璈雖然在政治上依賴南京政府,但對其指令並不唯命是從,特別是對政府予取予求、將中行視為國庫的做法極為不滿,並在行動上不時有所表現。

1928年9月,蔣介石電召張嘉璈到南京開會,張恐蔣以將中行視為籌款之來源,故推辭未就。蔣介石聞訊極為惱怒,索性電令中國銀行立即籌款1000萬元,隨即親自到上海,召集在滬國民黨中央委員開會,提出查封中國銀行庫存,並準備以勾結桂係和奉張為理由通緝張嘉璈。後雖經黃郛、虞洽卿等人從中斡旋,蔣也意識到時機尚不成熟,因而暫時平息了風波,但彼此之間已存下芥蒂。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蔣介石迫切需要軍費,但國庫空虛,6月20日,宋子文擬稿並以蔣的名義向張嘉璈、錢新之、李馥蓀等上海金融巨頭發電,要求他們出資援助軍費。密電稱:“中正與諸兄相違已久,緬懷夙昔之相助,銘刻在心。此次忍痛作戰,固出萬不得已,最後勝利,中正敢負其責。唯是餉需所出,仍賴金融各界相與維持。自政府成立,對於債信,始終無稍損失,此同人所共知。此次調劑,以鞏固艱難創造之局,仍不得不期望於諸兄。”然而當張嘉璈等人未能完全按其旨意行事之時,蔣介石立刻就變了一副麵孔。7月15日,蔣介石在前線發給宋子文一封密電:“迭據各方密報,張公權勾結閻、馮,擾亂金融,圖危政府等情,希即嚴密查複,以憑核辦為要。”由於此時南京政府尚未完全統一,經濟上亦需要江浙財團的支持,此事方不了了之,但這些事實卻在在說明南京政府與江浙財團之間隻是相互利用的關係,一旦涉及黨國的切身利益,那就不會顧及以往的交情了。

增資改組

1934年,美國實施購銀政策,大幅提高白銀價格,導致中國存銀急劇外流,國內出現嚴重的金融危機。國民政府為了挽救金融,計劃對落後的銀本位製進行徹底的改革。然而改革幣製必須先要控製全國的財政金融,必須增加中央銀行的資本,1935年3月,財政部以救濟國內金融為名,發行金融公債一億元,除了用作中央銀行擴充資本外,其餘部分均作為增加中國、交通銀行的官股,這樣加上原先的官股,中、交二行的官股便占絕對優勢。孔祥熙、宋子文在做出這一決定之前,曾先於2月28日飛往漢口向蔣介石請示,蔣自然全力支持,然而這件事事前行政院院長汪精衛竟然毫不知情,張嘉璈當然更是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