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雜糧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地區,其中內蒙古、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雲南、四川、貴州等省區是我國雜糧的主產區,也是我國雜糧的優勢產區,在全國雜糧產業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中國雜糧大部分以原糧形式外銷,深加工產品不多,科技含量及附加值高的產品較少,功能相對單一。目前的雜糧雜豆加工可分為四大類:一是原糧或經過簡單分選、包裝的初級加工品;二是傳統風味小吃;三是方便食品;四是以高粱、大麥等雜糧為原料的釀造食品。我國馬鈴薯加工率隻占5%,甘薯的加工結構為工業加工45%,飼用35%,食用20%。薯類加工多限於加工成粗製澱粉,製作粉絲、粉皮、粉條、酒精等。雜糧品種繁多,營養豐富,是未來農業及食品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部分,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
一、雜糧類
(一)國內高粱產業現狀
我國高粱種植麵積居世界第10位,是世界平均單產的3倍。我國高粱的研究也處於世界前列。高粱品種豐富,產品種類繁多,適應性好,抗逆性強。但是,由於我國高粱生產規模化和機械化程度低,生產成本高,因此,在國際市場產品價格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高粱是我國最早栽培的禾穀類作物之一,具有高產、多抗(抗旱、抗鹽堿、抗澇、耐瘠薄)及多用途的特性。目前,高粱的生產區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山西和河北等省區。在我國70%的高粱用於釀酒業。近年來,高粱深加工研究發展很快,除傳統的用高粱製作主食、釀製白酒、生產陳醋、加工飼料以外,還對高粱的多種加工用途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如遼寧以高粱殼和高粱莖稈為原料開發一個色素廠和板材廠,開創了我國高粱加工業的新途徑,高粱深加工發展前景看好。
高粱是我國重要的旱糧作物,過去高粱在提高糧食總產和提高旱坡地的單產中起過關鍵性的作用。
(二)國內燕麥產業現狀
燕麥生產主要分布於華北、西北的北方中、晚熟燕麥亞區和西南晚熟燕麥區,集中產區是內蒙古自治區陰山南北,河北省壩上、燕山地區,山西省太行、呂梁山區,陝、甘、寧三省區的六盤山山麓以及雲、貴、川三省大小涼山等地。
我國燕麥加工業可分為三大類,即傳統的燕麥粉加工業、燕麥片加工業和燕麥深加工業。燕麥深加工業(燕麥蛋白、燕麥膳食纖維、燕麥油等)和其他燕麥加工品(燕麥速食麵、燕麥糊等)約占燕麥加工總量的5%。
目前燕麥加工處於初級加工階段。燕麥膳食纖維等高附加值、高功能產品的開發剛剛起步,燕麥片加工量較小,絕大部分加工為傳統的燕麥麵粉。
燕麥通過深加工得到的蛋白質、脂肪、澱粉、膳食纖維等,可廣泛用於藥品、保健品、食品、化妝品、釀造等行業。通過深、精加工,產值可增長十倍、幾十倍。未來的燕麥加工業有著長足的發展後勁和空間,有著巨大的潛在市場。相信燕麥加工業將很快成為地方經濟新的增長點。
燕麥與小米、大米等糧食作物一樣,已經成為當前第五大糧食作物。燕麥的營養價值極高,富含蛋白質、脂肪、可溶性膳食纖維以及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三)國內小米產業現狀
小米是我國北方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目前其栽培麵積為140.07×104hm2,年產量270萬~450萬t。小米具有健脾胃、利睡眠,以及養身催乳等功能,深受我國人民,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喜愛,更是產婦補身催乳的必備食品。雖然國內目前相繼研製出小米鍋巴、小米冰淇淋、雪糕、小米擠壓食品(蝦條、蝦圈、蝦球等)、小米餅幹、小米茶湯等係列產品,但多年來對它的加工利用研究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目前我國小米主要以原糧形式流通、銷售,以小米粥等簡單的方式食用。小米加工產業麵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加工率低、加工技術水平有限;產品多以粗加工為主,產品附加值低。
我國的小米精深加工技術還處於薄弱環節,較其他農作物產品加工差距較大。小米精深加工不僅可以推動碾米工業的技術改造和技術革新,而且可以多層次地開發利用穀子加工的各種副產品,提高小米製品的附加值。因此,小米精深加工前景十分廣闊。