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傳統的影響,許多文科中學是以大學附屬學校的形式出現的。一些文科中學的畢業生因此可以不需要考試直接進入大學深造。
伏爾加格勒市立文科中學介紹
伏爾加格勒市立文科中學是在市立第135中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學校按照具有選擇性、開放性的教學計劃和大綱進行教學,教學日為每周5天。
在1年級、5年級、8年級和10年級四個階段設有入學考試。
在小學階段側重於一般性訓練和精神道德領域的發展,主要通過造型藝術、文學創作、音樂、唱歌、舞蹈、歌劇、韻律操等加深課程來塑造學生這方麵的素質。從1年級開始學習1門外語(英語或法語),從5年級開始學習第二外語。
俱樂部小組學習活動是作為實施選擇性課程的空間,為8年級學生而製定,它旨在幫助學生確定未來的加深學習方向。
8~9年級是加深某些課程方向的專業學習階段:人文、自然科學、物理-數學。
在10~11年級中,必修課占總教學課時的2/3,其餘的課程由學生在自選課程中自己確定。
學校組織旅遊活動、俱樂部活動、體育課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學校還與德國建立了互派學生的製度。
學校設有專家顧問小組,成員由市立師範大學和醫學院的學者組成。
畢業生根據中學-大學聯合體製定的有關合同,無須考試直接進入伏爾加格勒師範大學的任何一個係科學習。
近幾年來,俄羅斯學校在實施多渠道籌資過程中,各級各類學校紛紛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優勢挖掘財源,例如,普通學校競相改變自己的所屬身份,或變為文科中學、實科中學,或掛靠高校和有資助的科研機構,成為其附屬中學或實驗學校,因為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凡改為上述學校者,國家財政撥款在原有基礎上可增加15%,教師工資自然也相應增加。由於有此政策,文科中學和實科中學的數量增長勢頭還在上升。
四、長日製學校
俄羅斯是一個很注重人文關懷的國家,這一點在學校教育的組織形式中可略見一斑,長日製學校就是一個富有說服力的例子。
由於蘇聯時期大力提倡男女平等,因此絕大多數家長是雙職工,白天根本無暇照顧和管理上學的孩子,這使尚缺乏自理能力的低年級學生放學之後的正常飲食和課外活動受到影響,也導致一部分學生放學之後聚於街頭,沾染一些社會不良習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蘇聯在不完全中小學中推廣長日製,即1~8年級學生每天正式課程結束後仍留在學校,在老師的直接指導下完成作業、準備功課或從事體育、遊戲及其他課外活動,直至父母下班時間才離開學校。實行長日製要求學校具備一定的條件,如食堂、活動設施等。同時,長日製意味著學生一天的生活和學習活動時間的延長,而為了不使正式教學階段與留校階段生硬地分離成兩個單元,還需要對一般教學計劃和教學時間進行適度調整,如把上課時間上下午均勻分開,把遊戲、體育和室外活動課合理地穿插於課堂教學中間。
1984年《蘇共中央關於普通教育學校和職業學校改革的基本方針》中指出:長日製學校和長日製班是進行社會教育的有前途的、行之有效的一種形式,這類學校和班要為組織學生的勞動和度過餘暇時間創造良好的條件,並給家庭以幫助。此外,學校裏課後的教育工作要進行認真的改革,在完成家庭作業方麵對學生給予教育幫助的同時,重要的是要用有意義的作業充實這些學校的工作內容,建立起與家庭條件近似的、關懷兒童的氣氛。隨著物質條件的創造,必須發展這類學校網,以便充分滿足居民對他們的需要。
90年代初期,俄羅斯實行長日製的學校達5萬多所,為近500萬名中低年級的學生解決了課外生活的難題,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家庭解除了後顧之憂。
五、寄宿製與寄宿學校
寄宿學校最初出現於蘇聯時期的20世紀50年代。二戰結束後,蘇聯出現了許多失去父母的孩子,不少家庭沒有正常的條件教育孩子成長。為了幫助家庭生活比較差的孩子上學,改善兒童教育,1956年蘇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的決定提出了建立新型的寄宿學校的建議。1956年9月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通過了關於設立寄宿學校的決議,寄宿學校招收單身母親的孩子、戰爭殘疾者和勞動致殘者的孩子、孤兒以及家庭缺乏必要條件進行教育的孩子。孩子進入寄宿學校,須家長或家長代理人自願,才予以辦理手續。沒有家長的孩子,以及在個別情況下經有關機關認可的來自多子女、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完全由國家供養。其餘的家庭,則按照自己的物質生活狀況交納一定的費用。1961年這類學校達1000所,有381萬名學生。1970年來,寄宿學校急劇減少,到1996年隻有682所,學生149萬人。對父母一方去世的兒童或得不到家庭照顧的兒童,在家長或監護人的要求下可以進寄宿學校或長日學校以及兒童之家學習。這些學校的課程設計、時間表以及教材與一般學校無多大差異。
六、夜校
夜校是俄羅斯普通中等教育中的一種重要類型,也是俄羅斯社會開放性教育的類型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一種結合形式。夜校的類型也有很多,大多屬於高中階段的分校。對於這類學校的歸屬,俄羅斯政府有著非常明確的規定:開放的、普通的、靈活的教育形式。在俄羅斯教育體係中,這類學校因被賦予了正規教育的使命而被納入基礎教育體係中。
夜校在蘇聯時期就是國民教育體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規定,八年製不完全中等教育學校的畢業生可以進入生產領域,但是在日後必須要修完完全中等教育的課程,為此開設了夜校繼續為他們授完高中課程。1984年,開設了11130所這類夜校,入學人數為370萬。這類夜校的教學大綱與全日製普通高中是一致的,學生在夜校中每周學習20個課時。根據規定,夜校要比全日製學製延長1年,也就是需要3年時間修完高中課程。夜校高中學生由於邊工作邊學習,因此,國家對此類學生給予了優惠政策,如半日工作製、考試特別假期等,但享受待遇期間,隻能拿50%的工資。課程全部修完,須參加考試,合格者可獲完全中等教育畢業文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