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紹儀被刺的原因(2 / 3)

船津的工作沒有取得進展,7月3日奉調回國後,日本又任命土肥原賢二為駐中國特務總機關長,到上海繼續進行拉攏和勸降唐紹儀的工作。這一切都說明,自南京失守到唐紹儀被刺的十多個月中,日本政府和軍部一直都沒有放棄對唐紹儀的勸降工作。

蔣介石、孔祥熙對唐紹儀的態度

此時寓居在上海的唐紹儀雖然隻是身兼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國民政府委員等幾個閑職,但因他是當年的赴美幼童,又是民國元老,知名度高,人脈廣泛,影響力還是挺大的。抗戰爆發前夕,蔣介石曾想利用他在美國的力量調解中日衝突,任命他任駐美大使,但因唐要價太高而未成。抗戰爆發後,據說國府高層一度讓他在上海打探日方的要求,後來因又委派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調停而作罷,但唐紹儀卻依然與日方官員保持密切的關係。

鑒於唐紹儀的政治影響和社會地位,國民政府一直關注他的行蹤,深恐其一旦被日方拉攏,給國家造成惡劣影響,因而曾采取各種方式勸他保持晚節,不要為敵所用。1938年年初,蔣介石托人攜帶親筆信,要他盡快離開上海前往武漢;其後又委派唐的女婿諸昌年等人專程赴滬,目的就是請他早日脫離日偽的包圍圈,先行移居香港。3月下旬,行政院長孔祥熙親自致電海上聞人錢新之,讓他向唐紹儀轉致敬意。電文日:“少老在滬,謹嚴自守,遠道聆訊,欽慰交加。乃因相隔兩地,躬候無從,隻能聊致饋贐,藉表敬意。少老如有所需,擬請隨時電告,自當照彙。”一個多月之後孔祥熙又致電唐紹儀,表示他若能來武漢,即當委任外交委員會主席,以便“共圖國事”。電文中全是對唐紹儀的溢美奉承之辭,如“少老納豪,外交碩彥,聲譽懋著,國事前途,利賴實深”雲雲。

到了4月份,唐紹儀的又一位故舊羅家衡也奉命從廣東來到上海,目的仍是勸他力持鎮靜,保全晚節。據胡鄂公的情報說,羅家衡此次來滬是受吳鐵城、曾養甫等粵籍大佬之托,負有勸說唐紹儀盡快脫離上海、移居廣東之使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羅家衡完成在上海的任務後卻趕赴武漢向孔祥熙報告此行經過,並受到孔的讚許。5月中旬羅家衡回到香港後又給唐紹儀發去一封密函,稱“中央對我公將來出主和議甚表同意,日方條件程度如何,望由競庵(江天鐸字)兄向日方先事探知”。在此之前章士釗也從武漢經香港抵達上海,據他在上海的律師幫辦彭希民所稱,章士釗此行“係在漢受中央之囑,專事來滬探討唐少川意旨,並影響唐在中央領導下一致對日。故章到滬後,僅與唐晤麵兩度,即返港也”。這就說明,孔祥熙一方麵勸說唐紹儀離開上海,但同時也希望通過他了解日方的底牌。因為此時國民政府並未完全放棄與日方和談的幻想,然而自從日本宣布“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之後,公開的渠道已經中斷,若能拉攏唐紹儀以其私人身份與日方周旋,這樣既可探知日本關於和談的內容和條件,同時又不會陷於被動。唐氏親屬保存著一份孔祥熙7月9日致唐紹儀的一封英文信函,孔祥熙在信中一方麵認為唐紹儀的許多看法“對指導國家事務極具價值”,並對他“個人關於展開達成體麵和平的談判的建議”表示欣賞。但同時他也強調,這場戰爭是日本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一旦爆發,我們別無選擇,隻能堅持到底。因此關鍵的問題是“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去達成體麵的和平”。從這些細節來看,孔祥熙是同意唐紹儀去打探日方議和的條件,當然這樣的默許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唐紹儀不能背著國民政府去幹投降日本的事。

然而蔣介石對唐紹儀背著自己繼續與日方朝野進行交涉似乎並不滿意,潛伏在上海的軍統特工人員也不斷向他報告唐紹儀與日方接觸的情形,因此蔣曾多次命令戴笠轉告住在香港的杜月笙,讓他致函唐紹儀,催促其盡快離滬。雖然唐紹儀回答寧可當亡國奴也不會當漢奸,但蔣介石對他依然不放心。7月9日,蔣介石在談到當前對日方針時特別在日記中寫道,日本政府“企圖以唐紹儀領導偽組織,拆散我政府”。

8月8日,孔祥熙根據香港的情報向蔣介石報告,據唐紹儀之女、諸昌年夫人說,日本陸軍最高長官的全權代表曾向唐紹儀提出三項和談條件,即停止反日運動、反共、經濟合作。又說日本對中國“決無領土野心,願保障中國主權完整,無賠償”。諸昌年夫人還說,此次唐紹儀與日方代表見麵,完全是因孔祥熙再三勸慰的結果,所談條件可以當作談判的基本原則,但不能保證日方以後不再修改雲雲。8月10日,蔣介石在致孔祥熙的一封電報中明確反對讓唐紹儀進行所謂和談的工作,電文曰:

關於少川接洽和議事,弟極端反對。請其於政府未決定整個政策與具體辦法前,切勿再與敵人談話,以免為敵借口。又,日人近特放一種空氣,甚傳兄屢提條件交日人,皆為日敵所拒。此種空氣作用影響於我內部心理甚大,而且俄人亦以此相談,務請兄注意為禱。

孔祥熙接到蔣介石的電報後立即予以解釋,竭力想撇清自己的責任。他在8月11日的回電中說:

少川為人秉性及過去在粵經過,為我兄所深悉。前因首都淪陷後,日人對少川多方誘惑,時思利用,且聞伊不甘寂寞,曾發牢騷,恐其萬一為敵利用,影響大局,同誌中屢為弟言,囑早設法。故利用其親友,盡力勸慰,設法羈纏,使其為中央用。談及和議問題,完全彼方自動,時有報告前來,所以未曾拒絕者,原欲藉以觀察敵情,供我參考,並未提及任何條件。日人放造空氣,原屬慣技,與弟絕無關係。此次諸夫人談話,顯係買好,原電轉陳,藉供參考。不意增兄煩慮,殊覺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