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科學校結構中一般包括基礎教育的第二和第三階段,即初級中學和高級中學兩個階段,有些學校僅設第三個階段。前者學製7~8年,通過競試方式招收初級學校(1~4年級)的畢業生;後者學製2~3年,也是通過競試方式招收初級中學的畢業生。實科中學的畢業生可獲得標有中等學校規定標誌的畢業證書。
實科中學屬於高級中學之列,其生源質量較好,成績優秀的學生才能進入該類學校學習,教學力量較之一般基礎教育學校要強。因此,實科中學在俄羅斯普通中等教育中具有較高的聲譽。
實科中學的歸屬在俄羅斯一直未有明確的界定。在1994年6月的《俄羅斯高等職業教育機構標準條例》中,實科中學與職業學校、技術學校並列劃歸中等職業學校之列;而在1994年11月的《普通教育機構和夜課製普通教育機構條例》中,又將實科中學劃歸普通教育係統。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一是因為實科中學是首先源於民間的自發類型的學校,也是一種古典複興的現象,對於社會和政府而言,對這種教育類型尚未有明確的認識和定位;二是傳統上的實科中學既有普通教育的取向,也有職業訓練的取向,這兩種取向在新興的實科學校中也有反映,所以人們從其教學的不同側麵出發,會得出不同歸類的結論。
20世紀90年代以來,實科學校的數量和在校生數量呈上升勢頭。
伏爾加格勒工程技術實科中學簡介
該實科中學是在伏爾加格勒第3中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該校設有5~11年級,是一所完全中等教育學校,並以“中學-大學綜合體”的名義附屬於伏爾加格勒綜合技術大學。
學校有一套嚴格的選拔製度,首先要對願意進入學校的學生設立收費製輔導班,然後通過競試的方式選拔學生。
學校教學按照基礎教學計劃和大綱進行,並在某些方向(數學、物理學、化學、信息學等)加設加深性課程。
學校教學通過該校教師與大學教師的合作進行。
從10年級開始通過化學-生物與技術講座導入職業學習。
在學校高年級,主要通過非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如關於數學和信息學方麵的科學實踐討論、參加大學生的科學社會工作等。
學校中各種學習小組的活動在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種小組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數學、物理學、信息學、經濟學基礎、世界文學藝術、心理學、技術創作等方麵的活動,並經常邀請大學的專家給學生開辦各個方麵的帶有展望性的科學講座。
畢業生根據專業課程考試進入大學學習,而獲得奧林匹克競賽優勝獎的學生可免試入學。
二、特科加深學校
1967年7月蘇聯教育部發布《關於開辦加深學習若幹學習科目的學校或班的規定》。規定中指出,允許設立一定數量的中學和班級,以便在9~10年級(或11年級)加深學習自然-數學類或人文科學類的一些科目。加深學習的科目按專門編定的教學大綱進行,其餘的科目按通用大綱進行,但是嚴格規定不能因加深課程的學習而減少其他課程的學習時間。根據此規定,在60年代末的蘇聯中學教育中,開始出現一些加深性質的專門學校,在許多普通中學中也出現了一些特殊班級。
該類學校與傳統的重點中學並不一樣。作為重點中學,在蘇聯形成的時間較早,而且從很大程度上說,是政府行為,即基本上是由政府按照發展精英教育的原則而設定的學校,而加深學校則是在普通學校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1984年蘇聯教育改革的指導方針《普通教育學校和職業學校改革的基本方針》中就“加深”性質的教學活動又作了說明:允許8~11年級學生借助於選修課按其選擇的某些課程深入學習物理-數學、生物-化學和社會人文科學。這個文件認可了加深學習的模式,而且將時間延伸到了初級中學的高年級階段。
1987年秋,蘇聯教學改革專家、教學最優化思想的首倡者巴班斯基提出一個新的改革方案。根據他的設計,從初級中學的高年級開始即進行分化區別教學,將原有的加深學習的模式推廣到所有的中學中,並提前2~3年實施;同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取向和個性,采取區別化的教學。1988年,蘇共中央所通過的教育改革決議,基本上反映了巴班斯基的這種改革思想,即在追求統一性和一般基礎性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尊重學生的不同學習發展傾向,區別對待具有不同學習願望和學習能力傾向的學生。
蘇聯解體後,特科加深學校得以繼續保持。該類型學校屬於完全中等教育,基本按照中等普通教學大綱實施教學,另外加設加深學習的1門或幾門課程的附加性大綱,如外語、物理、數學、化學、生物、文學、經濟等科目的大綱。此類學校在俄羅斯中等教育中所占比例較大,是一種帶有普遍性的普通中等學校。
三、文科中學
文科中學是一種古典學校類型,最早出現於1755年,是根據女皇N·彼得羅芙娜(1709~1761年)的命令按莫斯科大學附屬中學的性質建立起來的,此後成為18、19世紀麵向貴族和知識分子子弟的主流普通中等教育類型。在當時的俄國,這類學校的教學內容是以語法和語言學習為主,主要學習拉丁語、希臘語,並修習其他課程,其教育目標是為高等學校提供生源。莫斯科大學的創始人,俄國最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羅蒙諾索夫,作為文科中學的最早奠基者,他曾形象地評價文科中學與大學之間的關係,說:“大學沒有文科中學等於沒有種子的田野。”
1917年,社會主義蘇聯建立,文科中學隨著社會主義教育製度的建立而退出了曆史舞台。一直到後蘇聯時代,1988年改革後,出現了帶有古典性質的文史中學,這類中學與90年代以後出現的文科中學有了很多相似之處。
90年代以後的文科中學是俄羅斯普通教育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普通中等教育大綱的基礎上實施教學,開設課程有語言學、數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外語(不少於2門)、邏輯學、美學、古典文學等。在教學中偏重於人文科學的學習,即要求學生加深和拓寬學習外語、古代語、文學和藝術等方麵的課程。
文科中學包括完全中等教育學校(1~11年級學校)和中等教育學校(6~11年級)兩種類型。實行競試入學的辦法。文科中學在俄羅斯被認為是生源質量最好的學校類型,也是最受學生和家長歡迎的學校,因此,其入學競爭比較激烈。很多人認為,目前在俄羅斯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階段出現的競爭現象,跟這類學校的出現有關係。很多孩子的家長,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進入這類學校,在學前教育階段就開始了考試訓練和競爭。1994年,莫斯科大學建立附屬文科中學,該校招生的競爭激烈程度十分罕見。1994年招生名額為27人,報名者多達4000人。學校開設音樂、舞蹈、體育、計算機技術、英語、法語和應用創造等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